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個澳洲留學回來的金融女生,家里賣了兩套房子湊錢供她出國,結果畢業后投了幾百份簡歷愣是找不到工作,現在只能在家當"全職女兒"。
真是花了幾百萬買了個"無業"回來!這年頭留學生混得這么慘了嗎?到底是她個人能力問題還是現在海歸都這么難?
這究竟是咋回事?
據報道,最近留學生群里哀嚎聲一片,特別是這兩年回國的更是叫苦連天。權威媒體采訪了幾十位2023-2024年回國的留學生,發現超過40%的人在回國三個月后仍然沒找到工作。
一位24年畢業的澳洲金融專業女生在社交平臺求助說,投簡歷就像"石沉大海",每天刷新郵箱和求職APP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卻始終沒有面試通知。
她家里為了供她留學,賣掉了兩套市區的房子,花了幾百萬結果換來一個"啃老"的結局。那姑娘每天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發呆,一想到家里為她付出那么多,心里更是愧疚到不行,都快抑郁了。
【網友吵翻了!海歸就業到底誰的鍋?】
網友一針見血地說:"現在的海歸多如牛毛,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公司憑啥非要錄取你?你除了一張'洋文憑'外還有啥?英語流利?國內985的學生英語也不差啊!"
另一位HR網友說得更直接:"我們公司每年收到上千份海歸簡歷,篩選標準第一條就是'有無實習經驗'。那些在國外四年只知道刷績點,連一份像樣實習都沒有的,簡歷直接被系統篩掉。"
還有位在澳洲工作的網友分享了不同視角:"很多留學生不是不想留在澳洲工作,而是真的留不下來。澳洲金融行業本地人都消化不了,哪有位置給國際學生?拿不到工作簽證,只能回國。回國后又因為缺乏國內職場經驗被嫌棄,兩頭不是人,真的挺慘的。"
看完這些評論,我總覺得這事不簡單。留學生扎堆了,海歸不值錢了,工作少了,競爭更卷了,這一環套一環,誰能想到十年前還是"香餑餑"的海歸,現在變成了"雞肋"?
從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點:
第一,海歸數量暴增,教育部數據顯示,2024年一年就有65萬留學生回國,是十年前的三倍多!這么多人爭有限的崗位,能不難嗎?
第二,職場需求變了。一位招聘經理透露,現在企業不再看重單純的海外文憑,而是看重實戰能力和行業經驗。很多留學生在國外讀書時與國內職場脫節,畢業后發現自己的知識技能跟不上國內發展節奏。
第三,經濟形勢影響。2025年開年,多家大廠和外企縮減了招聘名額,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金融行業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8.5%,而這恰恰是留學生最集中的領域。
【血的教訓!留學變"鍍金",價值幾何?】
根據這些細節,我總忍不住想:那些賣房子送孩子出國的家庭,是否想過回報率這個問題?記得我鄰居家就是這樣,砸鍋賣鐵把兒子送到美國讀商科,還跟我炫耀說:"出去鍍金回來起步就是年薪50萬"。結果孩子2023年畢業回來,投了大半年簡歷,最后在親戚公司做了個行政,月薪8000,連房租都快付不起。
前段時間跟一個招聘主管聊天,他說了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很多留學生是為了逃避國內高考和就業壓力才出國的,在國外也是混日子,這種人回國后除了一張文憑啥也沒有,你讓我怎么錄用?"
我認為,現在留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其實挺明顯:
一是很多人留學動機不純,不是為了學知識而是為了逃避或者鍍金;
二是在國外沒規劃好,四年下來除了文憑啥也沒得到;
三是回國后眼高手低,不愿從基層做起。
說個真實案例——我表妹前年從英國某不算頂尖的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回國后也是投簡歷沒人理。后來她調整心態,先在家鄉一家小銀行做了柜員,干了半年表現好,被調到了客戶經理崗位。雖然工資不高,但至少找到了上升通道。
她跟我說:"在國外那幾年,我最后悔的就是沒有提前了解國內就業市場需要什么,光顧著考試和玩了。"
總的來說,現在留學生就業難已成事實,但也不是沒有出路。關鍵看你怎么規劃,怎么調整預期。留學不是萬能鑰匙,花再多錢買來的文憑也比不上真本事。
對想出國的孩子,建議先想清楚為什么要去;對已經回國的留學生,放低姿態從基層做起未必是壞事。畢竟,職場是個marathon,不是sprint,慢慢來。
對此,你怎么看呢?
新聞來源:綜合自各大社交媒體平臺與招聘網站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