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是誰,他的觀點從哪來的?
說到郭正亮,可能有些人對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如果你常看臺灣的政論節目,那他絕對是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郭正亮是臺灣知名的政治評論員,過去還當過民進黨的“立法委員”,在臺灣政壇混跡多年,積累了不少經驗。他的評論風格犀利、直白,尤其對兩岸關系的話題,總能拋出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看法。
這次我們要聊的,就是他在2023年12月的一次政論節目里拋出的一個重磅觀點:大陸打臺灣會血流成河,留下仇恨,所以不會發生戰爭。
這個觀點一出,立馬在島內引發了不少討論。郭正亮為啥這么說呢?他其實是基于自己對兩岸局勢的觀察得出的結論。
他在節目里提到,如果大陸真的動武攻打臺灣,那場面肯定不是小打小鬧,而是會演變成一場血腥的大戰。戰爭打完,臺灣這邊傷亡慘重,大陸這邊也好不到哪去。
更關鍵的是,這種武力沖突會讓兩岸人民徹底撕破臉,流下深深的仇恨。到時候就算大陸拿下了臺灣,后面要怎么管?靠高壓統治嗎?顯然不現實。所以他覺得,大陸高層應該也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輕易走上武統這條路。
這話聽起來挺有道理,但也有人覺得他太樂觀了。畢竟兩岸關系這潭水,太深太復雜,不是一句“血流成河就不會打”就能概括的。
大陸武力攻臺,真會發生嗎?
大陸這邊,從1949年兩岸分治開始,就一直把統一當成核心目標。官方說法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同時也從沒否認過,必要時會用武力解決問題。
尤其是近些年,解放軍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軍機軍艦繞臺成了常態,這讓很多人覺得,大陸的耐心好像在一點點耗盡。
臺灣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臺灣老百姓其實并不想統一,也不希望徹底“獨立”,就想維持現在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
蔡英文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還拼命拉攏美國、日本當靠山,這讓兩岸關系變得越來越僵。加上美國時不時賣點武器給臺灣,擺出一副“撐腰”的姿態,臺海的火藥味是越來越濃。
不過,光看雙方態度還不夠,國際社會也得摻一腳。美國一直把臺灣當成遏制大陸的棋子,喊著“維持臺海和平”,但實際上沒少拱火。
日本、澳大利亞這些國家也跟著湊熱鬧,搞什么“印太戰略”,擺明了不希望大陸太順。真要打起來,這些國家會不會直接下場不好說,但肯定不會坐著看戲。
所以從局勢上看,大陸動武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要不要打,怎么打,背后牽扯的東西太多。郭正亮說大陸不會打,很大程度上是覺得大陸高層會掂量后果,不想冒這個險。那這個后果到底有多嚴重,咱們得再往深里挖一挖。
武力攻臺的后果有多可怕?
假設大陸真的對臺灣動武,那會發生什么?先說最直觀的,戰爭肯定會死人,而且不是小數目。臺灣地形狹長,人口密集,大陸如果要速戰速決,火力覆蓋少不了。
臺灣這邊雖然有美式裝備,但論軍事實力,跟解放軍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真打起來,臺灣的抵抗撐不了多久,傷亡數字可能會讓人不忍直視。
大陸這邊也不會好過。攻島作戰是世界上最難的軍事行動之一,登陸、補給、后勤,每一步都得付出巨大代價。解放軍雖然有優勢,但肯定也會有不小的損失。
更別說臺灣老百姓要是拼死反抗,巷戰、游擊戰一打起來,那場面只會更慘烈。
除了人民,經濟上的打擊也是毀滅性的。臺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臺積電幾乎壟斷了高端芯片生產。大陸打臺灣,臺積電的工廠首當其沖,停產是小事,直接毀了怎么辦?
全球科技供應鏈得癱瘓,美國、日本、歐洲都得跟著遭殃。臺灣自己的經濟也會崩盤,畢竟打仗沒錢賺,島內企業跑都跑不下了。
大陸如果武力攻臺,美國帶頭制裁是跑不掉的。經濟封鎖、外交孤立,這些壓力會讓大陸的日子不好過。
俄羅斯當年吞并克里米亞都吃了不少苦頭,大陸統一臺灣的動靜比那大多了,國際社會能輕饒嗎?到時候大陸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經濟受挫,國內民意也可能有波動。
更別提郭正亮說的“留下仇恨”了。戰爭打完,臺灣人會怎么看大陸?幾十年都未必能緩過來。占領之后怎么辦?派人去管,臺灣人不服;搞高壓政策,只會激化矛盾。時間一長,臺灣可能會變成一個燙手山芋,管也不是,放也不是。
所以從這些角度看,武力攻臺的代價確實高得離譜。郭正亮的觀點也不是完全沒依據,大陸高層肯定也算過這筆賬,知道打起來不劃算。
但這不代表大陸就徹底放棄武力選項,畢竟底線在那擺著,臺灣要是真越了紅線,大陸也不是吃素的。
兩岸關系現在啥樣,未來往哪走?
聊完了武力攻臺的可能性和后果,咱們再看看兩岸關系眼下的情況。政治上,兩岸早就勢同水火了。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臺灣這邊蔡英文政府卻玩起了“務實臺獨”,嘴上不說“獨立”,但動作沒停過。兩岸官方交流基本停擺,連民間對話都少得可憐。
不過經濟上,兩岸倒是綁得挺緊。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每年好幾百億美元,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工廠、生意多得數不過來,兩岸的經濟聯系可以說剪不斷理還亂。
疫情前,民間交流也很熱鬧,旅游、探親、留學,每年幾百萬人次來回跑。這種密切的關系,讓兩岸想徹底翻臉都不容易。
未來會咋樣?有幾種可能。第一種是和平統一,大陸通過經濟吸引力和政治協商,把臺灣拉回來。這條路最理想,但現在看難度不小,臺灣內部對統一的抵觸情緒太強。第二種是維持現狀,大家都不挑事,就這么拖著。
這是最多人期待的,但問題是現狀能維持多久?大陸的底線越來越清晰,臺灣的動作越來越大膽,遲早有擦槍走火的一天。第三種就是武力統一了,前面說了,代價高得嚇人,不到萬不得已,大陸應該不會走這條路。
郭正亮的觀點其實是傾向于維持現狀的。他覺得大陸不會打,就是因為戰爭的代價太大,和平才是上策。但這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和平統一沒戲,現狀又維持不下去,大陸會怎么辦?這個答案,恐怕誰也不敢打包票。
專家怎么看郭正亮的說法?
郭正亮的觀點一出來,島內和大陸的專家學者自然也有不同看法。支持他的人不少,比如一些兩岸關系研究者認為,武力統一確實不現實。
理由跟郭正亮差不多,打仗傷感情、毀經濟,還得面對國際壓力,和平統一才是長遠之計。他們覺得,大陸這些年一直在推惠臺政策,就是想用軟實力拉近兩岸距離,動武反而會毀了這些努力。
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少。有些軍事專家覺得,郭正亮低估了大陸的決心和能力。他們認為,解放軍現在的實力完全可以短時間內拿下臺灣,美國就算想干預,鞭長莫及。
國際制裁雖然會來,但大陸經濟體量大,扛得住壓力。而且統一臺灣是民族復興的大目標,真到了關鍵時刻,大陸不會手軟。
還有人從歷史角度反駁,說戰爭后的仇恨也不是不能化解。日本當年侵華那么慘,后來不也緩過來了?只要大陸統一后政策得當,臺灣人遲早會接受現實。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冷血,但也不能說完全沒道理。
兩邊的觀點都有自己的邏輯,誰對誰錯還真不好下結論。郭正亮的看法更偏向理性分析,反對者則更強調大陸的戰略意志。到底咋樣,可能還得看未來的發展。
但話說回來,大陸對臺灣的態度也不是一味妥協。統一是底線,臺灣要是真搞“法理臺獨”,或者美國介入太深,大陸不可能坐視不管。到時候會不會打,不光看代價,還看決心。郭正亮可能有點低估了這份決心。
未來是和平還是沖突,誰也說不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咋走,和平都是最好的選擇。兩岸人民畢竟是一家人,打來打去傷的都是自己的骨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