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俄烏戰爭一打就是三年,外界一直盯著俄羅斯,看這個戰斗民族怎么應付這場持久的較量。表面上俄羅斯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些看得見的勝利,頓巴斯地區和克里米亞就這么在俄軍的掌控下成了“不可逆”的事實。
但實際究竟如何?俄羅斯在戰爭中到底占了哪些便宜,網上所說俄羅斯鄉村通過戰爭實現了偉大復興的說法又有幾分可信度呢?
俄羅斯的“明勝暗虧”知多少?
2024年10月,俄軍通過所謂的“漸進占領戰術”深入烏克蘭防線約30公里,占了472平方公里的土地,戰斗打得挺艱難,但戰斗的結果挺提氣,巴赫穆特這樣的重鎮也讓俄軍給拿下了。
這一勝利不僅是地域上的擴展,更是給俄軍士氣打了一針強心劑,經過近一年的激戰,俄軍打破了烏軍的東部防線,圍住約12000名烏軍,這一招讓烏克蘭的物資供應出了大問題。
但這場戰爭的代價也挺高,俄軍傷亡人數一直是公眾討論的敏感話題,雖然現在沒有個具體數字,但數十萬人的傷亡肯定是有的。
就算占領了幾個城鎮,想守住它們也并不輕松。國際上的制裁像一塊大石頭壓在俄羅斯的經濟上。有錢沒處花,有裝備沒處買,高端軍事裝備的供應鏈斷了,舊武器也要省著用。
雖然俄羅斯靠著從朝鮮增援的10000名士兵在庫爾斯克地區維持住了局勢,但這種局勢并沒有持續多久,不到兩個月之后朝鮮士兵就全面撤出戰場,俄羅斯的狀態依舊是全球孤立。
現在雖然因為特朗普出面戰爭已經有了結束的可能性,但戰火依然沒有停息,隨時可能再次擦槍走火,俄羅斯究竟能不能把這些戰術上的勝利轉化成長期優勢呢?
一邊是戰場上傳來占領區的捷報,另一邊是背負的龐大戰爭消耗和長期經濟壓力,戰爭并沒有給俄羅斯帶來徹底的勝利感,更多的是一種反復拉鋸的戰術撕扯。
戰爭越打越富?這是啥套路?
既然俄羅斯被西方制裁的死死的,為什么從數據上看,俄羅斯反而因戰爭發了筆橫財呢?財政收入越大越高,都說戰爭是對財政最大的消耗,俄羅斯憑啥越打越富了呢?
打仗從來都是花錢的買賣,但俄羅斯卻在農業和一些產業上打出了一手好牌,由于國際市場對俄羅斯關上了大門,俄政府倒是借此機會搞了一套“內循環”的路子,主要推的就是“進口替代”政策。
說起來簡單,干起來難度可不小,俄羅斯政府推動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讓不少工廠重新運轉起來,苜蓿產業更是借著戰爭需求一下子翻了身,重回了蘇聯時代的榮耀。
俄羅斯這幾年一面打仗一面開始逐漸擺脫對國外的依賴,大量民生物資和農業產品還真的就實現了自給自足。現在俄羅斯已經在肉類、土豆和水產這幾大類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實現了完全自給自足。
雞蛋自給率最高,一度到了98.6%,還能有余糧向國外出口了一點,這一手倒讓俄羅斯借著戰爭契機把自己的農業和一些基礎工業往前推了一步。
這種模式也讓不少人覺得“挺神奇”,原來打仗還能順帶把經濟玩活了。
政府推崇“重商主義”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把生產這塊重新拾起來,普京對制造業看得挺重,寧愿投入大量資源也要支持企業生產。
當地官員嘴邊上常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制成品,不要原料出口”,所以當地跟外資談判時有點類似我們當年“市場換技術”的套路。
他們在拼命吸引外資建廠生產,同時催著外資企業技術轉移,不愿意繼續干材料輸出這樣的“糙活”,看來戰爭給俄羅斯帶來了反向激勵,戰爭反向成了某種經濟升級契機。
很多人覺得西方制裁一搞,俄羅斯日子肯定很難過,但其實這背后隱藏著一套“舉國體制”,戰爭時不光是在前線打,后臺也有一盤“商業棋”在緊鑼密鼓地擺。
俄羅斯這一整套體制讓他們在國際市場依然具有極強的采購能力,與我國的對接上面體現的特別明顯,俄羅斯采購商的特長就是繞開中間商,挖到最低價,然后開始了多人運動式砍價,至于對象嘛,自然是我國的跨國企業。
現在俄方從上到下秉承的就是這個原則,要么技術引進、要么本地生產,一舉兩得,戰場打不垮的用經濟補上。
不過這其中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雖然政府積極推動技術引進和產業鏈自我完善,但俄羅斯基層并不具備那么多懂行的人。很多年輕人上位之后充其量只懂一些理論,實操層面操作還在摸索階段。
不少產業還在維護壟斷利益,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絕不輕易讓給外人,整個產業系統推得挺快,可新老力量的磨合還沒到完全合拍的時候。但不管怎么說,戰爭的確給俄羅斯某些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帶動了不同以往的經濟活力。
而且戰爭對農村地區的帶動還特別明顯,相比之下,農村地區的日子一片紅紅火火,甚至有了復興的態勢。
苜蓿大豐收、農田面積增加,還有技術下鄉幫助農民提產增效,農業復興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不聲不響地的成了一條風景線。
戰爭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實質性的改變呢? 不如直接去村子里轉轉,看看他們在戰時到底過著什么樣的日子。
俄羅斯鄉村的“偉大復興”
戰爭期間俄羅斯鄉村的“復興”成了不少人討論的熱門話題,一些媒體高調宣稱,農業和農村經濟借助國家的產業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逐漸有了起色。
苜蓿產業這一項的復蘇勢頭就挺猛,其實俄羅斯的農村之前是特別不發達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地區的面積雖然挺大,可那里的人活得特別“原始”。
村民基本靠放牧為生,有時候打點零工補貼家用,收入也就夠糊口,政府之前也不是沒想過開發這些地方,可大片土地都處在極寒地帶,冬天溫度經常跌到零下四十多度,村里基本設施不全,水電供應都成問題。
住在這里的多數是年紀大的或是沒啥更好選擇的中年人,年輕人一有辦法第一時間都會跑去城市找工作,畢竟城里不僅掙錢機會多,還有網絡和電力保障,設施也全。
一些距離城市不遠的農村情況略好一些,由于靠近城市消費區,村里種的東西能快速銷售出去,借著這場戰爭引發的“進口替代”大潮,他們的農副產品銷量提升不少。
村民們忙活一年,糧食和牲畜賣出去,手里的錢倒也多了一些,這讓部分人突然感覺自己“翻身”了。
這么看來現在俄羅斯的農村生活可比城里人舒服多了,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是典型的高物價、低收入,政府雖說在推動“農業復興”,但真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看,戰爭的影響還是挺大的,至少生活的重擔讓許多人苦不堪言。
除了苜蓿產業蓬勃發展之外,政府為了支撐前線,也將很多軍工產業和基礎設施投注到了鄉村上面。
2024年俄羅斯軍費快到1150億美元,占GDP的6%還多,這里面的很大一部分就放在了軍工相關的后勤、基建上。
羅斯托夫州的米列羅沃就是戰爭的受益者,這是個很小的地方,原本知名度幾乎為零。
但就是因為離烏克蘭前線近,俄政府就在這兒投資了5億盧布,不光修建了鐵路還設立了倉庫和軍用物資中轉站,這地方一下就成了前線后勤樞紐。
小鎮居民瑪麗亞就深有感觸:“以前這兒都是土路,拖拉機都難得一見,如今火車站每天都忙得跟蜂巢似的,我兒子都說不想去莫斯科打工了,覺得這兒一樣有奔頭。”
鐵路不僅讓軍用物資運送便利了,也順便帶動了當地經濟,鎮上的商鋪、運輸公司開始活躍起來,連超市的生意都紅火了許多。
有人開玩笑說曾經的“睡鎮”醒了,火車的轟鳴聲和軍需品的頻繁進出讓這里充滿了生機。
沃羅涅日州的帕夫洛夫斯克也是如此,帕夫洛夫斯克原來就是個普通的農業小鎮,因戰爭需求,政府一拍板在2023年給這兒建了個彈藥加工廠。
這下子工廠一下來了300多名員工,這些人多數都是本地村民,連帶著一些小供應商也聞風而動,算是把一個簡單的軍需產業鏈的雛形在這兒扎下了根。
小鎮的基礎設施也沒被忽略,政府把通往帕夫洛夫斯克的公路修得利利索索,再也不是以前那種坑坑洼洼的“泥巴路”。
其實這就是整個俄羅斯資源分配的轉型,誰都知道俄羅斯的經濟結構曾經嚴重偏向大城市,莫斯科就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權力和資本中心。
但在戰爭影響下,鄉村開始擔負起了重要角色,“戰爭扶貧”成了俄羅斯的一景,普京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激勵,間接推動了資源流入那些以前沒人關注的鄉村地區,而在這個轉變里,退伍軍人成了一種關鍵力量。
退伍軍人謝爾蓋回到梁贊州老家后,帶著軍營里的機械維修技辦了個小修理廠,起初只有幾個人幫忙,后來廠子還挺紅火,村子里的幾名年輕人都在修理廠找事兒做。
修理拖拉機、農用車,順帶干點兒農機配件的生意,工廠看著小,在當地算不上多顯眼,但它帶動了就業,也讓這個小村子多了一些活力。
結尾
看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話還真不是虛的,至少俄羅斯從戰爭中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子,至于接下來怎么樣還不好說,畢竟時代變化太快,俄羅斯農村是否能因戰爭真正實現偉大復興,還需要時間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