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國貨品牌落入外資。
誰能想到,曾一手創立了“中式喜糖=徐福記”的品牌形象的徐福記,在經歷了33年的商海沉浮后,也落入外資之手。
股權倒賣、全權收購,創始人套現百億后火速離開交易現場。
曾經糖果界的龍頭老大,為何會淪落到這種地步?
在它身上又到底經歷了什么?
2025年3月3日,瑞士雀巢食品公司對外發出一則公告,公告表示,雀巢已從徐氏家族手中收購徐福記剩余40%股份。
注意,是剩余40%。
這也意味著徐福記不是第一次被收購。
早在2011年,雀巢就曾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徐福記60%的股份。
此次,再收購40%,意味著,徐福記已經徹底淪為外資。
消息一出,不少網友感到無法接受。
更有網友傷感地表示:
“徐福記成為了時代的眼淚了嗎?”
還有人充滿抵觸的道:
“以后吃個糖都要看人臉色嗎?”
無怪乎網友這么傷感、抵觸。
畢竟前車之鑒在前。
曾經的銀鷺花生牛奶是多少人的心頭好?奶香醇厚、花生味道濃郁,一舉占據了植物蛋白飲料市場的半壁江山。
可就是這么一個發展前景無限好的品牌,卻在2011年被雀巢收購60%股權。
收購后的銀鷺并沒有得到更好地對待。
雀巢在得到銀鷺后直接將其打入“冷宮”并將其定義為區域性的品牌,逐步減少在中國市場的推廣投入。
2022年12月26日,時隔11年,銀鷺創始人充滿心疼的重新買回了自己傷痕累累的孩子。
自此,銀鷺食品的控制權重新回到了創始人陳清水家族手中。
可即使如此,銀鷺的發展也大不如從前。
收購百分之六十尚且如此,如今徐福記百分之百的股權全部淪落到雀巢手中,這怎么能讓人不擔心。
在國人的心中,徐福記已經不只是一個糖果品牌,還是許多人童年甜蜜的回憶。
在那個物資匱乏,零食相對缺少的年代,是徐福記給了眾人甜蜜的滋味。
盡管那時候的徐福記金幣和金元寶里包裹的巧克力,只是代可可脂,吃起來一點沒有巧克力的醇香,但卻是眾人心中無可代替的存在。
可就是這么一個既兼具情懷又備受大眾喜愛的國民品牌,又為何一步步淪落到現在這一步?
有道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曾經輝煌一時的糖果大王,說到底也是占了時代的紅利。
在此之前徐福記的創始人,許鐠、徐乘、徐沆與徐梗只是街頭販賣糖果蜜餞的小攤販。
街邊商販的工作辛苦不說,賺取的利潤也十分的微薄,這也讓徐氏四兄弟有心轉變。
于是他們將目標轉移到生產糖果上。
當時中國的糖果市場,口味單一,包裝簡陋,有的甚至只是一些沒有包裝的散裝糖。
相應地創業成本也比較低,這也讓徐氏四兄弟一拍即合,開始進軍糖果市場。
在苦營10年后,徐福記總算獲得島內市場的認可,逐漸站穩了在島內的腳跟。
但要想成為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糖果大王,徐福記還要多虧當年的南方談話。
90年代的南方談話,讓徐氏四兄弟注意到了大陸經濟發展潛力,相較于大陸的潛力無窮,島內無論人工成本、還是原材料都在節節攀升,如何選擇自然是一目了然。
于是徐氏四兄弟果然前往東莞建廠,將大陸作為生產基地。
節省成本的同時,當時的政策對于這些臺灣企業也十分的照顧,有專門的扶持,就這樣徐福記一躍而起。
但甜頭沒嘗到多久,徐氏兄弟就嘗到了壓迫感。
當時的品牌猶如雨后春筍一般,糖果市場也逐漸擺脫了原先的短缺單一。
原本占據優勢的徐福記很快被其他品牌后來者居上。
為了能讓徐福記具有獨特性,許氏創始人靈機一動,在品牌上添加了“福”字。
自此,徐福記就成為了過年、婚宴的必備糖果。
除了營銷外,在對市場策略上,徐氏四兄弟也做足了功課。
最終,他們推出了散裝統一定價和專柜模式。
之后電視廣告的出現,也為徐福記的發展出了一份力。
在多項加持下,徐福記一路遙遙領先。
但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輝煌一時的品牌,也會有落寞的一天。
說起徐福記的發展,可謂是成也蕭何敗蕭何。
既有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的原因,也有內在管理的不足。
都說食品安全大于天,對于食品行業來說尤為重要。
但是在2011年初次賣身雀巢后,徐福記便頻頻被爆出食品安全事故。
這也讓不少消費者對其失去信任。
可以說,徐福記的衰落是在雀巢收購60%股份開始的 。
但除了這個原因以外,徐福記本身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在雀巢收購前,徐福記“糖果大王”的地位已經搖搖欲墜。
當時,糖果行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外糖果企業也爭相進入國內市場,這也導致徐福記的銷售額大幅度被瓜分。
除此以外,消費者的購物思想轉變也是徐福記沒落的一大主因。
曾經的消費者買糖圖個好吃,圖個喜氣,圖個味美價廉。
但隨著現在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年輕人成為購物的主力,高糖、高熱量的糖果,已經不再被消費者所青睞。
相較于糖果,現在的年輕人更傾向于果干果脯、堅果,0蔗糖。
這也導致中國糖果市場規模急速縮減。
據統計,2023年,糖果人均消費量較之33年前銳減33%。
這期間,徐福記也嘗試自救。試圖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推出低糖產品,只可惜過于依賴曾經的“老式糖果”,諸如曾經的酥糖、巧克力導致徐福記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相較于同行的減糖糖果、果汁軟糖,徐福記明顯不占優勢,口味一般。
除了品牌創新能力不足、年輕化滯后、得不到主流市場的喜愛外。
在維系情懷,穩定老顧客方面,徐福記也做得不到位。
都知道,徐福記成為龍頭老大的一大原因,是將自己的品牌打造成年糖和喜糖。
但隨著春節和婚禮逐漸被稀釋,徐福記曾一手打造的“年糖”也失去了原有的優勢。
但徐福記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任何的挽救的措施。
以至于曾經的優勢蕩然無存。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徐福記的渠道也是造成徐福記沒落的一大主要原因。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對于線下店鋪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有長遠目光的企業,早在電商剛露出苗頭時便開始轉型。
但徐福記卻毫無危機意識,過于沉溺于線下渠道,一直到2018年才轉型上線。但這時已經為時已晚。
結語
回望徐福記的發展,實在很難不令人感慨萬千。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總是曾經輝煌一時,還是敗給了變幻莫測的市場。
未來徐福記發展如何,會不會如銀鷺一樣,幾經周折后又回到創始人手中,誰也不得而知。
相信,時間會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參考文獻
中國經營報,雀巢全資收購徐福記 中國“糖果大王”本土時代落幕
廣州日報,糕點陷添加劑風波 徐福記回應:擬改進標識
新京報,銀鷺創始人取得銀鷺食品控制權案公示
大皖新聞,“糖果糕點大王”徐福記被外資全資控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