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因素
很全面的因素總結
1.黃土高原的形成與土壤
黃土高原是流水侵蝕而成的么?它的土壤肥沃么?
黃土高原本身主要是由于北方蒙古高原(還有來自中亞)表層土隨強勁偏北風南下,受到秦嶺等山脈的阻擋,風力減小,搬運力減北,堆積而成;
但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卻是由于黃土高原長期遭受到漢水等外力侵蝕而形成的。
由于黃土高原的土主要來自蒙古一一帶的表層土壤,所以土壤比較肥沃,但土壤中的有機質比較少,需要補充氮、磷等元素。
(土壤肥沃除了指肥即有機質之外,還需要水、氣等,通常肥沃的土壤包括如下特征:有機質和礦物養分含量豐富;耕層深厚,土層構造良好;酸堿度為微酸至微堿;土溫穩定,耕性良好;地面平整,有利于水肥下滲等)。
2.我國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優勢
我國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優勢是什么?
基本上可以歸納如下(前面為制約因素,后面為優勢):
南方:水土流失,但水熱充沛、復種指數高
華北:土地鹽堿化、春旱、夏澇,但光照充足
西北:水資源短缺,但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東北:熱量不足,但土地壤肥沃、耕地面積廣、農作物生長周期長
3.含沙量與輸沙量有何不同?
為什么地理上會說長江含沙量小,但在它的入海口卻形成了我國第三大島?
這其實是含沙量與輸沙量之間的不同,我國長江含沙量小,但輸沙量大,另外說長江含沙量少也是就整體狀況而言,在其局部河段含沙量大。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兩者之間的不同。
河流輸沙量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河道某斷面的泥沙數量稱為該時段的輸沙量,單位為千克或噸。
一年中最大輸沙量在汛期,最小輸沙量在枯水期,年際輸沙量也不一樣,變化較年徑流更為劇烈。在一次洪水過程中,最大輸沙量與最大洪水量出現時間大體一致。
就一條河流而言,山區河段輸沙能力強,河道以沖刷為主,輸沙量沿程增加;平原河段河道以淤積為主,輸沙量沿程減少。
河流輸沙量的大小主要決定于水量的豐枯和含沙量大小。
而含沙量則指單位體積渾水中所含泥沙的數量,計量單位為千克/立方米。河流含沙量也隨時間變化而不同:一年中最大含沙量在汛期,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
含沙量大的河流輸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輸沙量不一定小,因為這還要考慮到其水量多少的問題。
中國長江年平均含沙量僅0.54千克/立方米,而年輸沙量高達4.78億噸;遼河年平均含沙量為6.86千克/立方米,而年輸沙量僅0.41億噸。
同一條河中含沙量分布也不同:含沙量沿水深分布,一般在水面最小,河床底最大。
含沙量在河流斷面上的分布隨斷面水流情況不同而異。含沙量沿流程而變化,通常在山區河段含量大,平原河段含量小。
4.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因素
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因素還有哪一些?
植被覆蓋差,土質疏松,河流含沙量就大;反之,含沙量就小。而內流河含沙量與植被覆蓋率關系不大。
除了植被情況外,地質構造,地層構成以及大型湖泊、沼澤的分布也都會影響河流的含沙量。
(1)植被覆蓋率。森林覆蓋率差則含沙量高,反之則低。 (2)土質。土質疏松則含沙量高,反正則低。 (3)降雨強度。降雨強度大則含沙量高,反之則低。 (4)地勢。地勢落差大則含沙量高,地勢平緩則含沙量低。 (5)地形。平原地區一般含沙量低,山地,丘陵區則相對高。 (6)河流含沙量高低的具體影響因素要結合河流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比地質構造(地質活動強列、巖石破碎等)、地層構成(黃土高原黃土易受侵蝕)、湖泊沼澤(河流流經這些地方泥沙易沉積,下游含沙量小)等。
試題
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尼羅河的支流青尼羅河因含沙量大而得名,根據圖中信息,簡述其含沙量大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地理帝解題思路:首先4分分4點作答。然后讀圖區域定位——非洲、熱帶草原氣候、高原山地地形。再結合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幾大因素,進行取舍。
答案:
(1)該河流主要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1分)雨季降水集中。(1分)流經地區地勢起伏大(或河流落差大),(1分)流水侵蝕作用強。(1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