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經濟,就不能不談債務。
去年九月加發了12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把GDP拉回到了5.1%,但是,也給很多人帶來了一種困惑,發了這么多國債,豈不成了自己花錢,讓下一代人還債?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市場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沉重的說法:必須把債務規模壓下來,否則就是灰犀牛;另一種是輕松的說法:內債不是債,慌什么?
還是先看中國債務賬本。
2025 年全國債務加上主流媒體預估的50 萬億隱性債務,總負債率達到 275%,快趕上日本泡沫破裂前的300%了。僅利息支出就占財政收入的 18%,這好比一個人收入的兩成都拿去還利息了,亞力山大,而五年前這個數字只有 7%。
其實,還有一個數據盲區,專家普遍認為隱性負債區間要大得多,在70-120萬億左右,那等于說灰犀牛已經近在咫尺。
天量的債務怎么化?
就經濟現狀而言,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房地產回暖,二是 方減少行政性管理開支。地產不能回暖,地方財政失去了土地出讓金的支撐,只能繼續加發國債維持運轉,二十年內,沒有任何行業的稅收能替代土地出讓金,房地產稅也不能,何況是雙刃劍。至于能不能減少行政性管理開支,要看政策的決心,將目前財政支出占比40%,降至國際平均水平10-15%,從經濟角度說,這才是最優秀。
如果債務化不掉,會發生什么情況?
會以債務為錨定物加印鈔票,負債越多,印鈔也越多,債務自然就稀釋掉了。對財政來說,還真有那么一點內債不是債的意思,因為以債務為錨定物,債務的本質就成了通脹稅,每一輪通脹都意味著社會財富的一次大洗牌。然而大量印鈔,資本會外流,從根本上削弱中國經濟的內生力。
所以,內債還是債,化債要從這一代人做起,未來的二十年能不能成功地化債,光靠開源不行,也要節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