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不少游子已經準備好了回鄉(xiāng)祭祖,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清明節(jié)上墳可是有很多講究的,上墳也不能隨便上,否則就會犯了忌諱。
就像那句“一代不祭三代墳”,相信有很多年輕朋友根本就不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清明節(jié)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習俗吧!
?——【·千年古訓,由來已久·】——?
要說這"一代不祭三代墳"的講究,還得從周朝說起。那時朝廷專門設立"大宗伯"官職,掌管祭祀禮儀。《禮記》中明確記載:"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
普通百姓雖不能立宗廟,但祭祀祖先也講究"五服之制",即以自身為中心,上祭父母,下至玄孫,形成嚴密的祭祀體系。
古時候強調祭祀要合乎禮法,若有人越級祭祀,會被視為"僭越",輕則遭人恥笑,重則可能引來官司。
就像《紅樓夢》里賈府祭祖,必定是族長賈珍主祭,其他旁支只能隨祭,這規(guī)矩半點亂不得。
農耕社會的現實需求更強化了這個傳統(tǒng)。過去交通不便,一個家族往往聚居在方圓幾十里。清明要祭掃的祖墳多達十幾座,翻山越嶺得走好幾天。
于是一些族老就商議定下規(guī)矩:每家只負責直系兩代先人,再往上的由家族統(tǒng)一祭祀。這既解決了實際困難,又維系了家族紐帶。
從此就慢慢有了“一代不祭三代"的講究,細琢磨起來處處都透著老祖宗的智慧。
要知道古代講究"五服之內皆至親"。清明祭掃時,若晚輩越過父輩直接祭拜曾祖,等于變相否定父輩的傳承地位。
這就像接力賽跑,必須一棒接一棒傳遞,若第四棒選手直接搶過第二棒的接力棒,整個隊伍就亂套了。
從現實角度看也合情合理,曾祖輩的往事,孫輩尚能聽父輩講述,到了玄孫輩就只剩模糊傳說。就像我爺爺能詳細說出太爺爺的生平,到我父親這輩就只能記個大概,等傳到我這里,連太爺爺的名字都記不全了。這樣的隔代祭祀,難免流于形式。
除此之外,其實清明節(jié)還有很多傳統(tǒng)習俗需要大家注意。
?——【·清明習俗·】——?
有關清明節(jié)的俗語其實還有一句“上墳不過未時”,也就是說不管是掃墓還是上墳時間最好都不要超過下午三點。
古時候認為中午十二點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過了十二點陰氣就會逐步加深,如果太晚去上墳很有可能會對自身不利。
其實仔細想想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畢竟古代交通不便,祖墳一般也都在山野之地,如果拖到傍晚才去上墳,視線肯定也會受影響,甚至有可能發(fā)生意外。
所以一般上墳都在上午9點到11點之間,這個時間早上的露水全都散去,方便大家祭拜,道路也更加順暢。
另外在準備祭品的時候也有講究,一般會準備幾樣水果點心和酒水,水果可以用蘋果橘子等等,點心就選擇常見的中式點心即可,當然也可以準備一些逝者生前喜歡吃的食物,但不宜過多。
據說這些祭品南北方似乎也有不同的習俗,有些地區(qū)會把部分供品拿回家食用,當地會認為這是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也是祖先保佑子孫后代的祝福。
但也有一些地區(qū)認為即便是再饑餓也不能偷吃墳前的貢品,上墳結束后要把貢品都留在墳前,這個就全看各家的習俗了。
除此之外,在上墳時還要在墳頭上添一些新土,這寓意著為祖先修繕房屋,但不能破壞墳墓的整體形狀,更不能把土添在墓碑上。
不過近年來由于祭祀火災頻發(fā),大家還是要注意祭祀時的安全隱患。
對于清明節(jié)的習俗各地大有不同,大家的家鄉(xiāng)又有哪些保留至今的風俗習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