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動物疫病快速診斷技術實驗室在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免疫逃逸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痘病毒錨蛋白LSDV012通過削弱IFIT1的RNA結合能力,以宿主物種特異性的方式抑制IFIT1》為題 (A poxvirus ankyrin protein LSDV012 inhibits IFIT1 in a host-species-specific manner by compromising its RNA binding ability)在微生物學專業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發表。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LSDV)是重要的動物痘病毒之一,研究發現其編碼的錨蛋白LSDV012通過特異性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IFIT1的RNA結合能力,幫助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反應。
痘病毒是一類具有復雜免疫調控網絡的雙鏈DNA病毒,其基因組編碼的錨蛋白(含錨蛋白重復序列的蛋白)長期被視為“功能謎團”。研究團隊以LSDV為模型,系統解析了其編碼的錨蛋白LSDV012在拮抗I型干擾素(IFN)抗病毒反應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構建LSDV012基因缺失毒株,團隊證實該蛋白缺失顯著降低病毒在干擾素存在下的復制能力,將錨蛋白功能與宿主天然免疫逃逸直接關聯。
LSDVΔ012對IFNα的抗病毒作用更敏感
進一步研究表明,LSDV012通過靶向結合宿主干擾素誘導蛋白IFIT1,改變其亞細胞定位并特異性抑制其RNA結合功能,但不引發蛋白降解。這一發現突破了學界對IFIT1調控機制的認知——此前已知痘苗病毒(VACV)C9蛋白通過降解IFIT1抑制宿主免疫,而LSDV012則通過“功能抑制”實現更精準的免疫逃逸。系統進化分析顯示,LSDV012同源蛋白在羊痘病毒屬(capripoxviruses)和鹿痘病毒屬(cervidpoxviruses)中高度保守,且與宿主的IFIT1呈現物種特異性互作模式。這一發現揭示了痘病毒錨蛋白在跨物種傳播中的適應性進化特征,為解析病毒宿主范圍限制提供了關鍵線索。
LSDV012 結合在IFIT1的C端,影響其結合RNA的能力
這項研究闡明錨蛋白通過非經典途徑抑制IFIT1的分子機制,填補了牛結節性皮膚病免疫逃逸網絡的關鍵空白,為開發廣譜抗痘病毒藥物提供了新靶點。
中國農業大學已畢業博士謝士杰(現就職于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在讀博士生廖芷儀及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房永祥博士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彭辰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該研究依托獸醫公共衛生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蘭州獸醫研究所動物疫病防控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完成,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1YFD1800700)等項目資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