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華Terminexus全球港口攝影大賽獲獎作品? 作者:朱永安
3月31日晚,上港集團(600018)發布2024年年報。去年,上港集團實現營收381.17億元,同比增長1.51%;歸母凈利潤149.54億元,同比增長13.26%;扣非凈利潤132.77億元,同比增長5.63%;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92.21億元,同比下降31.26%;報告期內,上港集團基本每股收益為0.644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1.67%。其中營收增長的原因是主要是母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從事房地產的子公司項目售罄或銷售下降。
分季度看,上港集團一至四季度分別實現營收89.51億元、108.86億元、91.89億元、90.9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6.96億元、47.19億元、33.95億元、31.44億元。
分板塊看,2024年,上港集團集裝箱板塊、散雜貨板塊、港口物流板塊、港口服務板塊分別實現營收157.25億元、16億元、122.12億元、61.32億元,毛利率分別為41.7%、26.22%、25.88%、20.63%。
2024年,上港集團在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5150.6萬標箱,同比增長4.8%;完成貨物吞吐量完成5.8億噸,同比增長3.0%;滾裝業務完成363萬輛,同比增長18.9%。
上港集團主要控股參股企業中,按歸母凈利潤排名,前十名如上圖,其中對公司凈利潤影響達10%以上的公司有2家,分別是上港集團(香港)有限公司、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港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是上港集團全資子公司,主要進行貿易與投資業務,持有郵儲銀行3.394%股權及東方海外9.068%股權,同時,上港集團持股上海銀行8.323%。
上海銀行、郵儲銀行、東方海外都是上港集團重要的聯營企業。2024年,上港集團對聯營企業以權益法確認的投資收益79.97億元,占合并利潤表利潤總額的42.73%,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則達到了80.47億元,同比增長13.5%。(權益法即按照上港集團在投資企業的持股比例計算收益)
上港集團控股參股的船公司中,錦江航運、民生輪船、泛亞航運去年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0.2億元、163.83萬元、3.8億元。
旗下碼頭公司中,明東、滬東、浦東、盛東、冠東等子公司去年凈利潤分別達到3.54億元、2.71億元、3.70億元、8.16億元、5.75億元。
港口圈(ID:gangkouquan)認為,近年來港口上市企業盈利水平有所下滑,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港口吞吐量分別同比增長8.2%和3.4%,但同期港口板塊上市公司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4.2%和3.7%。在行業平均盈利水平下降的情況下,上港集團依然實現凈利潤增長,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1.67%,處于行業領先水平,是因為利潤來源多元化,除了港口主業業績增長外,投資的各個聯營企業和船公司也在貢獻凈利潤。
近年來,外貿航運長期火熱,使得上港集團獲得了不菲投資收益,在滾裝熱度持續的情況下,上港集團還接連入股了廣州遠海汽車船與安吉物流。
在港口主業方面,上港集團集疏運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水水中轉比例再創新高,全年實現61.5%;海鐵聯運拓展至長江經濟帶;內陸集裝箱樞紐(ICT)業務輻射范圍繼續擴大。
港口服務效能實現新躍升。國際中轉業務同比增長超二成;洋山港區連續兩年位列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指數(CPPI)榜首;出口沿海捎帶業務成功運行;持續放大空箱資源市場競爭優勢;集運MaaS系統正式上線。
港口能力建設扎實推進。羅涇港區改造一期工程實現開港運營,羅涇港區改造二期工程已開工;小洋山北側工程建設按節點目標扎實推進;國際航運綠色燃料加注中心建設取得突破,完成綠色甲醇“船到船”同步加注作業,LNG加注能力穩步提升等。
積極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與江蘇省港口集團合作持續深化,積極參與江蘇沿江集裝箱碼頭重組整合;聚集優勢全力打造滬寧快航,立足客戶需求搭建快速通道;海通太倉汽車碼頭順利開港運營;以資本為紐帶,與連云港、徐州、淮安、南通等地區戰略合作得到進一步鞏固深化;與安徽省港航集團合作層次不斷豐富,滬皖同港化發展日益顯著;與浙江省海港集團保持有效戰略溝通。
新業態蓬勃發展,上海港“9610”跨境電商海運出口業務實現零的突破,國際中轉集拼模式不斷豐富,承建上海空鐵聯運服務中心。全力推動公司“長江戰略3.0”,實現長江全流域支線船舶在上海港“單點掛靠”;九江城西碼頭二期項目全面開工;收購連云港港口股份,深化滬連兩港資本領域合作等。
未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塑,經濟增長放緩,港口吞吐量將保持低速增長趨勢,上港集團等港口上市企業在業務規模低增長時,如何轉型升級應對經營壓力,將是中國港口的一個長期課題。
附上港集團2025年部分經營計劃(滑動查看)
第一、緊抓現場與市場,奮力實現年度目標。一是,加強生產組織管理,力爭實現集裝箱吞吐量新高。持續做好集裝箱船舶生產服務優化工作,不斷提升船舶裝卸效率,推動碼頭生產作業能力提升;合理利用碼頭岸線和堆場資源,突出“計劃”在港口生產中的關鍵作用,實現緊缺資源的最優利用;強化國際中轉箱轉運管理,做好穿巴支線運力組織工作,持續落實公司合作港口及相關重點出口業務的保箱工作;繼續推進東北亞空箱中心建設,積極開拓空箱新業務、新模式;繼續推進沿海捎帶業務,推動業務量穩定增長并實現突破;推動中轉集拼業務的進一步發展,下力氣破解痛點難點;深化集疏運中心與洋山港區特別是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的業務協同,提高運轉效率和客戶體驗度;繼續推進跨境電商業務,完善港口服務功能,適應貿易發展新趨勢。二是,全方位開展市場營銷,增強上海港吸附力。繼續加強船公司營銷,拓展東南亞和一帶一路航線,深化同重點船公司的戰略合作;堅持強化“市場”核心意識,繼續深化市場營銷和大客戶服務,發揮物流片區資源協同效應,加大業務創新和市場開拓力度,鞏固現有優質市場腹地,有效拓展新區域和新客戶,加速構建高效物流網絡體系;強化與內貿船公司的合作,吸引內貿船公司在上海港新開航線、貨源回流、內貿中轉等業務,共同打造內貿運輸及貿易通道,做好內貿航線調整,推進內貿大客戶項目;加強重點散雜貨貨種營銷力度,推進公司散雜貨碼頭協作一體化;適應紙漿進口結構性變化;充分發揮滾裝業務“兩港三地”資源統籌優勢。三是,積極協調各方,進一步提升口岸服務能級。尋求政府相關機構支持,加快打造通關便捷、資源配套、快速高效的中轉模式;破解對國際中轉箱查驗、適箱危貨、普箱共載等的約束,進一步增強上海港吸引國際中轉箱、集拼箱在港作業的能力;深化與海關、海事等口岸單位合作,持續優化口岸環境,在議題開展、課題研究、實船試驗、航道疏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切實強化責任,抓牢安全生產不放松。統籌發展和安全,持之以恒抓好生產安全工作,繼續抓住“現場”這一核心要務,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持續推進治本攻堅三年行動。
第二、聚焦工程與戰略,全力提升港口能力。一是,錨定重大工程,推進港口能力建設。持續做好集裝箱碼頭能力提升工作,推進盛東冠東一體化運營,做好信息系統支持;按計劃推進工程建設,推進小洋山北側工程啟動東護岸施工和南北聯動開工,力爭洋山深水港區二期擴建工程年內完成項目核準并開工建設,繼續配合相關部門做好滬通鐵路進港建設;繼續做好羅東公司的產能釋放工作,做好航線調整和效率提升;做好更新改造和設備設施管理,監督好大型設備建造情況,做好年度設備與大宗物資集中采購工作,開展好設備標準化的研究工作。二是,優化集疏運體系,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大力發展水水中轉業務,提升樞紐港口的輻射能力;繼續穩定發展長江流域市場,強化服務中心與聯盟航線協同管理,深化聯盟成員之間共艙合作,提升母港作業效率;繼續發展長三角區域市場,加大重點市場區域開拓力度,推進陸改水業務發展,打造陸改水精品航線,進一步推廣擴大ICT業務點;推進海鐵聯運業務發展,穩定現有貨源,重點發展天天班列,提升長三角以外區域海鐵聯運的比重。三是,持續深化公司發展戰略,做好資源整合。高質量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長三角港口資源整合工作;深化“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與相關方協商推進武漢相關港區的資源整合與合資合作;繼續推進公司“國際化”戰略,做好海外戰略布局,積極探索海外優質港口投資項目;全面啟動公司“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科學謀劃、深入思考公司新一輪五年發展方向,扎實開展好規劃編制工作。
第三、立足數智與綠色,合力推進三化轉型。一是,大力建設數字港口,助力物流效率提升和營商環境改善。加大數字化技術應用,實現港口各業務環節數據互聯互通,削減信息壁壘;不斷推進公水聯運、江海聯運和海鐵聯運等場景的深化協作與資源共享,整合相關單位數據;深化公司大數據中心建設工作,加深大數據應用場景落地和實踐,深入梳理公司核心數據資產,按需開展數據治理工作。二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裝備的普及與更新,推進港口自動化設備升級;發展智能化管理系統,開發數字孿生港口模型,實現港口全流程智能化控制,優化貨物裝卸實時調度;強化科技創新賦能,有序實施國家和上海市在研重大項目,推進公司重點科技創新項目與傳統碼頭自動化改造項目,做好洋山智能重卡示范運營項目技術能力提升,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獎項申報、技術交流、推廣應用以及標準化等相關工作。三是,提升綠色能源加注能力,努力把上海港建設成為國際航運綠色燃料加注中心。大力提升港口綠色能源加注能力,拓展岸基供電、LNG和綠色甲醇站點布局,探索氨、氫、生物燃料等更多新興綠色燃料服務體系;與航運、電力、能源、化工等企業一起,加快構建船舶新能源供應鏈體系,為上海港船舶新能源加注提供支持和保障,以促進貨源、航線和補給需求向上海港集中;加強綠色航運走廊等國際合作,參與全球航運業綠色法律法規標準的制定,增強我國在綠色航運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做好公司能耗總量管控,跟蹤各類節能減排政府補貼和低息貸款的申報,有效推進船舶岸基供電設施建設、非道路機械電動化等重點節能減排項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