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模式口的運煤垛子。醇親王奕譞途經這里時,曾留下“千仞石如壁,一線路如掌”的詩句。
“磨石口是個好地方,往東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長辛店,或豐臺;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條出路。”在小說《駱駝祥子》中,老舍這樣寫道。正是在磨石口這個好地方,祥子牽著三匹不大體面的駱駝,逃回了北平。
磨石口位于京西翠微山下,其成村年代已久不可考。在金受申所著《北京的傳說》一書中,磨石口村先民在神鳥和賣墨貨郎的指引下,在村西頭發現了磨刀石,人以物聚,隨著對石材的開采,原本荒蕪的小村落不斷擴大,磨石口的村名由此而生。
千百年來,清脆的駝鈴聲響徹在這條三里長街。出產自大西山的煤、灰、建材和各類干鮮果品,源源不斷地被運送到京城。繁榮的經濟、險要的地勢催生出了一座繁華的商鎮,有明一代,這里甚至還成為帝國情報集散的重要樞紐。
駝隊經過模式口過街樓。
行走在京西古道上的駝隊。
民國初年,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古鎮再一次名聲大噪,一時間被譽為“諸村之模式”。
1905年,在興辦實業、抵制外國資本的目標下,北京第一家民族資本電業公司——京師華商電燈公司成立。雖然名為“電燈公司”,華商還兼營包括發電、送電在內的各類業務。
華商電燈公司建成初期的廠區全景照片。
1924年發行的華商電燈公司股票。
隨著用電需求的不斷增加,華商公司經過考察,準備在永定河畔建設新電廠。新電廠向京城輸電,要沿著磨石口古道埋設電線桿。因電線桿需占用農田,企業與鄉民之間的矛盾竟難以調和。最終,磨石口村鄉紳李堪(字雅軒)出面協調,約定華商電燈公司占用磨石口村民土地的同時,為全村通電、興辦小學,并招募村民成為電廠工人,線路的鋪設才得以順利進行。
1922年2月,電燈在磨石口村點亮。近水樓臺的磨石口村成為北京第一個通電的村莊,而此時的北京城里,通電家庭尚不足一成。
位于模式口大街的北京第一通電村博物館,展示了鄉紳李堪(右二)的照片。
矗立在模式口古道一側的電線桿,清晰可見。
經模式口運柿子進城的駝隊,與古道相向而行的電線桿和電線成為了尋常的背景。
電廠的興建不僅滿足了用電需求,還給京郊古村磨石口帶來了一場生產、生活的變革。1923年,鑒于“廠村共建”樹立了“新模式”,在李堪的提議下,宛平縣政府批準,將磨石口村更名為“模式口”,自此,村名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上世紀40年代的石景山發電廠,其前身即華商電燈公司。
除了通電,模式口村還曾有過諸多“新模式”的嘗試。抗戰期間,一位名叫馬季的郵遞員,因為不愿為侵占石景山鋼鐵廠的日本人服務,辭去工作,在模式口村開了一間雜貨鋪,并且在雜貨鋪門口立起一個信筒,為過往客商和本村村民代收信件。這間小雜貨鋪成為了石景山地區最早的郵局“代辦所”。1957年,新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自主建設的模式口水電站投入運營,“新模式”再次更新。
如今,改造后的古鎮模式口再一次煥新。曾經堅持“不做道場、不受香火、不開廟”的承恩寺,在封閉數百年后,已經改建為燕京八絕博物館向社會開放。田義墓、法海寺等星羅棋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和保存至今的傳統民居,得以進一步活化利用。模式口又一次成為京郊古鎮創新發展的“新模式”。
文/馬志璞
圖/馬志璞 侯金梁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