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初,我們在一篇文章中說:“覺得浦發銀行有些值得期待了”,2024年浦發銀行股價上漲超過60%,領漲同業,包括招商銀行,這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我們的預判。
同樣印證我們預判的還有2024年財報。
這應該是近五年浦發銀行最好的一次財報。
2024年,浦發銀行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2.57億元,同比增長23.31%,增幅創近十二年新高;扣非凈利潤為 442.07 億元,同比增長 30.47%。
2024年,浦發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707.48億元,同比下降1.55%,顯得美中不足,但如果有“扣非營收”的概念,那么浦發銀行的“扣非營收”也是增長的——剔除上年同期出售上投摩根股權一次性因素影響后,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92%。
若考慮資產質量因素,這應該是浦發銀行IPO以來排在前列的一次財報,因為2024年浦發銀行的業績增長,并沒有以犧牲資產質量為代價。
1、舊貌換新顏
2024年,是銀行業遭受劇烈挑戰的一年,LPR下行導致凈息差收窄,往往需要“以量補價”,但信貸行業又同時面臨著資產荒的問題,這二者有些矛盾。
而2024年,卻是浦發銀行的盈利能力全面復蘇的一年。
一方面,該行信貸實現快速增長,凈增量超 3700 億元,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其付息成本管控取得成效,比去年同期下降 19bps,優于同業,二者共同為利息凈收入的穩定提供支撐。同時,其他非利息凈收入(不含手續費)332.15 億元,同比增加 26.69 億元,增長 8.74%。
通過上述努力,浦發銀行盈利能力全面復蘇:平均總資產收益率(ROA)為 0.50%,較上年上升 0.08 個百分點;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為 6.28%,較上年上升 1.07 個百分點。
正常而言,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往往以犧牲資產質量為代價,以實現“以價補量”,風險與盈利能力一同上行,把風險留給未來。
但浦發銀行并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報告期末,浦發銀行風險抵補能力持續提升,撥備覆蓋率186.96%,較上年末上升13.45個百分點,為2015年以來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浦發銀行的貸款減值準備并未提高,甚至還有所降低,撥備覆蓋率上升不是因為分子增加,而是作為分母的不良貸款下降導致。
2024年末,浦發銀行不良貸款余額731.54億元,不良貸款率1.36%,持續實現“雙降”,其不良率已經下降至近十年來最低水平。同時浦發銀行資產質量前瞻性指標表現良好,逾欠90天和60天偏離度保持在100%以內。
如果這些數據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那么可以看一組數據對比。
2024年,浦發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同比下降 9.61%,下探到700億元以下,遠低于2019年水平;而2019年末浦發銀行的總資產僅有7萬億元,2024年末則是9.5萬億元。
新領導班子履職15個月,浦發銀行從盈利能力到資產質量都已舊貌換新顏。
面向未來,浦發銀行依然值得期待。
2、浦發銀行,為何值得期待?
為什么浦發銀行值得期待?戰略是一個繞不開的原因。
浦發銀行2024年業績說明會中,董事長張為忠介紹了20分鐘,卻沒講一句業績,而是竭力講戰略,“希望風控能夠兜底,作為生命線拉起來,和內部的各類要素、各類主體合作,和外部的市場的各主體合作,最終要走到生態模式、生態服務上來。”
很多股份行在年報和業績會上提到了“戰略定力”,如果以程度論,浦發銀行是最深刻的,張為忠在董事長致辭中說:將以矢志不渝的戰略定力,全面打造銀行業數智化轉型新標桿。
以“數智化”戰略為引領,浦發銀行構建了“1-5-5-5-4-3”戰略體系就是下面這張圖,這也是張為忠在業績說明會中公開展示的一張圖——
如果不是金融行業從業者, “1-5-5-5-4-3”戰略體系誰看了都迷糊,但金融從業者應該能從中讀懂浦發銀行的發展脈絡。
簡單總結,無論是國家層面的“五大篇章”、還是浦發銀行的五大賽道、五數體系等,都要全面擁抱數智化。
數智化不是什么新概念,浦發銀行以往也不是沒有數智化的舉動,畢竟每年大幾十億的信息科技投入擺在那里,但為什么2024年是開局,2025年是提升?
一個答案可能是浦發銀行要以數智化戰略,系統化地重塑自身。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數智化戰略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數智化戰略提升與深化的過程,也是浦發銀行業績逐步釋放活力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改革,減少了業務發展的難點,打通了管理中的堵點,連接了流程中的斷點,實現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動態適配。”張為忠在董事長致辭中如是寫到。
浦發銀行是有歷史包袱的。
如果想在短短幾年內逆天改命,唯一的路徑就是學習標桿、成為標桿,完成從單一的金融服務到金融生態的構建,全面推進數智化轉型是唯一正確的實現方式。
如果構建生態?客戶是核心,生態是結果,而產品則是抓手。
2024 年 12 月,浦發銀行在上海正式發布 “浦惠來了” APP 及數字金融服務體系。該APP面向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客群打造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熟悉浦發銀行的讀者應當知道,張為忠在履任浦發銀行董事長之前曾在建設銀行長期擔任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2024年浦發銀行一年就新增了近10萬普惠金融客戶,年增客戶創歷史新高。
普惠金融業務的快速增長,是數智化戰略階段性成績的一個縮影,而除了數智化,浦發銀行的2024和未來,還有許多值得期待之處。
3、從細節到宏觀
將從戰略轉向細節,浦發銀行的2024年有些不同尋常之處。
2024年浦發銀行打出了一張需要魄力的牌,增加房地產業貸款——年末貸款余額增長14.83%,而其他股份行多是以壓降或企穩;更令人驚訝的是浦發銀行房地產貸款不良率大幅下降1.61個百分點。
這種幅度的下降不是單純靠增加分母實現的,我們同時注意到,股份行的標桿企業,在房地產業貸款余額略微下降的情況下,也取得了不良率收窄的成績。
另一個反差在于:在同業均將個人住房貸款視為“安全區”,大力增加規模的時候,浦發銀行2024年末的個人住房貸款僅上升了3.13%,但不良率卻達到 0.95%,較上年末上升 0.33 個百分點,但依然優于同業。
相比于其他股份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幅極小的浦發銀行更加真實的體現了這類資產的風險水平,因為浦發銀行不良率的分母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在這方面,股份行中的標桿依然出現了與浦發銀行類似的現象。
或許在房地產貸款這個市場,個人與對公風險正在走向微妙的平衡。但能夠敏銳的觀察到這一點,并做出正確的抉擇,除了魄力之外,還需要正確的預判,這代表管理層對經濟脈絡有著深刻的理解。
脫離微觀看向宏觀。
作為強周期行業,銀行業對宏觀經濟極為敏感,據管理層介紹浦發銀行資產質量上行的一個原因就是去、2024年地方政府化債的一個重大機遇。
2025年以及更遙遠的未來,宏觀經濟能否給浦發銀行和它的同業打一個助攻?
我們認為是可以的。
一方面,經濟的確有一定壓力和不確定性,但壓力和不確定性不是來自于經濟是否會繼續下行,而是經濟復蘇是否符合預期,是否能以足夠快的速度改變信用環境。
隨著復蘇深化,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資產質量都會好轉,資產荒的壓力也會緩解,浦發銀行自然不會例外。
另一方面,今年3月發布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十分重磅,是系統化提振消費、復蘇經濟的良方,作為金融的配套設施,金監總局發布《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
對于信用良好、有大額消費需求的客戶,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
水在漲,每一條船都會“高”,浦發銀行自然也不例外。2024年末浦發銀行的消費貸款金額和占比都不高,上行空間很大。
消費貸本身利率要高于其他類型的個貸,可以有效對沖凈息差收窄的問題,并且消費貸利率內卷的情況將得到緩解,有消息稱:從今年4月1日起,銀行個人信用消費貸產品利率或將上調,不低于3%。
最后,國家對于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態度,也是銀行業的利好。當房價止跌回穩,房企的銷售情況以及個人在住房貸款的提前還貸和逾期問題將會改善。
- 務虛與務實
銀行是一個系統化的機構,如果簡單總結浦發銀行2024年的佳績的原因,其實無外乎:增加信貸投放、優化負債成本、夯實資產質量,提高非息收入。
這幾個目標如果單拎出來,都不難實現,但同時實現無比困難,而浦發銀行在實現這幾個目標的基礎上,還要“以矢志不渝的戰略定力,全面打造銀行業數智化轉型新標桿”更是難上加難。
為什么浦發銀行能夠實現?
在業績說明會上,招商證券的分析師提到了一個細節:“過去1年見董秘辦的次數超過了之前6年。”
如果用務虛的理由總結,浦發銀行在新領導班子下的精氣神不一樣了。
這個務虛的理由,背后是一些務實的舉動。
比如浦發銀行一位管理層在介紹制度攻堅戰時提到,“浦發銀行目前有3,000多項制度,制度攻堅戰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清理制度,爭取把3000多項制度能夠減少1/3。”
再比如張為忠提及“去年把80后的干部調到了一線,現在我們80后的這個直管干部在這個領導干部的占比達到了17%。”
制度少了,上升空間多了,浦發銀行整體的精氣神如何能不提高呢?
商業,歸根結底還是機制和人的競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