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永徽三年(652),唐高宗李治接到了一則勁爆的消息:高陽公主被非禮了。
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的愛女,唐高宗的姐姐,早在貞觀年間就已嫁給名相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為妻。這次公主被非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據(jù)高陽公主的侍女交代,非禮公主的不是旁人,而是房遺愛的長兄房遺直。同時,進宮匯報之人還向唐高宗透露,房遺直自從成為房氏大家長后,就不時與一些陰謀分子廝混,私下里經(jīng)常發(fā)表一些瞧不上唐高宗的言論,實屬大不敬。
房遺直莫名被弟媳控告非禮,也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了取得唐高宗的信任,他當(dāng)即進宮舉報高陽公主私窺天象,意圖謀反。不僅如此,他還給唐高宗帶去了一則更震撼的內(nèi)幕消息——房遺愛曾與薛萬徹密謀:“若國家有變,當(dāng)奉荊王(李)元景為主?!?/p>
薛萬徹是唐初名將,以勇武著稱于世。他是丹陽長公主的駙馬,也就是唐高宗的姑父。假如此事屬實,那性質(zhì)可比公主遭非禮、房遺直妄言惡劣多了。話不多說,唐高宗馬上命長孫無忌全權(quán)跟進。
▲大唐勇將薛萬徹。圖源:影視劇照
于是,一樁帶有八卦性質(zhì)的家庭內(nèi)部性騷擾案,由此演變成了十惡不赦的高陽公主、房遺愛夫婦謀反案。此后,在某些人有意無意地操控下,它還升級為針對唐初宗室的政治大清洗。
1
對于高陽公主被房遺直非禮的控告,唐高宗顯然是不信的。
畢竟,早在貞觀年間,高陽公主與玄奘徒弟、高僧辯機偷情之事,就曾鬧得沸沸揚揚。后來,還是唐太宗及時賜死了辯機,這樁皇家風(fēng)流韻事才總算沒造成更壞的影響??梢?,高陽公主的風(fēng)騷早已聲名在外。
▲高陽公主與辯機。圖源:影視劇照
不過,作為唐太宗的愛女,高陽公主又是不幸的。她生下來就注定要和她的姐妹們一樣,成為父親聯(lián)絡(luò)革命友誼、籠絡(luò)世家大族的聯(lián)姻工具。高陽公主一成年,唐太宗便迫不及待地將其許配給宰相房玄齡的二公子房遺愛。
房玄齡智謀雙絕,與杜如晦合稱“房謀杜斷”。但房遺愛除了姓房,全身上下幾乎沒有一點遺傳其父的足智多謀。史載,他“誕率無學(xué),有武力”。就是說,智商不高,除了力氣大點,別無優(yōu)點。這樣的人,自然難入高陽公主的法眼。
如此,高陽公主初嫁房家,就出現(xiàn)了事事不順心的場面。為了給自己找補一些尊嚴與樂趣,她不僅大膽地跟和尚們談戀愛,更是經(jīng)常在家給房玄齡夫婦“擺譜”。
偏不湊巧的是,房玄齡的夫人范陽盧氏是貞觀年間有名的“河?xùn)|獅”,并不好惹。據(jù)傳,唐太宗當(dāng)年為犒勞房玄齡的辛勤付出,曾賜給他幾個美女。結(jié)果,房玄齡卻嚇得瑟瑟發(fā)抖,聲稱把她們帶回家,自己的妻子一定會生吞活剝了他。唐太宗不信,遂召盧夫人進宮,同時賞給她一杯“毒酒”,要她在死亡和許夫納妾這兩條路上選其一,盧夫人端起“毒酒”一飲而盡。
高陽公主在宅斗方面不是盧夫人的對手,找和尚談戀愛又不被世俗所允許,思來想去,只能將目標放到房遺愛身上,極力攛掇他去爭家產(chǎn)、充老大。
于是,房遺愛的大哥房遺直就成了高陽公主必須除掉的眼中釘、肉中刺。
唐太宗曾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待遇等同郡王。按規(guī)定,房玄齡去世后,爵位應(yīng)由嫡長子房遺直繼承。但,這樣的約定俗成,不被高陽公主認可。房玄齡剛?cè)ナ溃驮诜考覕[開戰(zhàn)場,拿出皇家公主的聲威,慫恿房遺愛勇奪原本屬于長兄房遺直的爵位。房遺直不得已,主動上書告知唐太宗公主在房家胡攪蠻纏的前因后果。
▲唐朝名相房玄齡。圖源:網(wǎng)絡(luò)
唐太宗得知后龍顏大怒,把高陽公主叫來狠狠地訓(xùn)斥了一頓,并禁止她插手房氏爵位傳承大事。
但唐太宗駕崩后,高陽公主又開始折騰了。她找到了即位的唐高宗,請求將房遺直踢出房家。唐高宗為人雖不如唐太宗果斷,但其本人也以宅心仁厚著稱。為了顧及高陽公主及房家人的面子,唐高宗一紙調(diào)令將房遺直、房遺愛分別發(fā)配到山西隰州(今山西省臨汾市隰縣)、湖北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做刺史。
高陽公主卻仍不死心,在消停了一段時間后,徑直控告房遺直非禮自己。這才有了開篇高陽公主與房遺直互咬的事。
2
唐高宗把案件交給長孫無忌處理,多少有點大材小用,但長孫無忌是皇帝的舅舅,自家人處理家務(wù)事,也算順理成章。高陽公主的個性,長孫無忌顯然是很清楚的。這起家庭糾紛案,審理起來并不困難。
不過從一個層面來看,既然唐高宗把這種小事委托給一位托孤大臣跟進處理,顯然他想要看到的,也不是一般的審理結(jié)果。
長孫無忌應(yīng)該怎么審呢?
打破常規(guī)。
什么是常規(guī)?像這種案子,高陽公主口口聲聲說自己被非禮,那就讓公主提供事實證據(jù)和事件證人即可。同樣,房遺直告公主謀反,只要拿出相關(guān)證據(jù),他自己就能洗脫嫌疑,回家繼續(xù)做他的梁國公。但這些方法,長孫無忌都沒有用。
據(jù)《新唐書》記載,長孫無忌接到唐高宗的命令后,立即對雙方當(dāng)事人進行了“鞫問”。所謂鞠問,就是抓起來嚴苛審訊,必要時再上點手段,敲打一下。按照史書的表述,這場拷問是不分原告和被告的。也就是說,凡涉案人員,見長孫無忌前,或許都被上過了刑。
▲一代國舅長孫無忌。圖源:影視劇照
一番鞫問過后,案件的進展瞬間明朗了許多。長孫無忌很快就發(fā)現(xiàn),所謂高陽公主被非禮一事,實際上還是高陽公主對房遺直的有意誣陷,目的依舊是為了拿到房玄齡遺留下來的爵位和財產(chǎn)。至于房遺直所說的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之事,當(dāng)下也并無實證。
然而,公主夫婦謀反的證據(jù)現(xiàn)在沒有,不代表以后沒有。
就在案件審訊階段,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傳來了唐高宗的哥哥、濮王李泰病重的消息。
李泰在貞觀年間屬于高度危險人物。當(dāng)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后,李泰曾向唐太宗“表忠心”,稱自己若當(dāng)上太子,日后必會親手殺了自己的所有孩子,將皇位傳予弟弟李治,以保大唐江山萬年太平。而在獄中的李承乾事后也曾供述,自己被逼謀反,除了手下人的教唆,最大的誘因還是李泰的咄咄相逼。李泰不滿哥哥李承乾僅僅因為比自己年長,就忝居太子之位,因而一直有取而代之的野心。為此,李泰遭到了唐太宗的有意打壓。在處理完李承乾造反的事情后,李泰也被唐太宗貶作東萊郡王,遷往均州安置。
或許是念及僅存的親情,唐太宗在打壓李泰的同時,并沒有株連旁人。這樣,曾為李泰心腹的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余名皇親國戚,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可這一切到了唐高宗即位后,就大不相同了。
雖然李泰奪嫡未能成功,但誰也不敢保證,像房遺愛、柴令武這些曾經(jīng)的奪嫡推手們不會再醞釀出新的陰謀。
此時,李泰病重的消息傳來,更像是在提醒長孫無忌,環(huán)繞在唐高宗身邊的潛在威脅仍未消散。就這樣,原本奉命調(diào)停家庭矛盾的長孫無忌,不自覺地變成了另一起大案的“地獄判官”。
3
長孫無忌要把家庭糾紛案做成意圖謀反案,容易嗎?
不容易。
說高陽公主夫婦謀反,只是房遺直的一家之言。認真追究起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動機”。不管是奪嫡還是謀反,沒有計劃、沒有目標、沒有行動時間,一切都是空談。
不過,房遺直當(dāng)初告發(fā)高陽公主謀反時,列出的證言里提到:“主使掖庭令陳玄運伺宮省禨祥,步星次?!贝笠饩褪?,高陽公主經(jīng)常找掖庭局的首領(lǐng)太監(jiān)陳玄運觀星星、看月亮,占卜天象。
唐代的掖庭局,是專職管理宮女的宦官機構(gòu)。高陽公主找宦官頭子看星星、觀月亮,這事放在今天,頂多說明她存在婚內(nèi)出軌,對駙馬不忠。但在唐代,特別是在宮廷內(nèi),有資格窺探天象的,除了皇帝,就只有欽天監(jiān)的天文學(xué)家。如果其他人敢在宮中占卜天象,一定會被認為是陰謀家。因為,只有心懷不軌之人,才會私窺天象。
高陽公主夜里跟太監(jiān)廝混觀天象,駙馬又在做什么呢?順著這條思路,長孫無忌把房遺愛的交往圈子捋了個遍,隨即便發(fā)現(xiàn)了“驚人”的秘密:除了同為“官二代”的駙馬爺柴令武外,將軍薛萬徹、侍中宇文節(jié)、荊王李元景等宗親元宿都曾是房遺愛的座上賓。
薛萬徹不僅是唐太宗的妹妹丹陽公主的駙馬,更是唐初數(shù)一數(shù)二的猛將,曾跟隨唐太宗大破竇建德、會戰(zhàn)劉黑闥、平滅東突厥,立下赫赫戰(zhàn)功。唐太宗在世時說過:“當(dāng)今名將,唯李勣、江夏王(李)道宗、(薛)萬徹而已。勣、道宗雖不能大勝,亦未嘗大??;至萬徹,非大勝即大敗矣。”房遺愛與薛萬徹勾搭在一起,長孫無忌認為,這其中顯然有不可告人之事。
▲唐初名將李勣。圖源:網(wǎng)絡(luò)
至于侍中宇文節(jié)與荊王李元景,前者是房遺愛出事后第一個站出來替其求情的當(dāng)朝重臣,后者則是房遺愛的弟弟房遺則的岳父,也是當(dāng)時大唐宗親里輩分最高的王爺。
一個駙馬,與將軍、宰相、宗王經(jīng)常往來,這要說不清楚,事就大了。
于是,長孫無忌將房遺愛抓起來,又重點審訊了一次。這回,房遺愛終于“吐真言”了。
據(jù)房遺愛交代,他跟薛萬徹往來確實是因為看不慣當(dāng)今天子的所作所為。那時,熱衷議論朝政的薛萬徹剛被重新起復(fù)為寧州(今甘肅慶陽)刺史。某日,薛萬徹依例入朝。下朝后,兩人就在房府小酌。喝著酒,薛萬徹口無遮攔的毛病又犯了,借著酒勁吹噓自己的功績,并稱:“今雖患腳,坐置京師,諸輩猶不敢動?!笨紤]到薛大將軍的威名,房遺愛稱自己腦袋一熱,才萌生了要推翻唐高宗的統(tǒng)治,另立荊王李元景為帝的想法。
至于為什么選荊王李元景,房遺愛稱,這不僅因為荊王是其弟房遺則的岳父,更是因為其乃唐高祖在世諸子中最年長者。而且,荊王李元景從前還曾夢見自己手掌日月,定是天命所歸的象征。
至此,“房遺愛謀反案”總算是查出了點苗頭。
4
可是,回過頭細看,這樁謀反案的核心人物——房遺愛與薛萬徹。兩人雖說都與皇家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在“房遺愛謀反案”醞釀之際,他倆都是被外放的刺史。說白了,就是手無寸鐵的地方官,想要謀反如同癡人說夢。
再看房遺愛結(jié)交的謀反參與者——柴令武、宇文節(jié)和李元景。除了宇文節(jié)看起來稍微接近一點中樞權(quán)力外,柴令武、李元景根本不成氣候。
當(dāng)時實行的《唐律》也沒有規(guī)定駙馬、宗親之間不能在私下里來回走動。若以此作為房遺愛私下結(jié)交外臣、意圖推翻唐高宗統(tǒng)治的謀反證據(jù),顯然難圓其說。
即使這群“打嘴炮”的皇親國戚,真的說了什么大不敬的話,依照《唐律》最多也就定個“口陳欲反之言”罪。按律,“諸口陳欲反之言,心無真實之計,而無狀可尋者,流二千里”。也就是說,哪怕房遺愛他們說得頭頭是道,長孫無忌“勘無真實之狀”,依律就是判個流放。
然而,長孫無忌依然死咬著高陽公主、房遺愛夫婦不放。
問題的癥結(jié)或許還在于薛萬徹。
唐太宗臨終前,曾將三大名將之一的李勣貶到疊州(今甘肅迭部)做都督,為的是讓登基后的唐高宗能夠施恩于李勣,使之聽命于新天子,避免托孤大臣長孫無忌一家獨大。
薛萬徹在貞觀末年也因恃才傲物,盛氣凌人,被人告發(fā)而流放象州(今廣西來賓),直到永徽二年(651)遇赦而歸。
薛萬徹的脾性一向如此,唐太宗跟他相處多年,不可能后知后覺。根據(jù)史料記載,薛萬徹一開始還不滿意朝廷的處理結(jié)果,一個勁兒地怨懟唐太宗,引發(fā)了李勣向唐太宗上書建議殺他的舉動。但直到最后時刻,唐太宗還是沒有下手殺他。永徽二年遇赦而歸后,本來已經(jīng)在軍中除名的薛萬徹,又迅速成為唐高宗時代的寧州刺史??梢?,這其中必然有唐太宗的事先安排。
▲唐太宗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寧州的地理位置不容小覷。那里地處西北邊陲,是唐朝的邊防重鎮(zhèn),也是突厥等西北各部南下侵擾唐朝的必經(jīng)之地。唐太宗留薛萬徹一命,并讓他成為唐高宗年間的封疆大吏,如果僅僅是巧合,那也太湊巧了些。
長孫無忌以唐高宗之名大辦“房遺愛謀反案”,真實目的應(yīng)是想借機做掉政敵,打壓朝臣,樹立自己的威信。而當(dāng)下,長孫無忌想達到這一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房遺愛謀反案”為緝捕大網(wǎng),將更多有想法卻未遂的人囊括其中,一網(wǎng)打盡。
皇帝想辦的案子,就這樣變成舅舅想辦的。
在此背景下,三審房遺愛,遂成了最終偵破“房遺愛謀反案”的關(guān)鍵。
5
要想擴大“房遺愛謀反案”的影響,關(guān)鍵還要看房遺愛能再說點什么。因此,長孫無忌援引當(dāng)年廢太子李承乾的衛(wèi)士紇干承基首告太子造反有功的先例,讓房遺愛透露更多謀反的內(nèi)幕消息,爭取寬大處理。
房遺愛本身智商就不夠用,他不知道紇干承基被免死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紇干承基完整交代出了廢太子李承乾謀反的犯罪事實。而他自己被長孫無忌審訊至今,所交代的不過都是些“莫須有”的罪狀,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更構(gòu)不成免罪的前提。相反,他之前所交代的一切,倒是很符合《唐律》規(guī)定的另一項大罪——誣告的定罪標準。凡做假證者,視同誣告,情節(jié)嚴重者,處以極刑。
房遺愛被長孫無忌忽悠了。在長孫無忌的指導(dǎo)下,只想活命的房遺愛又陸陸續(xù)續(xù)供出了包括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左驍衛(wèi)大將軍執(zhí)失思力在內(nèi)的一系列皇親重臣及軍方高層的名單。
這其中,與前面的薛萬徹類似,李道宗、執(zhí)失思力也是出身軍旅的高層。但這倆人與長孫無忌之間的矛盾并不算特別深。至于吳王李恪,那才是長孫無忌最希望房遺愛說出的名字。
▲吳王李恪。圖源:影視劇照
吳王李恪之所以讓長孫無忌念念不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唐太宗在世時,曾稱贊李恪“英果類己”,并在已立李治為太子的前提下,三番四次地想把李治廢了,更立李恪為太子。為此,唐太宗曾找長孫無忌商量,而長孫無忌則以其國舅的身份力爭,稱李治為人更仁愛,且陛下立太子詔書已下,不宜朝令夕改,這才保住了唐高宗李治的繼承權(quán)??杉幢闳绱?,李恪在朝中的聲望依舊很高,連后世的史官都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
此時,濮王李泰已奄奄一息,能威脅到唐高宗帝位的,豈不就剩吳王李恪一人了?
在長孫無忌的授意下,房遺愛一口咬定,先前與薛萬徹商定的造反計劃中,荊王李元景只是個備選,真正要做皇帝的是吳王李恪。
長孫無忌沒有任何表示,只是宣布“房遺愛謀反案”審訊結(jié)束,急匆匆地將審訊成果匯報給唐高宗,請求照準執(zhí)行。
長孫無忌的審判結(jié)果是: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乃首犯,皆斬。作為他們的盟友兼親人,高陽公主、巴陵公主(柴令武的夫人)、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賜自盡。而宇文節(jié)、李道宗、執(zhí)失思力等“幫兇”,則與房遺愛、薛萬徹等人的親屬房遺直、薛萬備等同罪,流放蠻荒,無召不得回京。
6
面對舅舅長孫無忌審訊出來的結(jié)果,深感詫異的唐高宗表示個人情感難以接受。他專門在朝會上向大臣們求情,并聲淚俱下地懇請舅舅輕判:“朕兄弟不多,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
欲匄其死,即唐高宗以極度卑微的姿態(tài)請求長孫無忌不要處死荊王和吳王。
▲唐高宗李治。圖源:影視劇照
但長孫無忌好像沒聽到一樣,默然不言??吹教静话l(fā)話,朝中大臣也都選擇沉默中立。
直到朝堂氣氛尷尬至極時,與長孫無忌政見一致的兵部尚書崔敦禮才勉強開了金口:“陛下雖申恩,不可詘天下法?!毖酝庵?,太尉審判公正,房遺愛等一干重犯不宜免死。
試想一下,朝堂之上,皇帝孤立無援,眾臣只聽長孫無忌之命行事,這種場景是不是像極了當(dāng)年漢獻帝身邊的董卓、曹操行事?
長孫無忌借謀反案殺吳王李恪等人,其主要目的是在盡全力守護唐高宗的皇位。從根本利益上而言,唐高宗的訴求應(yīng)該與長孫無忌一致??烧驹谛枰实圩饑赖奶聘咦谶@邊來看,當(dāng)年的曹操,不也是一直打著守護漢獻帝的名義,挾天子以令諸侯?
長孫無忌此舉,細思恐極。
當(dāng)然,“房遺愛謀反案”的焦點,還是在于如何有效根除唐高宗帝位的潛在威脅。作為事實上的獲益者,頗有城府的唐高宗用實際行動支持了長孫無忌的最終裁決。
永徽四年(653)二月初二,吳王李恪以謀反罪名被縊殺。同日,一心求活命的房遺愛與他的好友薛萬徹一起,人頭落地。作為本案的“導(dǎo)火索”,一生愛折騰的高陽公主,這回也沒能逃過被殺的命運。
最慘的還得是房遺直。作為“房遺愛謀反案”主謀房遺愛的哥哥,他從頭到尾都沒有參加弟弟一家的謀逆,甚至還是首告房遺愛謀反案的功臣。但,因為他是房遺愛的哥哥,以謀反罪連坐論,也被貶為春州(今廣東陽春)銅陵尉,到遙遠的嶺南了此殘生。
這樣看,長孫無忌似乎贏麻了??伤⒉恢赖氖?,當(dāng)?shù)豆P吏拿來各項刑具送李恪上路時,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這位王爺發(fā)出了震撼天地的詛咒:“長孫無忌竊弄威權(quán),構(gòu)害良善,宗社有靈,當(dāng)族滅不久!”
是的,“房遺愛謀反案”僅僅過去六年,長孫無忌就被唐高宗以相同的罪名逼令自殺。
參考文獻:
[后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
孟憲實:《唐高宗的真相》,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
鄭敏:《高陽公主謀反案辨誣》,《煙臺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5年第4期
江潤南:《從房遺愛謀反案看封建法律的工具性》,《理論界》,2005年第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