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二年(1414年)閏九月,剛剛通過第二次親征漠北,于忽蘭忽失溫之戰中重創反叛的瓦剌部,班師回到北京的明成祖朱棣,在行在駐地燕王府承運殿,被底下那群義正詞嚴的行在禮部官員搞得頭痛不已。與會禮官們有志一同的奏請廢黜已故伊王朱?(音yí)的爵位,庶人之禮下葬,為此不惜大段大段的引經據典。
的確,朱?這位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二十五子,當朝皇帝的幼弟,自永樂六年(1408年)之國洛陽起,便在封國內倒行逆施,以致民怨沸騰,廢為庶人也是罪有應得。可正所謂死者為大,即便揆之《皇明祖訓》似有廢黜之理,然伊王畢竟沒有犯謀逆之類的重罪,身后奪爵未免失于苛待。
明成祖親征劇照
再者說若是真這么做了,與當年暴力削藩的大侄子有何不同,誰來體諒他朱棣內心的躁動啊!何況伊王雖然已亡故,可留有剛滿周歲的獨苗——朱颙炔,孩子又有何錯,一旦廢藩還讓不讓他襲爵了?所以思慮良久,朱棣最終沒有采信禮官的說辭,選擇保留弟弟的哀榮,但賜謚曰“厲”,以做懲戒,警示后來者。
“王洪武二十四年受封,永樂六年五月之國河南。王縱欲敗度,平居削發裸袒,男女雜處,無所顧忌。屢敕訓諭不悛。比薨,禮部奏請削爵,葬以庶人之禮。上悼念之,不削其爵。命有司治喪葬,而賜謚曰厲。”(《明太宗實錄》)
此時的伊藩,與彼時的魯藩何其相似,始封君同樣因惡跡累累而被賜予惡謚,同樣只孑遺一根剛滿周歲的獨苗,肩負振興家族的希望。那么承載了伊王府所有希望的朱颙炔,人生歷程中又經歷了那些風景呢?是否如同堂兄魯靖王朱肇煇一般,成為一代賢王呢?
背負家族希望的獨苗
朱颙炔(音yóngquē),生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九月初十,為伊厲王朱?的庶次子,生母伊厲王次妃丁氏。
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二十五日,伊厲王朱?薨逝,剛滿周歲的朱颙炔便失怙。而其兄此時早已夭折,于是乎他便成為伊藩碩果僅存的獨苗。
與堂兄魯王朱肇煇(音huī、yùn或xūn)一樣,朱颙炔也是在嫡母伊厲王妃劉氏和生母丁氏的共同撫育下成人。只不過丁氏沒有朱肇煇生母戈氏那么幸運,一早就被封魯王次妃,她終生都只有夫人頭銜,直到嘉靖八年(1529年)在玄孫伊敬王朱訏(音xū)淳的奏請下才得以被追封為伊厲王次妃。
明成祖雖然放了伊藩一馬,但并不代表他內心就沒有一點芥蒂。按照《皇明祖訓》“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之規定,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颙炔便以滿足襲爵條件。然而四伯一直拖著不進行冊封。
明仁宗劇照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親征漠北班師途中駕崩于榆木川。一個月后,朱颙炔的堂兄、皇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
被父皇當藩屏帝室培養的明成祖是一位馬上天子,雖然文治武功樣樣不差,但顯然更喜歡策馬馳騁,在位期間多次巡狩,并五次親征漠北,最終馬革裹尸。明仁宗也因此在永樂年間屢屢以皇太子身份監國,為父皇安定后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以有人說永樂盛世的軍功章上有明仁宗的一半,甚至有人戲稱明成祖是明仁宗的征北大將軍。
但這位監國太子的在永樂朝卻只能默默地表示:寶寶心里苦啊。在明成祖的刻意營造下,上有父皇的猜忌,下有二弟漢王朱高煦、三弟趙王朱高燧的覬覦,日子過得如履薄冰。因此即位后大改乃父作風,通過封賞拉攏宗室人心。
當年十月,明仁宗在冊立嫡長子朱瞻基為皇太極,冊封其余諸子為親王的同時,對累年積攢的未封宗室來了一次大冊封。于是乎,13歲的朱颙炔得以襲封伊王,沉寂多年的伊王府迎來了春天。
宣德四年(1429年)八月,明宣宗遣使冊封城兵馬指揮謝真之女為伊王妃。使節的人選經過精心遴選,正使為朱颙炔的姑父、太祖高皇帝幼女寶慶公主駙馬趙輝。由至親行冊封禮,也算是一種關懷。
洪武、永樂時代,宗王妃人選由朝廷出面征召遴選、冊封,隨著宗室成員的不斷膨脹,再由朝廷統一遴選,太過耗時耗力,也難以招架,故明宣宗于宣德元年(1426年)三月下詔,將宗室婚配對象的遴選權力下放給各藩。謝氏這位伊王妃,當為伊藩自行挑選。
“丁酉,上以舊制諸王子女婚娶皆由朝廷選授,比以宗室蕃盛,選之難悉得人,乃命諸王自今婚娶或有不及時者,悉自行選配,然后聞之朝廷,授以冠服、冊誥、儀物,諸王便之。”(《明宣宗實錄》)
河南府城隍廟
朱颙炔育有三子二女,庶長女封太康郡主,嫡長女封內黃郡主。三個兒子均為庶子,長子朱勉塣(音zhèng)生于宣德六年(1431年),受封洛陽王;次子未名早夭;三子朱勉坍(音tān)生于景泰四年(1453年),受封光陽王。
雖沒有負有同樣使命的堂兄魯靖王朱肇煇能生,但兩個兒子形成的雙重保障,至少確保了伊王爵位能傳承有序。不似另一家太祖系藩國,朱颙炔的十四伯父肅莊王朱楧(音yǎng、yàng或yīng)一脈直接三代單傳,讓肅藩長期命若懸絲,直到第四代王肅恭王朱貢錝(音cóng)時代才解除懸在頭上的絕嗣危機。
來自五朝皇帝的關懷
帝室作為朱家這個大明天字第一號家族的大宗,對小宗擁有繼絕存亡的天然義務。許是對子嗣寥寥,僅存孤兒寡母的伊王府心存憐憫,自洪熙朝起,歷代皇帝對朱颙炔這位幼支長輩皆不錯。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剛繼位的明仁宗下詔“禮增諸王祿”,既給包括在京的趙王朱高燧在內的藩王們漲一波工資。
永樂六年(1408年),伊厲王之國時,四哥給盯得歲祿為一千石本色。之后永樂九年以連年旱澇,收成減產為由,更定諸王歲祿時,部分宗王歲祿有所增減,伊王府卻維持不變。伊厲王去世后,歲祿住支,皇帝四伯給予朱颙炔一家子每年三百石祿米,以供養贍。
本次工資上調中,明仁宗一次性將伊王府的歲祿提高到二千石,且悉支本色,也即全部以糧食支付。雖然離《皇明祖訓》規定的一萬石相去甚遠,可到手的全是糧食,而非米鈔中半兼支,即給一半糧食,另一半拿快成為廢紙的大明寶鈔抵數。
只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知道肅王的歲祿即便經過增祿也只有一千石,同為長輩的岷王朱楩再次之國武岡時,明仁宗給額定的歲祿也只有一千石。
伊厲王葬于洛陽城西的魏山之原,也即今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因著他在世時在洛陽鬧得民怨沸騰,明成祖雖然不同意將其廢黜,但負責為其修建墳園的相關官員做事非常敷衍,連最重要的地面建筑:享堂,都沒給他建造。
長陵祾恩殿
所謂享堂,等同于皇陵的祾恩殿(原名享殿,明世宗更名),是用來供奉墓主神主,供后人祭祀的地方。永樂八年(1410年)十二月,明成祖給二哥秦愍王朱樉修建享堂,下詔以三哥晉恭王朱?墳園享堂為標準,稍加增益作為親王享堂標準:享堂面闊七間規格低享殿面闊九間一個等級,其余附屬建筑也各有規定。
“甲寅……建秦愍王享堂。命視晉恭王之制,加高一尺,深廣稱之。乃定為享堂七間,廣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及深四丈三尺五寸。中門三間,廣四丈五尺八寸,高二丈一尺,深二丈五尺五寸。外門三間,廣四丈一尺九寸,高深視中間。神廚五間,廣六丈七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二寸五分,深二丈一尺五寸。神庫如之東西廂。及宰牲房各三門,廣四丈一尺二寸,高深視神廚。焚帛亭一方,七尺,高一丈一寸。祭器亭一方,八尺,高視焚帛亭。碑亭一方,二丈一尺,高三丈四尺五寸。周圍壇二百九十丈。墻之外為奉祠等房十有二間。”(《明太宗實錄》)
這樣的規格,以伊藩的人力物力在短時間內自然無法完成,正常而言需要工部派員督造,并征調勞役。然而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朱颙炔竟對皇帝侄子表示,此事無需朝廷出手,伊藩會動用洛陽中護衛進行建造,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朝廷免除這部分軍士的屯種工作,待完工之后再恢復。
親王墳園享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朝廷的臉面,早晚都得建,現在伊王主動把此事攬到自己頭上,明宣宗自然求之不得,即便對方提出王府破敗需要一同修繕,也無二言,直接予以準許。
但是這享堂與王府一修就是兩年,何時完工仍然遙遙無期。眼瞅著上等的壯勞力被白白浪費,掌管屯田事宜的河南都司氣不打一處來,不經奏報一股腦地把屯田護衛全壓回去押回去下田勞作了。
這下朱颙炔不干了,立即給皇帝打小報告,聲稱都司方面藐視親王、藐視王法。不管伊藩是否存了借此取回護衛軍掌控權的心,可免除他們屯田的旨意是皇帝陛下親自下達的,金口玉言豈能兒戲。何況朝廷剛處理完漢王和晉王,正需挽回宗室人心,河南都司此舉堪稱不識大體。于是乎惱火不已的明宣宗,命兵部移文河南都司,督促其立刻馬上放人。
“戊辰,伊王颙炔奏:‘今建父厲王享堂及修葺宮宇,止有洛陽中護衛,左、右二所軍旗供役。嘗奏暫免下屯,工完仍舊。今都司慮虧屯種子粒,坐取軍旗下屯。乞仍留以畢工。’上謂行在工部曰:‘伊府軍士朕已免其下屯。虧子粒與虧宗親之恩孰重?軍官不識大體,將使朝廷失信于王。其速移文止之。’”(《明宣宗實錄》)
洛水洛陽段
宣德四年(1429年)洛水決堤,水淹洛陽城,位于伊王府西南側的伊藩山川壇(左廟右社)被沖毀。在朱颙炔的奏請下,明宣宗下旨將伊王府山川壇遷到府城東南,以避水患,所需物料、勞役由地方征派,待農閑之時施工。
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監察御史趙本被下獄治罪,原因他擔任河南巡按御史時,赴伊王府參謁朱颙炔過程中態度傲慢,因此惹得明宣宗大怒。
朱颙炔子嗣相對不豐,可能與他體弱多病也有關系。
宣德十年(1435年),朱颙炔罹患重病,不得不向朝廷求援。執掌朝政的太皇太后張氏聞訊,以小皇帝明英宗的名義,派出太醫星夜兼程趕赴洛陽,給堂弟治病。
正統二年(1437年),朱颙炔再次上疏朝廷,稱前次所賜藥物已經用完,然沉疴未愈,希望陛下能再行賜藥。明英宗囑咐太醫院,伊王所需不拘數量,盡數給予。
“(四月)丁卯,伊王颙炔奏:‘曩臣嬰疾,蒙遣中官陳靖賜藥。今藥垂盡而疾尚未瘳,乞再頒惠。’上亟命太醫院計彼地所乏藥,悉給賜之。”(《明英宗實錄》)
正統九年(1444年),丁憂期滿的伊藩長史徐鐸不肯回到工作崗位。
“孝”是華夏的一代傳統美德,在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并須離職,稱“丁憂”。又“九”極數,故服喪以九月代一年,丁憂期為二十七月。丁憂期滿,可以重新起復為官。
若是朝廷官職,基本一個蘿卜一個坑,丁憂期滿有個位置安排便以不錯,想回到原先崗位那是千難萬難。可王府官,自永樂朝以后地位隨著朝廷削藩而一落千丈,幾乎就是一個養老崗位,但凡稍有抱負者不屑為之。徐鐸便是如此。
這活你不干總得有人去干吧,否則朝廷臉面何在。所以對這種不識抬舉的行為必須嚴厲打擊。法司給出的處理意見是“贖杖,還職改用”,即判處杖刑,但可以花錢免罪,同時按長史的級別另給一個正五品的崗位。
五品官服補子
你確定這是懲罰,而不是獎賞?明英宗認為此風不可長,表示你不是不愿意起復嗎,好,朕滿足你,直接把徐鐸一擼到底,削職為民。
“丙辰,伊府長史徐鐸服滿不起復,法司坐贖杖還職改用。上曰:‘鐸奸計正不欲在王府,其特黜為民以示戒。’”(《明英宗實錄》)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給伊藩定的歲祿為二千石。朱颙炔表示同為親王,為何自己的歲祿就要比別人少這么多,遂于正統元年上疏朝廷,請求加祿。此舉被行在戶部以“河南稅糧已運給京師,其折糧布亦運赴狹西邊衛,給賞軍士,存留數少”,難以籌措為由給頂了回去。
對此朱颙炔自然不甘。天順元年(1457年),趁著明英宗復辟成功,急需為自己挽尊之時舊事重提。這次終于讓其如愿以償,求得增給歲祿本色米五百石的詔令。
此外自宣德朝起,歷代皇帝對伊王以王府缺少內使及宮人,請求朝廷賜給;府內缺乏紗羅、叚匹,請求派人去浙江采買等事,大多給予正面回應。即便稍稍有所越禮,也不予追究。
橫行洛陽的小霸王
因為伊藩人丁不興、家底稀薄,歷代皇帝對其極其優容。但朱颙炔這位伊王的所作所為,并配不上這份厚待。
歷代皇帝的無原則縱容,宛若春風化雨,滋養了朱颙炔的囂張氣焰,使其越發不可一世,成長為橫行洛陽的小霸王。連對只存在名義上君臣關系,實則互不統屬,甚至肩負監察王府職責的河南知府等地方官都好不放在眼里,以予取予求為能事,更何況尋常百姓。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國主如此,王府之內王府官,下旨尋常校尉、火者,紛紛效仿其主,倚仗權勢肆意妄為,一時間在洛陽城中猶如群魔亂舞。比如洛陽護衛千戶沈能與陳文,竟然膽敢收受已被擒獲強盜的賄賂,繼而助其逃脫法網,可謂是“膽識”過人。
宣德五年(1430年)十一月,監察御史李驥右遷河南府知府。這位李知府素來以鐵面無私著稱,比如宣德年間奉命巡視通州倉,破獲斗高祥等盜糧大案,為此一度蒙冤入獄差點被判絞刑都未曾低頭。此次出任知府,自然不會放任伊藩上下禍禍洛陽百姓。于是乎,朱颙炔及其手下的逍遙日子,隨即宣告終結。
河南府文廟
自覺利益受損的王府官們心生怨懟,在自家親王面前編織李驥的種種不是。而朱颙炔本人對李驥的不識抬舉也多有不滿。要說他也是個狠角色,眼見李知府猶如頑石,渾身上下可資攻擊的找不到破綻,便決定找機會給對方按個罪名,讓其明白大小王。
機會很快便出現。按制,每逢元旦、萬壽、冬至這三大節,官員需面向京師行禮,遙尊皇帝。有宗王鎮守的城池,地方官需赴王府隨班就列,跟隨宗王一起行禮。
宣德六年十一月初九,時值冬至,李驥遵照王府睿旨,于四更天前往伊王府,參與陪班行禮之儀。可當儀式初啟,贊禮官唱名之際,故意不唱其名,隨即朱颙炔以其遲到為由,將其捆起來,囚禁于王府儀衛司,直至次日才予以釋放。
這是赤裸裸的羞辱,一身傲骨的李驥豈肯忍下這口氣,重獲自由之后立即具書彈劾伊王,請求皇帝陛下為自己主持公道。
“乙酉……河南府知府李驥奏:‘伊王居國,屢有非理之求,臣不敢曲從。且府中內官及官校,素恃勢虐害百姓者,自臣到任皆不敢縱恣,為其所惡。今年冬至,臣以四更往王府陪班行禮。適初唱班,臣已就列,王以為遲,執系儀衛司獄,加械手足,次日始釋。緣王府自前遇節行禮,未嘗有在四更者。臣蒙恩守土,遭王摧辱,不敢不奏。’”(《明宣宗實錄》)
朱颙炔此舉明顯屬于故意找茬,意圖借此壓服李驥,但手段太過粗糙、暴虐,以至于連一向對其頗為寬容的明宣宗都不禁吐槽。他對都察院右都御史、名臣顧佐等表示,朝廷每逢節日舉行大朝禮,皆在昧爽之際(即拂曉、黎明、破曉時分)舉行,從未有過四更(凌晨一時至三時)即要求官員到場。再者說了,即便李驥真的遲到,作為朝廷命官,也當有朝廷來決斷,伊王豈可擅自處置?
明代百官大朝劇照
不過此事說小不小,可說大也不大,自然不可能對堂堂親王施以重處。所以明宣宗也只能費盡心機給堂叔找理由,表示這必然是其身邊之人唆使所致,要求朱颙炔至今往后恪守本分,同時將府中的兩大巨頭承奉、長史,及負責王府禮儀事宜的典儀押解進京治罪。
“乃致書伊王曰:‘郡守,朝廷付以千里之寄。特賜之敕,俾安撫百姓,其任匪輕。縱有罪,須奏聞處治。今未有失禮于王,而遽摧辱之。然此非出王本意,必為下人所惑。自今王宜謹守祖法,勿信讒枉下。府中承奉、長史、典儀悉械送京師治之。’”(《明宣宗實錄》)
天順二年(1458年)正月二十日,第二次上臺的明英宗朱祁鎮,率文武群臣奉冊、寶,給皇太后孫氏上徽號,尊其為“圣烈慈壽皇太后”。這既是為感謝幕后在奪門之變中對自己的支持,同時也是在彰顯自己的正統性。
需要科普一下的是,在此之前明朝后宮只有尊號,即皇太后、太皇太后,沒有徽號,孫太后是大明第一個獲得徽號的女性。沒有徽號的太后,其日常稱呼為“殿下”,誠孝張皇后也在正統初年垂簾聽政,才改稱“陛下”。明英宗為凸顯母后的尊貴,硬性規定其稱呼為“陛下”。
這等改動一時間讓底下的人無所適從,難免錯漏百出。比如當年冬至節,各王府進賀表箋中用詞就相當混亂,鄭、周、荊等七家王府仍稱孫氏為殿下,慶、伊、岷三家稱呼倒是用對了,卻忘記了書寫徽號。
一陣雞飛狗跳之后,明英宗命各地巡按御史緝拿各府長史等相關官員治罪,同時降敕斥責諸王,要求其不得再犯。
“(十二月)己未,先是冬至,各王府進賀圣烈慈壽皇太后表文,鄭、周、荊、唐、趙、蜀、慶成七府皆仍稱殿下,慶、伊、岷三府又不稱尊號。上出以示禮部左侍郎鄒干等,言皆其府僚不謹之故。于是命巡按御史各逮治其長史等官,并敕責諸王。”(《明英宗實錄》)
然而伊王殿下卻非常頭鐵。
孫太后的生日為二月初三,太后圣誕各王府自然得有所表示。其他王府受到斥責后,都給予糾正,可朱颙炔呢,不知是養尊處優久了,還是認為自己是圣烈慈壽皇太后的長輩,故意拿大,完全不給皇帝面子。伊王府的表文雖沒有在鬧出稱謂問題,但只有正本沒有副本,且將奏本與賀禮混在一起打包。
孫太后劇照
如此輕慢,把明英宗氣得三尸神暴跳,再也顧不得長輩不長輩,體面不體面,給倚老賣老的朱颙炔去了一封措辭嚴厲,極具威脅意味的敕書,對其稱呼再也不是溫文爾雅的“王”,而是“爾”,幾乎算是指著鼻子破口大罵了。
“甲子,敕伊王颙炔曰:‘爾進賀圣烈慈壽皇太后圣旦表文,如何不具副本?又將進奉禮物、奏本包封于表文匣內。先因爾進賀冬至表文怠慢不恭,已有敕書戒飭。今復忽略不謹,朝廷雖從寬典,在王寧不愧于心乎?其長史等官姑再問罪。王宜痛自改省,若又仍前,自取過愆,恐非所以保祿也。王其慎之。’”(《明英宗實錄》)
阿越說
天順六年(1462年)七月十一日,伊王朱颙炔薨逝,在位38年,享年50歲,朝廷賜謚曰簡。謚法“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正直無邪曰簡”、“能行直道曰簡”,這是一個美謚,就朱颙炔的表現,連最次一等的“仕不躁進”都夠不上。稱其為伊簡王,明顯屬于涂脂抹粉。
洛陽文峰塔
當然,與他那特別不靠譜的老爹伊厲王朱相比,朱颙炔的表現自然要好得多。但與堂兄魯靖王朱肇煇相比,那簡直是沒法看。魯靖王不僅以賢著稱,關鍵還給子孫后代樹立了榜樣,并留下了一步家訓,教導子孫向善。而伊簡王呢,自己不是好鳥,教出的兒子更是混賬,庶長子朱勉塣這位繼承人,對洛陽百姓、地方官員而言,簡直是一顆毒瘤。
從朱?到朱颙炔,再到朱勉塣,祖孫三代的表現塑造了伊藩的傳統,為伊藩在嘉靖朝被削爵埋下了伏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