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芯片荒”席卷中國AI產業,美國傳出全面禁售AI芯片的消息后,英偉達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閹割版”H20芯片被中企瘋狂加價搶購,部分渠道報價甚至翻倍。一邊是國產芯片廠商高喊“自主可控”,另一邊卻是企業寧可囤積高價進口貨也不愿轉向國產替代。
這背后究竟藏著哪些隱痛?國產芯片為何仍難扛大旗?
美國商務部新提名的強硬派官員尚未正式上任,但市場已嗅到火藥味,英偉達H20芯片可能被全面禁售。這款專為中國設計的芯片,性能被精準“閹割”至略高于國產競品,卻因產能和生態優勢成為國內AI企業的“救命稻草”。
數據顯示,僅DeepSeek一家公司單日理論利潤率就高達545%,算力需求暴增讓H20成了稀缺資源。有經銷商透露:“現在囤貨就像炒房,加價30%是常態,甚至有人砸百萬現金鎖單。”
但這場狂歡背后是深深的無奈。比如良品率低、產能不足,難以填補缺口等。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的技術總監坦言:“訓練大模型時,國產芯片偶爾報錯,排查三天才發現是硬件問題。英偉達的CUDA生態用慣了,換平臺成本太高。”
因為國產芯片面臨著三道門檻
其一,英偉達每年迭代一代芯片,而國產廠商從設計到量產往往需要2-3年。螞蟻集團最新發布的Ling模型雖用國產芯片將成本降低20%,但其性能仍略遜于DeepSeek V3。這種“差半步”的狀態讓企業陷入糾結,如果等國產成熟,可能已錯過市場窗口。
其二、生態壁壘的“無形枷鎖”,英偉達的CUDA生態累積20年的開發者護城河,讓國產芯片即使參數達標也難以突圍。一家AI初創公司CEO算過賬:遷移到華為昇騰平臺,需重寫30%的代碼,培訓團隊至少半年,“投資人等不起,競品也不會等你”。
其三、供應鏈的“信任危機”,國產芯片的穩定性問題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某云計算廠商曾批量采購國產推理芯片,結果因批次差異導致服務器故障率飆升5%,最終被迫回調英偉達方案。“一次事故就能毀掉客戶信任。”其供應鏈負責人嘆息道。
不過,壓力之下,國產替代的“臨界點”正在逼近,螞蟻集團用國產芯片訓練MoE模型的經驗證明,通過架構優化和跨平臺對齊技術,性能差距可被大幅壓縮。
昇騰910B已在國內智算中心批量部署,思元590在車載場景拿下多個訂單。更關鍵的是政策推力,據悉2026年起政府項目采購AI芯片國產化率需超60%。但這場翻身仗遠非坦途。
英偉達已宣布下一代芯片Rubin,性能再提3倍;美國若實施“霰彈槍式”全面禁售(包括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國產芯片的制造環節將面臨光刻膠、EDA工具等“卡脖子”難題。行業分析師指出:“現在就像馬拉松最后5公里,國產陣營必須同時解決技術、生態和供應鏈三座大山。”
不過,這場芯片戰爭早已超出商業范疇,意外加速了本土替代。2025年前兩月,國產AI芯片融資額同比激增200%。但企業端的現實選擇仍充滿矛盾:某大廠采購主管透露,“我們80%的訂單還是給英偉達,剩下20%國產芯片只用于非核心業務”。這種“騎墻策略”背后,是全球化退潮下企業求生本能的縮影。
當英偉達H20成為“最后的晚餐”,國產芯片能否抓住窗口期逆襲?如果你是決策者,會押注短期穩定的進口芯片,還是忍受陣痛扶持國產替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