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國車市,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與價格戰的雙重風暴席卷下,宛如一場驚心動魄的生存大劇,幾乎每家車企都在喊難,內卷、痛苦籠罩著這個看起來非常有活力的行業。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低于整個下游工業利潤率及2023年的水平。全年新車市場的整體折扣率近15%,部分月份達到了17.4%,顯示出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2024年,“價格戰”已致使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1776億元,對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伴隨著上市車企的業績情況和利潤版圖出爐,可以說愈來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分化,并上演著“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和戲碼。在這寒意徹骨的行業凜冬中,多數車企在利潤的懸崖邊緣掙扎,特別是跨國車企,幾乎全面出現銷量下滑、半數企業出現營收下滑的局面,而利潤同比增長的跨國車企屈指可數。
而在中國這片汽車產業熱土上,數十家上市車企的表現也出現不同的兩極分化。比亞迪、吉利、長城等民營企業領銜,銷量、營收、利潤均出現不錯的增長,顯示出頭部車企強大的實力和品牌號召力。傳統的央企、國企銷量表現不溫不火,利潤逐步見底,曾經的輝煌逐漸黯淡,壓力巨大。
技術創新無疑是車企搶占未來制高點的關鍵密碼,然而,這也意味著巨額的資金投入,如何在技術投入與盈利平衡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成為所有車企共同面臨的生死考驗。未來,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加速推進,將不斷打破和重塑現有的行業格局,而車企的盈利模式、技術路線、產品和全球化戰略,亦將成為決定其成敗的關鍵。
跨國車企的轉型陣痛
都說汽車行業是規模化效應,一旦上了銷量就能均攤成本,比小規模企業活得更好。很多車企一把手在多個場合都表示,要盡可能進入頭部陣營,達到百萬輛級別的銷量規模,爭取在競爭中活下來。
但是巨頭們站在當下這個快速轉型的時代,也大呼“高處不勝寒”,在“船大難掉頭”的困擾中戰戰兢兢,舉步維艱。從2024年各家全球銷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就可以看出,要守住銷量下滑的態勢,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的下滑,已經困難重重。
2024年自主品牌在華年度批發份額突破65%,零售份額突破60%,較去年增長9個百分點,擠壓了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進入到2025年,這個數據更是上升到70%,也就意味著不到2500萬的市場,留給外資品牌的已不足700萬的規模了。
跨國巨頭們,不少企業在2024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比如大眾營收微增0.7%至3535億美元,但凈利潤暴跌30.6%。通用營收增長9%,但是利潤卻下滑41%。
這一現象折射出傳統車企電動化轉型中的雙重壓力,一方面是燃油車市場萎縮導致規模效應減弱,例如大眾ID系列的產能爬坡費用高達營收的5%;另一方面則是電動化和智能軟件研發投入吞噬利潤,比如通用汽車利潤的驟降,則是因為自動駕駛Cruise業務長期以來的巨額投入對整體利潤產生了拖累。
另外則是傳統豪華車巨頭,奔馳寶馬和奧迪,營收分別下降8.4%、4.5%、7.6%,凈利潤縮水超30%。究其原因,中國市場競爭加劇“首當其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本土新能源車企憑借智能化與高性價比迅速崛起,不斷搶占市場份額,給BBA帶來巨大沖擊。
同樣作為美系車,福特與通用的業績分化成為行業焦點,除了上文提到的自動駕駛業務為通用帶去壓力,還有電動化平臺交付難題同樣也讓通用利潤驟降。而福特凈利潤逆勢增長35%,得益于其皮卡市場的強勢領先,包括電動皮卡市占率達23%,高價值產品為利潤的保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日系車企則呈現較為分化,豐田憑借全球第一大車企的身份,以及混動技術實現凈利潤13%增長,哪怕全球銷量下跌了40余萬輛,豐田的營收仍然還出現了增長,這就是豐田作為全球第一車企的韌性。日產則因產品迭代滯后,主流市場新產品轉型未跟上節奏,導致凈利潤暴跌75%至7億美元,成為2024年凈利潤最低的跨國車企。
雖然本田銷量下滑是日系三家最厲害的,包括2024年其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從123.4萬輛下降至了85.2萬輛,降幅達到了30.9%,但這絲毫未影響其全年營收和利潤業績情況。
因為本田除了汽車業務,還有其他比如摩托車業務的支撐,全球市場份額達30%,營業利潤率更是高達17%,有效對沖了汽車業務的虧損,成為整體利潤增長的關鍵支柱。同時美國、日本、東南亞市場的支撐、匯率因素、產品結構優化、成本控制和產能的及時調整,也為本田的利潤穩定帶去了積極正面的影響。
而在中國市場找不到存在感的Stellantis,拿下了2024年銷量跌幅和利潤的最大跌幅榜,全球銷量跌去12%,被通用汽車超過,從全球第四滑落至第五,且利潤驟降70%,全年股價跌幅超過40%,超出了行業內外和分析師的普遍預期。
其CEO唐唯實也因改革并未取得顯著成效,被迫提前出局。面對生產成本高企、市場需求低迷以及不斷加劇的競爭壓力,Stellantis集團正經歷一段動蕩而艱難的時期。
中國軍團,冰火兩重天
中國車企在中國市場如魚得水,在財報上也可以得到體現。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傳統車企的命運走向因戰略抉擇而截然不同。
比亞迪表現一如既往一騎絕塵,營收沖上了7771億元,利潤也登上400億大關,營收、利潤、銷量均實現大幅增長。特別是新能源銷量,更是占據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33.2%的份額,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霸主。
其實背后就是技術積累和路線選擇帶來的裂變,比亞迪以542億的研發支出一騎絕塵,同比增長36%,研發投入甚至超過凈利潤34%,堪稱“技術偏執狂”。正是這種對技術的執著追求,讓比亞迪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刀片電池、璇璣架構等創新技術層出不窮,為其市場份額的穩步提升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這些巨額的研發投入,猶如一把雙刃劍,雖然在短期內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盈利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卻為企業構建了堅不可摧的技術護城河,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吉利雖然轉型沒有比亞迪快,但是其靈活的體系和技術實力的積淀,同樣也為吉利在殘酷的2024年奪得了卓越的成績。特別是凈利潤方面,因為強大的規模化效應,吉利的凈利潤達到166億元,同比實現2倍增幅。
更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的轉型和投入已經逐步見到了成果。電動化戰略的全面鋪開,全域智能化戰斗的打響,戰略重組的拉開,銀河品牌的獨立,極氪科技集團在高端市場的拓展,讓吉利在多品牌的賽道上實現了新的質變,構建起了全新的戰斗陣營,成為自主品牌市場備受關注的車企之一。
長城汽車憑借著前瞻性的戰略布局和強大的執行力,以126億的凈利潤和80%的增長率,領跑A股車企。其毛利率更是大幅提升至19.51%,盈利能力令人矚目。深入剖析其成功密碼,高毛利車型的熱銷與海外市場的狂飆突進成為兩大核心驅動力。2024年長城汽車20萬+車型的銷量同比大增37.13%,占比飆升至25%,這些高附加值車型猶如利潤奶牛,源源不斷地為企業輸送著利潤。
賽力斯則是另一匹令人矚目的黑馬,憑借著與華為的深度綁定,成功實現了華麗轉身。問界M7(參數丨圖片)/M9兩款爆款車型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市場的寵兒,訂單如雪片般飛來。
2024年賽力斯營收飆升至1400億級別,同比翻了三倍,凈利潤達到55-60億,成功扭虧為盈。賽力斯用實力證明了,在新能源賽道上,只要找準定位,精準發力,就能實現規模與利潤的雙豐收,成為傳統車企轉型的典范。
然而,并非所有傳統車企都能如此幸運。上汽集團曾經的車市霸主,在2024年卻遭遇了滑鐵盧,凈利潤暴跌8-9成至15-19億,令人扼腕嘆息。曾經撐起上汽集團半壁江山的合資品牌,如今卻成為包袱,銷量下滑,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無情蠶食。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的銷量下滑,讓上汽集團陷入了增長乏力的困境,曾經的輝煌正逐漸成為回憶。
廣汽集團同樣未能幸免,在燃油車市場萎縮與巨額補貼投入的雙重夾擊下,凈利潤下滑超70%。曾經的廣汽集團,在車市中也曾風光無限,但如今卻在轉型的道路上艱難前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合資板塊的負向拖累愈發明顯,越來越預示著廣汽集團需要堅持獨立自主,走出一條屬于獨立發展的道路。
而東風汽車雖然全年實現了扭虧為盈,但銷量同比下滑9.2%,這比巔峰期2017年的328.4萬輛,少賣了將近139萬輛,連續七年銷量下滑。而2024年盈利的原因,則是政府專項補助資金以及利息收入增加,使得這部分比去年同期多出將近30億。轉型期的東風汽車為與長安汽車的戰略重組準備好了一切,只欠東風。
新勢力從野蠻生長到生存競賽
造車新勢力已經走過10載春秋,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過客,如今留在場上的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和擁有遠大目標的老兵。然而在造車這條高投入、低回報、長周期的賽道上,利潤一直是新勢力車企頭上的達摩克斯之劍。目前除了理想,所有新勢力還都被利潤的困境所牽制。
在新勢力的賽道上,頭部玩家們的競爭同樣激烈,各自演繹著獨特的發展軌跡,理想汽車憑借著出色的交付表現,以1445億的營收一馬當先,成為新勢力中的佼佼者,連續兩年營收破千億,彰顯了其強大的市場影響力。
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向純電等不同賽道轉型的大背景下,理想汽車在增程式技術和純電的抉擇中出現了問題,2024年凈利潤的下滑31.9%,便是這一戰略失誤帶來的直接后果。理想汽車正站在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純電車型的研發推廣與增程技術的堅守,伴隨著更多中大型插混和增程產品的出現,同樣也給理想的進一步向上帶去壓力。
蔚來汽車在2024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營收雖然增長18%至657億,但虧損卻進一步擴大至224億,深陷“高端焦慮”的泥沼。盡管單車價格與理想持平,維持在較高水平,但毛利率僅為9.9%,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一數據背后,反映出蔚來在成本控制與盈利模式上的困境,特別是在高額換電站建設與運營和樂道、螢火蟲品牌的投入上。
為了實現盈利目標,蔚來汽車在2025年將降本增效作為核心任務。通過優化供應鏈、提高零部件通用化率等措施,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加強銷售渠道管理,提高銷售效率,減少銷售費用。
小鵬汽車在2024年也成功實現了“逆襲”,全年營收達到408.7億(+33.2%),毛利率轉正至14.3%,凈虧損收窄44%至57.9億,成功實現了業績的觸底反彈。G6車型交付破萬,帶動Q4毛利達10%,成為小鵬汽車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與大眾的技術授權合作,帶來了超50億的收入,不僅優化了營收結構,更提升了品牌的技術含金量,讓小鵬汽車在技術研發上有了更多的資金支持。
小米汽車首年交付13.68萬輛,328億元營收背后是241億元研發投入構筑的智能生態,和小米與雷軍強大的品牌形象與號召力。而2025年上市的小米SU7Ultra,以50萬元級的售價和短時間就消化掉的破萬產能,沖破了國產電車的天花板。同時今年將上市的小米YU7,也將在更加火熱的SUV市場中,為小米汽車帶去更多突破和躍遷的可能。
得益于其全域自研與成本控制的雙重戰略,零跑汽車則是新勢力中的一匹黑馬,在2024年實現了質的飛躍。全年營收飆升92%至321.6億,凈虧損大幅收窄33.18%至28.2億。特別是在四季度,首次實現盈利,毛利率更是飆升至13.3%,創下公司成立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一系列亮眼的成績,讓零跑汽車在新勢力中嶄露頭角。
2024年財報揭示的不僅是數字波動,更是產業權力轉移的軌跡。跨國車企需在“大象轉身”中平衡短期陣痛與長期投入,中國軍團則面臨從“成本優勢”到“技術輸出”的二次跨越,而新勢力必須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當行業平均毛利率降至12.7%,唯有兼具技術深度、財務韌性和生態整合能力的企業,才能在這場百年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