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是全球主要的航空強國之一。俄羅斯在蘇聯時代擁有蘇霍伊,雅克,米高揚,米高揚-格列維奇等一系列知名飛機設計,制造單位,其產品在軍用飛機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這其中,起源于1938年的米高揚-格列維奇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格”,其一系列產品,對后世影響深遠。
比如,米格-15是朝鮮戰爭中中國軍隊的空中主力,打造了“米格走廊”,與美軍戰機能夠抗衡。米格-17是蘇東國家50,60年代的主力機型,也是中國殲-5戰機的原型。
米格-19是世界上第一款超音速戰斗機,米格-21作為二代機主力,成為了中國殲-7戰機的原型。而米格-29則成為了蘇東國家與美國第四代輕型戰斗機對抗的主力,至今仍然沿用。
但自從米格-29,米格-31推出以來,米格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便再也推出過能吸引全球目光的戰斗機,其訂單份額被蘇霍伊搶奪,地位顯得有些尷尬。
而就在近年來,米格-41的出現,卻又振奮人心,讓人們似乎又看到了米格-41引領潮流,有望振興的氣象。
那么,米格的傾心之作米格-41,是一款什么樣的飛機呢?
1,強大的米格-41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米格-41”是一個非正式性稱呼,這款飛機還沒有獲得俄羅斯軍方的命名,該武器還處于研制階段,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屬于估測。
從網上流出的概念圖來看,米格-41從外形上看就要比普通的四代機,五代機的更重,更扁。看起來雷達反射截面積大大可以減小,飛機的機動性能也可以提升。而它的尾部是無垂尾的單引擎,意味著它的發動機推力將會比以往的產品更強,不然也沒辦法一個引擎帶起這么重的飛機。
按照俄羅斯的一些媒體分析,米格-41能以3馬赫的速度進行長達1600公里的超音速巡航,而如果是亞音速飛行,米格-41的航程可能超過8000公里,還以高于4馬赫的速度進行空中巡邏和出擊。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對于五代機和四代機來說,米格-41的出現就是降維打擊,它的航程足以讓它替代目前所有的戰略轟炸機。
不僅如此,俄羅斯還計劃為米格-41安裝先進的攻擊武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導彈和各類傳統化學能彈藥,另一種則是激光武器。
傳統彈藥方面,米格-41不僅會裝備蘇-57,蘇-35都擁有的R-77,R-27這些中程空空導彈,它還會裝備俄羅斯最新研制的R-37遠程空空導彈。俄方聲稱這款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400公里,飛行速度也可以達到6馬赫,是當真不讓的“高超音速遠程空空導彈”,理論上的性能超過了美軍的AIM-260。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導彈搭配戰機,米格-41不僅在空戰中優勢極大,還可以憑借強大的雷達,引導R-37導彈攔截敵方發射的高超音速導彈等各類飛行器。
此外,它還可能會裝備DA-ASAT反衛星導彈,通過其擁有的“大氣層外飛行能力”,擊毀近地軌道運行的衛星。
而在傳統武器之外,俄羅斯還聲稱米格-41可能會擁有激光武器。這些激光武器比傳統武器射速更快,更加廉價,消耗的主要是低成本的電力,適合在天氣良好的時候使用。
如果米格-41真的出世,那么,按照俄羅斯目前的宣傳來看,它就是一款六代機,它以后在戰場上干的事情,就是飛上天空,然后遠遠的發射導彈或者激光。
2,米格-41是可靠的六代機?
但要說米格-41是一款性能強大的六代機,未免有些過早了。就俄羅斯的國情和米格-41近期情況來看,它至少存在以下這些問題。
第一,六代機的研制難度,對技術要求非常高,俄羅斯未必已經有了相關的經驗積累。
雖然各國的六代機大多都還在研制階段,沒有批量服役,對于六代機的定義有所不同,但至少在這么幾個方面,都是有共識的,那就是盡量的追求智能化,網絡化。
航空發動機方面,第六代戰機可能會使用自適應發動機。不同于傳統的航空發動機,自適應循環發動機可以根據電子傳感器和智能設備判斷需要在什么時候消耗多少合理的燃料,而且,自適應循環發動機對發動機材料,渦扇的設計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真的配備了自適應發動機,米格-41的推力應該會比蘇-57更強,油耗也會更低才對。當然,在飛機不開加速的情況下實現超音速巡航,其亞音速飛行的作戰半徑應該在4000公里以上才對。
俄米格公司總經理伊利亞·塔拉先科2017年接受采訪時,曾說米格-41的發動機可以讓它達到4.5馬赫的巡航速度,作戰半徑能夠在短時間內覆蓋俄羅斯國境。顯然,這是在肯定米格-41有相關的發動機技術突破。
隱身性能方面,六代機要求的不再是五代機那種通過吸收雷達波,從而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的隱身技術,而是推崇等離子隱身技術。即飛行器在高速飛行狀態下,通過飛行器附近產生的等離子體形成屏障,降低被雷達發現的概率。
如此一來,就可以解決以往高速飛行器和隱身能力存在天然矛盾的問題。畢竟,以往的高航速飛行器,飛的越快就不可避免的因為速度產生更多的紅外和電磁異常特征,從而比慢速目標更容易被雷達看到。
但俄羅斯在等離子體方面的科技實力,并不見得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績。
雷達方面,六代機的感知能力也被要求比五代機更強。六代機的雷達工作功率,信息處理,傳輸必須要有質的突破。然而嘛,俄羅斯歷來都是一個電子工業短板嚴重的國家,同代飛機的雷達性能往往落后于西方戰機,指望他們能給米格-41安裝高性能雷達,不大現實。
物聯網同樣也是六代機戰力的重要組成。它要求六代機擁有和民用電子產品一樣“萬物互聯”的能力,讓它可以和各類僚機,尤其是無人機形成一個戰力群,就像1部智能手機可以控制空調,電視那樣發揮奇效。但俄羅斯的AI技術,互聯網技術,是否能達到也是一個大問題。
可以看到,以上這些能力,都對俄羅斯的工業,科技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俄羅斯在近幾十年來軍工技術還處于吃蘇聯老本,沒有什么大進步,尤其是在電子工業方面存在嚴重短板的情況下,很難說有能力推出一款六代機。
第二,俄羅斯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和精力維持下去,并盡快使之量產服役,是個難事兒。
戰機裝備的研發需要耗費高昂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俄羅斯此前研制蘇-57戰機的時候,是在2002年從蘇霍伊公司那邊確定了招標設計,2007年造出了原型機T-50,2010年首飛,2020年才正式服役,
不僅如此,戰機在量產之前,需要經過國防部門的嚴格驗收,不然這些技術不成熟的武器就會事故頻繁,沒有實戰意義。這也是為什么蘇-57為什么會在服役后十多年里一直沒有大量采購的原因所在。
而且,采購新戰機本身也要付一大筆錢。如今俄羅斯主要的軍費都投入到了烏克蘭方向,能在新武器研發上投的錢,并不寬裕。除非俄羅斯能夠找到財力雄厚,愿意采購的外國客戶解決資金問題。美國之所以能把F-35的產量推高,就是走的多國下單,多國投資的路子。但米格-41連印度恐怕都很難吸引到,其獲取海外投資和訂單的希望并不高。
因此,米格-41即便真的能橫空出世,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批量服役。而米格-41的真實性能,大概率會是一款比蘇-57技術更加成熟的五代機,而不是真正的六代機。
那么,既然研制六代機如此困難,俄羅斯又沒有能力打包票讓這款米格-41盡快批量服役,他們又為何要在近年來頻頻放出米格-41相關的消息呢?
其實,只要想想目前全球軍購市場的情況,就知道原因了。
俄羅斯是武器出口大國,尤其是俄系戰機,在海外有不少客戶。但自從2022年俄烏沖突發生后,俄羅斯的海外軍售遭到了重創。許多國家紛紛取消了采購俄羅斯武器的訂單,俄系戰機不好賣了。相關的資金投入也不夠。
這種情況下,米格公司出來宣揚米格-41的強大性能,多多少少也能吸引外界關注,為外銷和收集資金做貢獻。而米格-41究竟怎么樣,還需要好好看看未來它試飛,服役的情況。
參考資料:
1,2020.8.18-中國軍網-俄羅斯米格-41截擊機項目簡析
2,2024.5.13-看航空-全球有5個國家正在研發第六代戰斗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