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最老車模周鴻祎的爆火,也可能因為315晚會再次曝光了信貸業務。
這幾年,一些媒體、自媒體重新關注到網貸行業,有的拿營收說事、有的拿凈利潤說事、甚至還有拿凈利率說事的,將這個行業描繪成了一個暴利形象。
但這些輿論卻對網貸平臺的風險成本鮮有關注。
這個行業賺錢嗎?自然是賺錢的,不然又怎么會有互聯網的盡頭是放貸的說法。
這個行業究竟有多賺錢?恐怕在清盤前,連網貸老板自己都不知道。
以消費金融公司為例,截至2024年末,興業消費金融總資產821.22億元,同比下滑5.54%;實現營收100.67億元,同比下滑10.35%;凈利潤4.3億元,同比下滑79.25%;某國有行旗下的消費金融公司更夸張,總資產791.51億元,同比增長6.53%;凈利潤0.45億元,同比下滑91.62%。
從營收的角度看,我們曾多次指出:這個行業與銀行比是1:10的生意,但營收不是利潤,網貸行業的營收大頭被獲客和風險吞噬。
由于信貸業務本身就是分期生意,風險成本在初期被吞噬的營收只是一小部分和一個開始,故而財報上難以體現,越到后期的資產風險越高。
舉個例子,某平臺借出1萬元,分12個月,借款人在第1個月還款時逾期的概率大,還是第12月的概率大?自然是后者,12個月可能發生很多事情,比如生病、失業、破產,如果還不能理解,可以類比為房貸,此前的斷供潮不會沒聽說吧。
信貸行業就是與風險和時間博弈。
再看一個實例,剛剛被京東收購的捷信消費金融,其輝煌時銷售鐵軍遍布各個角落,據豆包AI整理,其多年獲取過百億以上的營收。
但是到了后期,捷信消金營收斷崖式下滑,但風險成本卻沒有斷崖,據天津銀行公告顯示,2023年,捷信消金的稅前利潤為-42.65億元,稅后凈利潤-31.99億元。可以說財務上的多年積累一朝喪。
這就結束了嗎?并不是。
依然根據豆包AI整理,捷信消金歷史上核銷、轉讓不良貸款金額極大,近近幾年,就達數百億元。
捷信是從輝煌走向沒落的案例,但不是孤例,也不可能是孤例。
當年的“移動金融大師兄”玖富如今仍然在兌付中掙扎,截至 2020 年 7 月 31 日,玖富旗下平臺借貸余額約為 319 億元,而累計代償金額已經超過60億元。
在之后的4年多的時間,玖富剩余貸款衍生出的不良貸款必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只是再也沒人關注。
而當年從P2P成功轉型為助貸的平臺,其實就兩類:第一類在信用環境沒有急劇惡化的時候收縮貸款,疊加彼時利率管控不嚴格,以高利成功覆蓋不良貸款,第二類就是平臺持續經營中,也就是還沒到清盤時刻。
消費金融和網貸平臺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是一類問題,因為風險成本無法預估,所以沒到清盤的那一刻,沒有一個老板能判斷自己是賠是賺。
除了不確定、長周期的風險成本,網貸平臺還面臨著一個確定的沉沒成本,也就是獲客成本,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API獲客成本大概是貸款金額的三四個百分點起,而信息流獲客折合下來可能會是八個百分點。
這么一算下來,網貸還有多數人想的那么賺錢嗎?
即使是網貸老板們,能計算的也只是當期的沉沒成本和風險成本,對于未來幾年的風險成本,只要平臺還在運行,沒有人能夠準確估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