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緬甸大地震,受災情況幾乎輻射整個國家。近乎癱瘓的國家機制下,緬甸政府不得不求助中國。盡管雙方在電詐問題上有所爭議,但是不論是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還是國際形象的考慮,中國仍舊在第一時間動用救災力量進入緬甸。而在最近,有消息顯示,這次救援緬甸,中國在天上安排了大動靜,盡管成本不小,但卻十分值得。
按照“央視”的消息,在緬甸發生大地震之后,我國中國航天下屬的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立即調度14顆衛星變軌,實時對緬甸再去進行觀測,向救援隊和緬甸政府提供一線情報。
此次中國調度的14顆衛星中,高分系列、環境減災系列及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等組成了多模態觀測網絡。根據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披露的信息,高分四號地球同步軌道光學衛星、高分三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等,通過變軌調整觀測角度,在48小時內完成20次成像,獲取16景災后有效數據,并與歷史影像進行對比分析。
而展現出來的東西,非常嚇人。舉一個例子,在數小時內完成衛星指令修改并進行資源協調,這意味著中國已構建成熟的應急衛星調度體系;而多衛星組合的協同能力,讓中國擁有了既能穿透云層識別建筑損毀,又可評估地質結構變化的“全譜段偵察”能力。更不用說,多個同步軌道衛星的變軌,本身就代表了中國擁有非固定區域的快速聚焦觀測能力。進一步說的話,就是在未來戰爭中,近地軌道領域的“制天權”領域,中國已經有了一席之地。絕不會出現俄羅斯在俄烏沖突里的那種被動。
當然了,也必須承認,衛星變軌的問題,其實成本還是很大的。一方面來說,變軌需要的燃料消耗是最直觀的東西,而后者也往往代表著衛星的有效壽命。另一方面來說,空缺出來的衛星軌道,要么重新發射新衛星,填補視野空缺,要么重新變軌回去。不論哪一種,成本都是很高的。
面對緬甸,中國付出這么多成本,是否值得?坦率地說,是值得的。很大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場科技實力、人道主義和戰備測試的三重敘事。一方面是隱性展示的科技實力,也是中國衛星變軌技術的突發性實戰測試;另一方面,是積極承擔國際公共事務責任,展現“大國形象”和人道主義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