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地,那么,去博物館看什么?有哪些重點展品不能錯過?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青銅方鼎,到河北博物院的漢代長信宮燈;從遼寧省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到廣東省博物館的金漆木雕大神龕;從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鑲金獸首瑪瑙杯,到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山居圖,這些文物不僅展現了各地的獨特文化,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榮耀。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些省級博物館,走進這些國寶。體驗一場不容錯過的文化盛宴,一場屬于我們自己的國寶之旅!
北京市
首都博物館
西周伯矩鬲
西周 伯矩鬲 1975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251號墓地出土?首都博物館
從北京地區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堇鼎,到首都博物館藏伯矩鬲(俗稱牛頭鬲),這是一件西周青銅禮器中較為少見的鬲。伯矩鬲全身以牛首為主要裝飾,不加地紋,主體紋飾皆為高浮雕,給人雄奇威武之感。以伯矩鬲為代表的一批帶有燕侯銘文的青銅器,確定了北京超過三千年的建城史,并且就是西周時期燕國的都城所在。
蓋內及頸部內壁鑄有相同的銘文“才(在)戊辰,匽侯賜伯矩貝,用作父戊尊彝”,蓋內4行15個字,頸內壁5行15字。
天津市
天津博物館
《雪景寒林圖》
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
作為“北宋山水三大家”之一,范寬代表了北宋山水畫作的最高藝術成就,他的傳世畫作極為稀少。《雪景寒林圖》是范寬的代表作,被譽為“宋畫中無上神品”。目前大陸僅存一件。
《雪景寒林圖》主要展現了秦隴山川在雪后初晴之時的磅礴氣象,枯木蕭瑟,寒林深遠。北宋畫家范寬創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該畫作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后的磅礴氣象。
在繪畫風格上,《雪景寒林圖》明顯包含了范寬的所有繪畫特點,其代表性標識如“雨點皴”技法非常明顯。
此外,范寬畫作中的一些細節,如巨石的勾勒和房屋的線條,也有獨特的特點。有人形容范寬畫的房子為“鐵屋”,意指他的筆觸硬朗有力,畫出的房子仿佛用鐵絲構成,給人一種堅實感。
《雪景寒林圖》局部。?天津博物館
河北省
河北博物院
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西漢 1968年于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文博圈
燈采用分鑄法制作而成,由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六部分組成,可以任意拆卸。宮女身體中空,煙灰經右臂進入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是集實用與環保于一體的最早實物研究資料。燈上刻有“長信尚浴”、“陽信家”等銘文9處共65字,所以得名。為研究燈的使用和流傳情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構思巧妙,藝術性高。
燈的形象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宮女頭上梳髻,戴頭巾,身穿長衣,跣足,衣袖寬大。她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燈盤可以轉動,燈盤上的兩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動開合,用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是集實用性、藝術性于一體的珍貴文物珍品。
從目前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看,同類器型且采用鎏金工藝的漢代宮女造型宮燈,僅見此一件,彌足珍貴。
山西省
山西博物院
晉侯鳥尊
晉侯鳥尊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晉侯墓出土 ?文博圈
晉侯鳥尊,是第一代晉侯燮父祭祀祖先的重器,晉國建業興邦的見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理解為晉文化的源頭,承載著山西這片黃土的厚重歷史。晉侯鳥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代表800年晉及三晉歷史的源頭,也象征著兩周時期黃河流域的燦爛文明。
晉侯鳥尊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兩行共九字,其銘曰:“晉侯乍向大室寳尊彝”。銘文中“向”一字,作“享”解,意為“貢獻”。大意為晉國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寶器。可證其為宗廟禮器,這件鳥尊的主人是唐叔虞之子晉侯燮所擁有的一件高規格祭祀禮器。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博物院
鷹頂金冠飾
戰國 鷹頂金冠飾 1972年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文博圈
鷹頂金冠飾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匈奴單于金冠,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金冠用純黃金打造,重約1400克,分上下兩部分。金冠最高處是一只雄鷹,鷹的頭、頸、尾由金絲連接,當主人策馬飛馳,雄鷹也隨之震動,仿佛展翅欲飛。花瓣形金冠上鏨刻著四狼咬四羊的圖案,下部冠帶則雕刻著老虎與獵物的緊張對峙,獵殺仿佛一觸即發。方寸之間,將鑄造、捶打、抽絲等技藝融匯于一身,造型簡潔,又氣勢不凡,彰顯了古代游牧先民美輪美奐的至高藝術追求。
遼寧省
遼寧省博物館
簪花仕女圖
傳 唐代 周昉《簪花仕女圖》卷
《簪花仕女圖》古代仕女畫的標桿,盡數呈現了唐代時髦女性的穿搭要領。描繪了五位簪花仕女與一名執扇侍女的閑適生活。畫中仕女體態豐腴,衣著華麗,頭戴牡丹、荷花,體現了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畫家以細膩筆觸刻畫仕女神態,尤其是對紗衣的描繪,展現了“羅薄透凝脂”的高超技藝。
這幅畫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反映了貴族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展現了她們相對自由的生活狀態。作為唐代仕女畫的典范,它對后世人物畫影響深遠,同時為研究唐代文化、服飾和女性地位提供了珍貴資料。其藝術成就和歷史價值使其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不朽杰作。
吉林省
吉林省博物館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行書卷
此卷是蘇軾白書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為酒名。作者借此抒發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結在心中的不平:“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文章豪放暢達,想象豐富:書法沉雄勁健,一氣呵成,珠聯璧合,堪稱雙絕。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行書卷為《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合卷,均為蘇軾撰并書此兩賦并后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前者行書32行,287字;后者行書35行,312 字;又有自題 10行,85字,前后總計684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博物館
金代銅坐龍
金代銅坐龍 1965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白城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出土 ?黑龍江省博物館
這件珍貴的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銅龍為黃銅鑄造而成,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于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龍呈蹲坐式,龍首微揚,張口似吟嘯,肩微前弓,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云,瑞云與后腿相連,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與地面相連,龍尾上翹向外卷曲,龍首、肩部和四肢飾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動亦靜,浩氣凜然。在龍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處各有一雙向分開的扁釘殘跡,當是與它物相連接固定而鑄。可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銅坐龍堪稱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種文化的融合和發展。這尊金代銅坐龍是黑龍江省省內最具分量的國寶級文物,現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
上海市
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
西周中期大克鼎?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局部)
大克鼎是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其形制和銘文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它見證了中國古代青銅時代的輝煌,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此鼎器壁厚實,形制雄偉。口沿下飾三組變形獸面紋,間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飾寬大波曲紋,婉轉流暢。周初以來的傳統紋飾至此已完全變形,進入紋樣轉變新時期,出色地融合了當時圖案及雕塑藝術的成就。
器腹內壁鑄長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膳夫克用美辭頌揚文祖師華父輔協周室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克任膳夫以來受孝王的賞賜。
銘文字體特大,字跡端莊質樸,筆畫均勻遒勁,上半部刻有整齊長方格,每格一字,布局規整。
江蘇省
南京博物院
金獸
金獸 1982年出土于江蘇省盱眙縣南窯莊窖藏 ?南京博物院
金獸的年代最晚可追溯至西漢。商周至西漢,處于中國古代黃金發展的初始階段,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沒有發現與金獸相類似體勢之大、工藝之精的黃金制品,可謂是獨一無二。
整體造型屈腰團身,神態警覺,空腹厚壁,澆鑄成形,通體錘飾圓形斑紋。腹內部刻有“黃六”二字。金獸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國出土古代黃金鑄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稱為“鎮護之寶”。
浙江省
浙江省博物館
玉琮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玉琮?浙江省博物館
玉琮 局部
此玉琮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稱“琮王”。整器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器型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對鉆圓孔。
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整體圖案采用淺浮雕和線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紋飾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每節琢刻一組象征性的神人獸面圖案,這種簡化的人獸組合結構,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征。
獸面的兩側各淺浮雕一變形夸張的鳥紋,而鳥也是通天的靈物。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說法不一,多數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祭祀的法器。
安徽省
安徽博物院
鑄客大鼎
戰國 鑄客大鼎 ?央視新聞
鑄客大鼎 局部 ?央視新聞
鑄客大鼎,體量巨大,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圓口,鼓腹,雙耳,三蹄足,鼓腹上一周突起的圓箍模印羽翅紋,雙耳和頸部外壁模印變體鳥首幾何紋,足的根部高浮雕獸首紋,細節處彰顯了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
鑄客大鼎出土于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鑄客大鼎和墓中出土的其他文物,在一段段顛沛流離的經歷中,見證了國家生死存亡的歷史。
大銅鼎的鼎口平沿刻有銘文12字,銘文的開頭為“鑄客”兩字,所以根據慣例這件銅鼎就以鑄客命名,又因此鼎在數千件楚器中最為雄偉,所以又被稱為大銅鼎。另外,鼎的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是當時常用的吉語。
福建省
福建博物院
云紋青銅大鐃
西周云紋青銅大鐃?福建博物院
云紋青銅大鐃是西周樂器,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云雷紋,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
1978年,建甌市小橋鄉陽澤村村民在黃窠山耕作時意外的發現了這件青銅大鐃,這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同類器物中較大型厚重的一件,重達100.35公斤。沉睡地下數千年的青銅大鐃終于重見天日。這歷史性的“偶然”發掘,為研究福建青銅文化發展史增添了寶貴的實物。
商周時期這樣大型甬鐘的出土,在福建是首次,在國內也比較罕見,所以,這個剛出土的“寶藏”就成了妥妥的國家一級文物。
江西省
江西省博物館
伏鳥雙尾青銅虎
伏鳥雙尾青銅虎?文博圈
伏鳥雙尾青銅虎是大洋洲商代墓文物精品,目前存世最大的先秦時期青銅虎,有“虎王”之譽,造型栩栩如生,紋飾繁縟富麗,是商代青銅藝術的輝煌之作,長江中游商代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其造型奇特,形似虎尊卻又腹空無底,雙尾垂卷,四肢作半臥縱躍之勢,生動再現了虎的威武形象。寬闊的虎背上站立著一只悠然自得的小鳥,與猛虎形成動靜、強弱、大小的鮮明對比,極具藝術張力。虎身遍飾陰線刻卷云紋、云雷紋、變形鱗紋等,均系商代中原地區常見的裝飾紋樣,整體紋飾精細繁復。
山東省
山東博物館
蛋殼黑陶高柄杯
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400年-3800年)蛋殼黑陶高柄杯 1973年日照東海峪遺址出土 ?文博圈
這件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已出土蛋殼黑陶杯中最精美的一件。器形超輕薄、年代超久遠,它之所以被稱為蛋殼杯,是因為它的陶胎之薄,無與倫比,重量之輕,僅相當于一只雞蛋。蛋殼黑陶杯是一種史前酒器,是山東龍山文化陶器的典型代表。
器型由盤口、杯部、器柄、底座四部分構成。器壁厚度不到1毫米,杯口最薄處僅0.2毫米。蛋殼黑陶杯的裝飾一般在柄部,多為鏤空和刻劃紋飾,也有的做成竹節狀。
蛋殼黑陶杯都是手工制成,其制作經歷選料、制坯、裝飾、燒制、滲炭、打磨等多道工序,每一個環節都緊緊相扣。制作流程還采用模塊化生產,把一件復雜器物分解成幾部分完成,然后拼接到一起。這種制作思路對之后青銅器分開澆鑄的生產工藝產生了積極影響。
河南省
河南博物院
云紋銅禁
春秋時期 云紋銅禁 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文博圈
云紋銅禁不僅是目前所見體量最大、紋飾最為繁復精美的銅禁,也是最早的一件經科學發掘出土的禁類器物。學界對它的鑄造工藝多有爭議,但其附件部分之鑄件,主流觀點仍以其為失蠟法鑄造工藝之例證。據此,即將我國采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的時間提前至春秋時期。
云紋銅禁通體飾有細膩的云紋,紋飾繁復而規整,體現了春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它不僅是一件實用器物,更是一件禮器,反映了當時貴族社會的禮儀文化和飲酒習俗。銅禁的發現為研究春秋時期楚國的禮制、工藝和藝術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此外,云紋銅禁的出土還揭示了楚國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其紋飾和造型既保留了楚文化的獨特風格,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元素,是研究中國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證據。
湖北省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 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是中國戰國早期的重要文物,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編鐘群。這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懸掛,音域寬廣,音色優美,能夠演奏復雜的樂曲,展現了戰國時期青銅鑄造和音樂科技的高度成就。
曾侯乙編鐘的歷史價值首先體現在其音樂性能上。它不僅證明了早在2400多年前,中國已具備成熟的十二平均律理論,還反映了古代禮樂文化的繁榮。編鐘上的銘文詳細記載了音律、音名和各國律制的對應關系,為研究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其次,編鐘的鑄造工藝極為精湛,采用了分鑄、焊接、錯金等多種技術,體現了戰國時期青銅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其紋飾精美,銘文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和科技成就。
曾侯乙編鐘的發現,不僅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也為研究戰國時期的社會制度、禮樂文化和科技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據。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被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跡”,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湖南省
湖南博物院
素紗單衣
素紗單衣 1972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
素紗單衣屬于西漢早期的服飾。這件單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重量僅49克,輕薄如蟬翼,是中國古代紡織工藝的巔峰之作,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
素紗單衣的歷史價值首先體現在其紡織技藝上。它采用極為精細的蠶絲織造,密度高達每厘米62根經線和48根緯線,展現了漢代紡織技術的高超水平。其輕薄透明的質地,體現了古代工匠對材料的極致運用,至今難以完全復制。
其次,素紗單衣為研究漢代服飾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它反映了漢代貴族階層的穿著習慣和審美趣味,同時也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和禮儀規范。
此外,素紗單衣的保存狀態極為罕見。歷經兩千余年,依然完好如新,為研究古代紡織工藝、染料技術和保存方法提供了寶貴資料。
素紗單衣不僅是漢代紡織技術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重要象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廣東省
廣東省博物館
金漆木雕大神龕
清 金漆木雕大神龕(局部)
此大神龕精工細作、氣派非凡、規模宏大,高達3.28米,目前所見傳世最高大、最精美的神龕之一。內容人物眾多、栩栩如生。神龕是廣東潮汕民間供奉祖先神位的特制神器,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稱神龕,小者俗稱櫝仔。整體造型莊重,制作精巧,是潮州木雕制品中做工最講究的一種。以金漆木雕裝飾最常見,以硬木制作的則多為素雕。
廣東省博物館藏的金漆木雕大神龕是潮汕地區傳統木雕藝術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羽紋銅鳳燈
羽紋銅鳳燈 1971年廣西合浦縣望牛嶺一號漢墓出土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這件文物形作鳳鳥,顧首回望,有雌雄一對被稱為“鳳凰燈”,羽紋銅鳳燈也是一件非常環保的燈具,工匠將環保理念運用在了燈具的設計制作當中。
燈作鳳鳥形,顧首回望,雙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與尾形成鼎立之勢以支撐燈身。各部位輪廓清晰,鳳鳥背部有一圓孔,用以放置長柄燈盞。鳳鳥口內銜喇叭形燈罩,垂直對準燈盞蠟錐柱上方。鳳鳥頸部由兩段套管銜接,可以自由轉動和拆卸,便于調節燈光和沖洗體內煙塵。燈罩與頸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可以貯水。當燈盞中的蠟燭點燃時,煙灰經燈罩納入頸管,再由頸管導入腹腔,最后溶入水中,具有消煙環保的功能。
羽紋銅鳳燈作為秦征百越之后,中原將鑄銅技術傳至兩廣并將兩廣納入大一統的重要物證,在2008年當仁不讓的成為館徽的設計原型,領一眾文物向世人展示了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
海南省
海南省博物館
“越王亓(qí)北古”錯金銘文青銅復合劍
戰國“越王亓(qí)北古”錯金銘文青銅復合劍 ?海南省博物館
這把劍通長65.2厘米,青銅復合質,劍圓莖上有平行箍兩圈,上有錯金紋飾,刃一側有細微缺口。劍格正、背兩面皆有錯金鳥蟲書銘文,左右兩邊對稱分布, “戊(越)王亓北古,自乍(作)元用之”;圓形劍首環列錯金鳥蟲書銘文12字“臺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僉(劍)”。
吳越的王者所作劍是當時的極品,是我國兵器史上最珍貴的文物之一。越王“亓北古”,我國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承源先生認為即越王勾踐之孫越王盲姑“不壽”,“亓北古”古音與“盲姑”相近, 此劍之主應為越王勾踐之孫越王盲姑“不壽”。
這把越王劍器形完整,劍首、劍身上的銘文錯金鳥篆書體保存完整,無佚落,而且清晰度高,錯金鮮明,是一把不可多得的戰國銅劍。此劍為復合劍,即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而成的青銅劍類型,可見當時高超的鑄劍工藝。
重慶市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烏楊漢闕
烏楊漢闕?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烏楊漢闕是由文史專家在館藏17萬件展品中選出29件文物,再由市民投票,最后由專家確定報政府部門審批通過的十大鎮館之寶中的一件重要藏品。
東漢時期的石質建筑構件,屬于祠廟或陵墓前的裝飾性建筑物。烏楊石闕發現于重慶市忠縣烏楊鎮,作為重慶和川東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雙主闕、雙子闕均保留下來的石闕。
烏楊石闕闕身雕刻豐富,雕刻有當時生活場景、神話傳說、飛禽走獸。其仿木構建筑雕刻對于無一幸存的漢代木構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狩獵圖、習武圖、送行圖等,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場景;長達兩米多的青龍、白虎雕刻,造型生動,展現了漢代雕刻藝術神韻。
四川省
四川博物院
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
西周 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 1980年四川彭縣竹瓦窖藏出土
西周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直口,方唇,雙耳,圈足。罍通體以雷紋為底。盔形蓋,蓋上飾四道鳥形扉棱,扉棱之間飾卷身夔紋,扉棱恰成夔龍的長鼻。肩腹之間飾立體象頭雙耳,腹下飾一獸形小鋬。自頸部至圈足,器身由四道扉棱縱向等分為四等份,其間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腹部為卷身鼓眼的夔紋;圈足與下腹之間飾一跪牛。該罍主體突出,布局對稱,構成瑰麗繁縟的圖案。
它見證了古蜀地區在西周時期的社會與文化發展,是研究古蜀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其紋飾融合了地方特色與中原文化元素,體現了當時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荊楚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
貴州省
貴州省博物館
東漢銅車馬
東漢 銅車馬 1975年在貴州興仁交樂6號墓出土?文博圈
東漢銅車馬(軺車),以其體量之大,冠絕貴州全省,可以說是貴州的“青銅之冠”,也是目前國內發現比較罕見的漢代大型銅車馬。出土于興義萬屯8號墓的東漢銅車馬(輜車),是迄今為止國內漢墓出土車馬文物里最精美完整的一件。輜車的文創產品,已經多次作為外交禮品出現在外事活動中,去到了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貴州東漢銅車馬的出土,對追尋探究兩漢時期中原文化與夜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及考古研究價值。
云南省
云南省博物館
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宋 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 ?云南省博物館
金翅鳥梵名“迦樓羅”,被尊為大理的保護神,是佛教護法中的天龍八部。傳說金翅鳥原來是一種很兇的大鳥,可懾服諸龍,體積很大,展翅時可達336萬里,以龍為食,使龍族苦不堪言。后來金翅鳥皈依佛法,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這座金翅鳥鳥頭飾羽冠,羽翅向內卷作欲飛狀,兩爪鋒利有利,立于蓮座之上;鏤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間,飾水晶珠5粒。制作時,先將頭、翼、身、尾分別錘刻,再焊接為整體,體態雄健圓渾,充滿勃勃生機,工藝細膩,造型精美絕倫。
陜西省
陜西歷史博物館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 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10月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文博圈
這件獸首瑪瑙杯,為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珍貴文物之一,它是唐代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證。
這件酒杯材料罕見珍貴,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細微處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極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這件瑪瑙杯的產地目前學術界仍有爭議,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種叫“來通”的酒具卻成為專家學者的共識。“來通”是希臘語的譯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獸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體可以從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來注神酒,當時人們相信用它來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盡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禮儀和祭祀活動。
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在中亞等地的壁畫中也有出現。在我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的宴飲方式的見證。
甘肅省
甘肅省博物館
銅奔馬
東漢 銅奔馬 ?文博圈
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矯健的身姿正凌空疾馳,昂首嘶鳴,長尾如飄。它三蹄騰空,一足下踏飛鳥之背。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鳥的瞬間,飛鳥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急速向前的動勢,全身的著力點集注于超越飛鳥的一足之上,準確地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
1983年10月,銅奔馬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
青海省
青海省博物館
鸞鳳銅熏爐蓋
漢 鸞鳳銅熏爐蓋 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漢晉墓出土?文博圈
這件漢代鸞鳳銅熏爐蓋呈半球狀,穹頂上以鏤空工藝鏨刻對稱的柿蒂形圖案,半球周身鏤雕了四組對稱的、內容相同的雙圈十字紋間花瓣紋圖案;底座邊緣后側有一圓筒狀鈕鋬,與爐體相連;鸞鳳與半球狀蓋采用西亞剪裁、錘揲工藝制成,并焊接組合而成。
鸞鳳單足立于爐蓋頂部,一腿向前屈伸,兩翅奮起,尾翼平伸,羽翎飛揚,作者似想表現鸞鳳騰空躍起、振翅欲飛一剎那的狀態,造型靈動,栩栩如生。鸞鳳分三個部分焊接而成:頭、身、尾為一整體,腿部為一體,雙翅為一體。
青銅鸞鳳熏爐蓋上的鸞鳥舒展雙翅,單足踏于鏤空爐蓋之上,姿態優雅,神態自若。此物具有東方神韻、詩意、美感,運用西方剪裁、捶揲、焊接工藝制造而成,說明該文物是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產物,它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見證。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鎏金銅牛
西夏?寧夏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西夏時期文物收藏可謂首屈一指,這件青銅牛外表通體鎏金。牛屈肢而臥,雙眸遠眺,四肢有力,體態健壯,比例勻稱,線條流暢,造型形象逼真,個體碩大。該銅牛制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鎏金等工藝集于一體,真實地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金屬工藝品的杰出代表。
另一方面,西夏墓中隨葬制作如此精美的銅牛,說明了牛在西夏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為我們研究西夏社會的農業經濟提供了一個實物佐證。敦煌榆林窟壁畫中的西夏農耕圖,描繪出西夏同中原地區一樣的“二牛抬杠”的犁地場景。牛耕在發展西夏農業經濟中無疑起了很大作用。
西藏自治區
西藏博物館
貝葉經八干頌
8世紀 貝葉經八干頌 親教師釋迦塞納等譯 ?文博圈
這部《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制作精美、書寫工整,保存完好,雖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是繪制的圖案依然色彩艷麗,頁面平整如新,樹葉紋理也清晰依舊。
據說古印度人在制作貝葉經的時候采用了很多獨特的藥物處理方法和復雜的工序,因而才保證了貝葉經不干裂、不卷曲,也不蟲蛀、霉變,使之成為了今天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寶,是研究古代印度史、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漢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護臂用面錦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織錦,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帶有“中國”字樣的織錦文物。圓角長方形,絹緣,縫綴六角系帶,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系帶長21厘米,部分系帶殘斷。五重平紋經錦,經密220根/厘米,緯密24根/厘米,寶藍、草綠、絳紅、明黃和白色等五組色經根據紋樣分別顯花,織出星紋、云紋及孔雀、仙鶴、辟邪虎等禽獸紋樣,紋樣題材新穎、風格別致;每組花紋循環為7.4厘米,上下兩組循環花紋之間織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小篆文字。
白色絹緣系用一通幅的絹條縫制成絹經密50根/厘米,緯密40根/厘米,系帶經密60根/厘米,緯密28根/厘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