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強|文
3月29日晚,安徽G0321德上高速發生一起涉及小米SU7的嚴重交通事故。車輛撞擊后起火燃燒,導致車內三名女大學生身亡。
有自稱車乘人員家屬的網友表示,“3月29日晚車輛撞擊護欄導致車門鎖死,電池爆燃,車上三人活活燒沒。
目前,小米官方回應稱已派工作組配合調查,并已將相關行車記錄全部交予警方。
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導致車爆燃,3人死亡,這是一個悲劇。這樣一個悲劇在3天后才引爆輿論,期間的一些信息又有些不言而喻。
一則流傳于網絡中的一個逝者的男友的聊天記錄很值得玩味。
這名自稱車主的男子除了表達對小米智駕系統可能存在失靈以及車燃燒后車門無法打開的疑問后,也對小米的處理表達了不滿。
為何小米的處理小組沒有第一時間與家屬對接?甚至連聯系方式都不給?
我想,這一定是溝通中出現了某種偏差,以至于家屬情急之下將此事公布于網絡,但從目前的輿論來看,這些早期信息存在被下架、話題被刪除的情況。
直到今早,有媒體介入,輿論瞬間引爆,信息壓制失效。
這并非一個正常處理問題的態度,交通事故的發生存在一定的意外因素,特別是有重大傷亡的事故,更應該讓大家有一個充分討論的空間。
智駕系統作為一個新鮮事物,本身就會面臨眾多考驗和質疑,不僅僅是小米,其他品牌也同樣發生過很多車機失效的問題,當正常的質疑和討論被無形之手壓制,只會加劇公眾對新能源車安全性的擔憂。
剛剛,今早的話題已經不予顯示,
小米通過自己的官方賬號做了一個簡要的回應,部分行車記錄被公開,但關于車輛燃燒和車門不能打開的質疑依然沒有回應。
根據小米提供的部分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車輛發生事故前處于NOV智能輔助駕駛狀態,車速116km/h,碰撞時車速97km/h。
從NOV激活到提示前方障礙,中間間隔大約17分鐘,從NOV提示前方障礙到碰撞,中間間隔大約2秒,期間NOV被人駕接管,制動踏板開度從31%到38%。
時空時間窗口僅僅2秒,在高速行駛中,如此短的制動介入時間顯然太過倉促。
我試著通過DeepSeek分析,結論是,該事故呈現典型的人機協同失效特征,系統在風險累積階段的被動響應與駕駛員的應激反應形成疊加效應。建議后續調查重點核查:1)毫米波雷達與視覺融合算法的障礙物識別日志;2)EPS轉向助力曲線在接管瞬間的動態參數;3)輪胎磨損與路面摩擦系數匹配度。
目前,相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我們期待最終的調查結論并希望看到詳細的報告公之于眾,而不是遮遮掩掩,這不是一件小事。
最后還是要說一句,不要過度迷信智駕系統,也希望那些造車者不要為了營銷吹牛逼,雖然技術的進步總會付出一些代價,但誰也不愿意成為那個代價,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