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一群帶著紅領(lǐng)巾的初中生走進了同濟大學,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徑直來到物理科學與工程實踐工作站,開啟了一段大學物理實踐之旅。
在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實踐工作站老師們的帶領(lǐng)下,同學們在力學探索室里觀察到了“雙錐體上坡”的奇妙現(xiàn)象,在電磁學探索室里了解到電磁學的原理,探測宇宙射線;在光學探索室里了解到光的傳播方式等。這些不同的物理實驗,不僅讓同學們學到了知識,也感受到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同時也在心中播下了物理學的種子。
這群中學生來自上海市海南中學,他們能與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實踐工作站零距離接觸,得益于學校開展的“行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上海市海南中學是一所在校學生僅164人,且半數(shù)為外來務(wù)工人員子女的微型公辦初中。面對生源特殊、資源有限的現(xiàn)實,學校確立“以行補位”的育人策略,即用城市文脈彌補家庭文化資本不足,用社會資源延展微型學校的育人半徑?!靶凶?”由此應運而生。
上海市海南中學利用學校毗鄰北外灘的地理優(yōu)勢,將1925書局、上海郵政博物館、上海大廈、中國證券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地標“近鄰”發(fā)展為校外實踐育人合作伙伴,帶領(lǐng)學生感受校外的文化精彩。學校還基于京劇、書法篆刻等特色教育品牌,聯(lián)動上海京劇院、京劇傳習館、上博東館、中華藝術(shù)宮等專業(yè)院館,開展館校合作實踐。
同時,學校利用優(yōu)質(zhì)高校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通過跨學段協(xié)同,彌補了學校在設(shè)施、師資以及研究能力上的局限。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都成為學生們的校外學習實踐地,助力學校在校外實踐育人中實現(xiàn)“專業(yè)支撐”“場景升級”與“視野突破”>
目前,“行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形成“線上導學-線下行走-成果凝練”的全鏈條育人路徑。每次活動前,學校數(shù)字平臺會推送導學單和“行走+”預習課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完成背景知識儲備。課中則實施雙師賦能,即場館專家補足學科盲區(qū),教師把控教學目標,基于學情設(shè)計學習任務(wù)單。課后,學校通過線上征集“行走+”相關(guān)主題的“學子說60秒”系列數(shù)字作品,線下舉辦學習成果展示并表彰,形成“學習有任務(wù)、行走有思考、成果有溫度”的育人閉環(huán),將學生學習成果轉(zhuǎn)化為可持續(xù)利用的教育資源>
在上海交通大學體驗科創(chuàng),度過十四歲集體生日;在同濟大學與櫻花對話,觀察宇宙射線;在校園里與京劇大師面對面學習唱念做打;在1925書局聆聽革命前輩驚心動魄的地下工作故事……在“行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賦能下,海南學子們在更加寬闊的校外實踐“大課堂”中收獲了幸福感與自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