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自助餐的巔峰,年度營業額高達11.5億元,全國門店超過3萬家,其中“金錢豹”更是無數人的青春回憶。
然而時至今日,自助餐行業再難重現輝煌,關停門店數量超過上萬家,有人說,自助餐廳都是被消費者“吃倒”的!各種價格昂貴的牛羊肉、海鮮瘋狂炫個不停,老板不虧本才怪!
商家打開門做生意,怎么聽著,反倒是消費者的錯了?難不成,自助餐的落幕,真是被我們吃垮的?實則不然。
1.自助餐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
食品不新鮮,一直是自助餐的詬病之一。
2023年12月11日,山東膠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對喜多屋自助餐廳進行檢測,多款食品被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
2024年5月22日,衢州的劉某和朋友在吃自助餐時,發現冰淇淋中有蒼蠅……
或許有人說,蒼蠅飛來飛去,在所難免,但是,你能想象吃到蛆蟲嗎?
2023年5月2日,廣州一網友發視頻,表示自己在吃自助燒烤時,肉上爬滿了活蛆。(信息來源:九派新聞)
后來網友表示:“幸虧自己沒吃進去,感覺特別惡心!”(已打碼)
現在是網絡時代,諸如此類的案例特別多,隨便一搜就能查看各種食品安全問題。
1個、2個、3個或許是個例,但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傳來,導致消費者對自助餐的食品安全逐漸失去信心。
2.用劣質肉冒充正常肉
你有沒有聽過,黑心商家把貓肉、狗肉、老鼠肉經過“黑科技”加工后,搖身一變制作成美味昂貴的牛羊肉?
咱們秉承不吹不黑的原則,我還特意去問過圈內人,這種情況確實有,但屬于極少數的個例。
那咱們吃下去的是真肉了?也不盡然。
2014年,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小溪辦事》有一期內容,揭開了“牛羊肉”不為人知的秘密。
記者在暗訪后發現,狐貍肉經過水、膠勾兌后,被制作成火腿腸、羊肉卷等,銷往其他城市的餐桌上。
如果說狐貍肉加工成牛羊肉,也算是少數現象,那么通過添加羊油、牛油和調味劑,把鴨肉制作成牛羊肉,則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
為了掩蓋肉質差異,他們用嫩肉粉。
為了模擬紋理,他們用焦糖色素。
為了模擬形狀,他們用肉質重組技術,把碎肉和脂肪壓制塑形。
在全國眾多假肉投訴中,80%~90%基本都是“鴨肉冒充”。
3.添加劑太多
年輕的時候,總喜歡各種“炫”,烤肉、奶茶、甜品猛猛吃,人到中年才發現,突然對這些食品不感興趣了。
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助餐被曝出“添加劑”的新聞,實在太多了。
例如嫩肉粉、水分保持劑、著色劑、亞硝酸鹽、鋁系膨松劑、非法飽腹劑、明礬、抗氧化劑、卡拉膠、甜味劑等。
為了保持肉類顏色鮮紅均勻,他們會添加亞硝酸鹽、防腐劑和其他。
為了讓油炸食品吃起來口感松脆,他們會添加明礬、抗氧化劑和其他。
為了讓甜品飲料色澤艷麗,吃起來有股鮮甜味,他們會添加人工色素、甜味劑和其他。
為了鎖住肉汁,他們會注射水分保持劑,例如三聚磷酸鈉、焦磷酸鈉等。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網友紛紛反應,明明才吃一點點就感覺很飽了,或許是因為“飽腹劑”的緣故。
飽腹劑通過芬氟拉明、氯卡色林等處方藥成分,來抑制中樞神經的食欲,這本身就屬于違規行為。
或者用水溶性膳食纖維,研磨后加入各種湯料中,例如南瓜粥等。
或者將壓縮餅干研磨后,添加到烘焙類食品或蘸料中。
人到中年才明白,“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手法”,這句話的含金量在不斷提升。
特別是當下,國民食品健康意識逐漸覺醒,就連我們村口90歲的老奶奶,都在教育曾孫“少吃油炸食品、少喝奶茶”……
4.其他原因
自助餐廳往往需要更大的店鋪面積,還要講究客流量,一線城市核心地段的月租金,甚至高達20萬,租金成本占比超過總成本30%以上。
還有大量賣“AB貨”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
宣傳“99元帝王蟹暢吃”,結果到了現場才發現,帝王蟹是塑料模型……或者,每1小時才提供一只小帝王蟹,就看誰眼疾手快了。
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再加上之前說的一些因素,綜合疊加之下,大家對自助餐已經產生了信任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