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頭巷尾的商鋪卷簾門一扇接一扇落下,當“旺鋪招租”的告示貼滿空蕩蕩的櫥窗,人們習慣性地將實體店的凋零歸咎于電商的碾壓。
然而,翻開2024年的商業賬本,數據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胖東來13家門店狂攬169億,北京合生匯春節銷售暴漲15%,西西弗書店的咖啡區貢獻了40%的營收。
這些逆勢而上的實體店,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醒了那些只會哀嘆“時代不公”的經營者。
實體店的末日從未降臨,真正走向末路的,是那些固守20年前經營思維的“僵尸店鋪”。
從“躺著賺錢”到“坐以待斃”
二十年前的實體零售江湖,信奉一條鐵律“地段即王道”。
所以在地鐵口、學校旁、醫院側,只要占據黃金位置,店鋪便是永不枯竭的搖錢樹。
經營者們無需研究消費者心理,不必琢磨服務創新,只需守著門面,等待顧客如潮水般涌入。
家樂福、大潤發們正是憑借這一邏輯,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創下“十九年不關一店”的傳奇。
然而,當電商以“一鍵下單、送貨上門”的便利占領市場缺口時,傳統實體店的反應卻遲鈍得可笑。
他們依然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將銷售額下滑歸咎于“年輕人沉迷網購”,卻對自家貨架上積灰的商品、員工麻木的服務態度視而不見。
永輝超市在2024年虧損27億,家樂福關閉超百家門店,這些昔日的零售巨頭,像極了被時代列車拋下的乘客,手中緊攥的,只剩一張過期的車票。
便利之下,暗藏缺口
不可否認的是,電商的崛起確實改寫了大家的消費規則。
大數據精準推送、直播帶貨的即時互動、七天無理由退換的售后保障,讓網購成為一場“沒有痛點的狂歡”。
連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也有近70%的人熟練地在手機上“買買買”。
但若將實體店的衰敗全盤歸咎于此,無異于掩耳盜鈴,電商確實解決了“效率”問題,卻永遠無法填補“體驗”的缺口。
一位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的吐槽道破天機:“網購確實方便,但當我走進胖東來,員工笑著幫我推購物車、蹲下身子為老人系鞋帶時,我突然明白,有些東西是屏幕給不了的。”
電商平臺能算出你愛喝哪種咖啡,卻無法讓你在書店的落地窗前,伴著咖啡香讀完一本書,能推薦最潮的球鞋,卻無法復刻試穿時鏡前那一瞬的心動。
消費者的需求早已從“買到商品”升級為“享受過程”,而許多實體店卻還在用“貨架+收銀臺”的原始模式,來服務早已經“變了心”的顧客。
把店鋪變成“情感收容所”
當傳統商超在關店潮中瑟瑟發抖時,胖東來的門店卻擠滿了拉著行李箱前來“朝圣”的顧客。
有人跨越千里,只為體驗員工彎腰90度的問候、董事長于東來親自攙扶老人的瞬間。
這里沒有“上帝”與“顧客”的冰冷界限,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一位老太太在店里逛了三小時,最終只買了一瓶醬油,但于東來卻說:“她來不是為了購物,而是為了被尊重。”
這種極致的人性化服務,讓胖東來成為零售業的“烏托邦”。
30天無理由退換、差價補償、商品全品類嚴選,這些策略看似“賠本賺吆喝”,實則牢牢抓住了消費者的信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抱怨“顧客挑剔”的店主,他們寧可花重金裝修門面,也不愿多培訓員工一句“您好”,寧可死守“離柜概不負責”的霸王條款,也不肯學習“無理由退換”的誠意。
同樣的經營邏輯,讓西西弗書店在電子閱讀平臺的沖擊下殺出血路。
它不再只是賣書,而是販賣“小資生活的想象”,點一杯咖啡,窩在皮質沙發里翻書,拍一張ins風的照片。
當傳統書店哀嘆沒人讀書時,西西弗用空間體驗重新定義了閱讀的價值。
事實證明,實體店的真正競爭力,從來不在商品本身,而在它能否成為消費者情感投射的載體。
擊中消費者痛點
那些在電商洪流中活下來的實體店,早已跳出拼低價的泥潭,轉而挖掘電商無法觸及的“隱秘角落”。
武漢一家便利店推出“30分鐘送藥上門”,疫情期間訂單暴增5倍,鄭州某超市的“代收小孩”服務,讓家長安心購物,復購率飆至80%。
蘇寧發現,清洗家電的利潤竟是賣家電的3倍,這些看似微小的創新,其實是精準擊中了消費者的痛點。
更耐人尋味的是線上線下融合的“雙軌制”生存法則,杭州四季青的老板娘一邊直播賣貨,一邊提供現場試衣,將退貨率從40%壓到8%。
銀泰百貨的柜姐用企業微信管理5萬客戶,線上銷售占比達35%。
這些經營者像“商業變色龍”,既保留了實體店的體驗優勢,又借數字化放大了服務半徑。
當別人還在爭論“實體還是電商”時,聰明人早已打通了二者的任督二脈。
放眼全球,實體店的革新早已不是孤例,無印良品用“極簡美學”將門店打造成生活方式的展館,蘋果店讓店員變身“解決方案專家”,宜家用場景化陳列讓人“為夢想買單”。
這些成功案例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消費者從未拋棄實體店,他們拋棄的,是那些拒絕進化的“商業化石”。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傳統超市通過數字化轉型,零售額逆勢增長2.7%。
這微弱卻堅定的增幅,宣告著實體店的另一種可能,它不是電商的敵人,而是新零售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深夜急需退燒藥時,當渴望觸摸一件衣服的質感時,當想與朋友在咖啡館暢聊時,實體店的價值便如暗夜星光,無可替代。
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思維
實體店的生死簿上,從未蓋下“注定消亡”的印章。
胖東來、西西弗們的崛起,無印良品、蘋果店的長青,無不印證著一個樸素的道理:商業的本質不是買賣商品,而是經營人心。
當經營者放下“地段為王”的傲慢,戒掉“躺著賺錢”的惰性,實體店便能從“末日論”的廢墟中重生。
畢竟,消費者永遠愿意為一份真誠的微笑、一次用心的服務、一場難忘的體驗買單,這才是零售業穿越周期的終極密碼。
信息來源:
1.《實體店末日?人民日報怒揭真相:不是電商太狠,是你不會玩!》,網易網。
2.《人民日報“讀者點題”:全民網購,實體店的未來在哪里?》,人民日報。
3.《人民日報答問:全民網購,實體店的未來在哪里?》,北京日報。
4.《都是超市,為什么胖東來能火出圈?》,湖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