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的蘭州,牛肉面館的第一鍋熱湯翻滾時,張師傅正在手機銀行里計算這個月該繳多少公積金。這位跑了大半輩子運輸的靈活就業者,去年在社區宣傳欄看到“零資料開戶"的通知后,終于擁有了人生第一個公積金賬戶。此刻他或許不知道,自己的這筆每月800元繳存,正悄然改變著這座西北重鎮的住房生態——2024年蘭州市住房公積金年報里,藏著1323個“張師傅"的故事,也記錄著74萬繳存職工在時代浪潮中的安居突圍。
近日,蘭州市住房公積金2024年年度報告通過審議并對外公布,數據顯示,住房公積金制度在支持居民自住住房需求、緩解購房壓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全年通過貸款為繳存人節約利息支出約14.55億元。
2024年,全市住房公積金實繳單位達1.53萬家,實繳職工74.35萬人,同比分別增長5.09%和-0.64%;繳存總額167.75億元,較上年增長6.46%。
繳存職工結構以國有企業(42.76%)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28.90%)為主,中低收入群體占比96.51%。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新增靈活就業人員繳存1323人,占新開戶職工總數的2.73%。蘭州市通過取消身份證明、納稅記錄等開戶限制,實現靈活就業人員“零資料”繳存,正常繳存后可享受與單位職工同等權益。
全年共有86.13萬人提取公積金137.7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8.35%和8.35%,提取額占當年繳存額的82.09%。從用途看,償還購房貸款本息(43.11%)和離休退休提取(24.77%)為最主要提取原因,住房租賃提取占比6.66%。此外,支持老舊小區改造提取共發生70筆,金額162.99萬元,其中增設及更新電梯提取占比超99%。
個人住房貸款發放1.31萬筆、63.92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3.39%和21.54%。貸款支持職工購房面積143.15萬平方米,年末貸款市場占有率20.26%,較上年末微增0.46個百分點。貸款結構呈現明顯剛需特征:首套住房貸款占比80.01%,購房面積90-144平方米的貸款占78.51%,雙繳存職工申請貸款占58.24%。
針對新市民、青年群體住房需求,蘭州市推出多項支持措施:租房提取限額提高至每人每年3萬元,全年租房提取8.16萬筆、9.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45%和17.72%;允許提取公積金支付購房首付款,共辦理616筆、7746.6萬元;首套住房貸款占比超80%,發放金額36.65億元。
公積金賬簿上的微妙變化,折射著城市發展的深層脈動。167.75億元的年度繳存額,6.46%的同比增速,這些數字背后是國有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的穩健托底。但更值得玩味的是那0.88%的靈活就業群體占比,雖然絕對值僅1323人,卻像投入黃河的漣漪,預示著制度包容性的破冰。當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也能通過“零資料"通道建立公積金賬戶,某種固化了三十年的住房保障體系正在松動。這種松動在數據層面尚顯微弱,卻在民生維度重若千鈞——它意味著城市開始正視新經濟形態下的居住正義。
提取數據的冰火兩重天,勾勒出住房消費的結構性變遷。137.71億元提取額中,償還貸款本息占比43.11%的刺眼數據,恰似購房者肩頭越壘越高的債務冰山;而租房提取同比39.45%的增幅,則如春汛般沖刷著“必須買房"的傳統執念。這種此消彼長,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取的162.99萬元中得到微妙平衡——當既有住房通過電梯加裝重獲新生,改善型需求與存量盤活找到了公約數。公積金正從單純的購房助推器,轉型為全生命周期住房消費的調節閥。
貸款市場的“冷熱守恒定律",透露著政策調控的深層智慧。63.92億元貸款總額的同比下降,表面看是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寒流所致,但20.26%的市場占有率逆勢微升,卻暗藏制度韌性的暖意。在商業貸款利率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公積金3.25%的基準利率猶如定海神針,托舉著80.01%的首套房剛需。這種“總量收縮、質量提升"的態勢,恰似黃河進入枯水期后顯露的河床——看似水量減少,實則河道走向愈發清晰。
政策工具箱里的創新嘗試,正在重塑住房保障的時空維度。租房提取限額提高至3萬元的新政,讓“租購并舉"從文件走進現實:去年8.16萬筆租房提取,意味著數萬年輕人用公積金抵扣了押金和中介費。允許提取公積金支付首付的破冰之舉,則像給購房者遞了把梯子——那些曾因湊不齊首付而望樓興嘆的家庭,如今可以踩著公積金的階梯夠一夠安居夢。這種制度彈性,在"商轉組合貸"等創新產品中持續發酵,讓住房保障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重構。
但年報里未言明的數據褶皺,同樣值得凝視。靈活就業人員2.73%的新開戶占比,相比山東德州7.69%的覆蓋率,暴露出制度擴面的任重道遠;非公企業繳存職工20.91%的份額,與威海34.94%的水平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差距如同鏡面,既映照出不同城市的發展階段差異,也提醒著普惠性制度建設中難以回避的深水區改革。當“應繳盡繳"的理想遭遇企業經營壓力,當“零資料開戶"的便利遭遇信用評估難題,制度善意需要更精密的現實支點。
暮色中的蘭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電子屏上的“86.13萬次提取"仍在跳動。這個數字背后,是年輕夫妻提取公積金購買的首套婚房,是退休教師用積蓄完成的適老化改造,是外來務工者每月定存的安家基金。當冰冷的數字有了具體面容,制度便不再是報表里的統計指標,而是千萬人命運交織的民生圖譜。在這張圖譜上,每個百分點的波動都是萬家燈火的明暗交替,每次政策調整都是城市溫度的微妙升降。
留給金城的思考題:
靈活就業群體公積金覆蓋率不足1%,制度善意如何跨越“數字鴻溝"?
在租房提取增速快于購房提取的拐點上,住房保障體系該如何重構?
當“商轉公"需求激增與貸款總額下降并存,資金池安全邊際如何把握?
經過黃河鐵橋時,不妨看一眼那些亮著燈的公積金服務窗口——那里既有計算器的精確敲打,也有普通人的安居渴望。住房保障這場持久戰,需要的不僅是賬簿里的數字增長,更需要制度設計者對人間煙火的永恒凝視。
法律支持
聲明:本公眾平臺致力分享有價值的內容,轉載引用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聯網,存在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公眾平臺所刊載的內容、產品、服務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權、產品服務和質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責任由內容提供方負責,與本平臺無關。文中全部內容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