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過程非常曲折,八九十年代的GDP增速不穩定,忽高忽低,一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經濟發展才進入穩定的快車道。
中國加入WTO,為什么會給中國帶來這么大的變化?
貿易順差一方面,而杠桿是另一方面。杠桿導致了資產負債表的大幅擴張。
僅僅只是貿易順差,是沒辦法讓2007年的GDP增速達到14.2%,要達到這么高的增速,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貿易順差通過杠桿加大導致的國內M1數據不斷高增長,第二是房地產通過杠桿加大促使信貸擴張,居民資產負債表快速擴張。
張三通過外貿賺到了10萬美元,匯改以前是8.25的匯率,也就是兌換成82.5萬人民幣,他用這個錢去買房子,按照30%首付計算,他可以買到總價值275萬的房子,這個可以是一套房子,也可以是很多套房子。
開發商拿到了這個275萬,再去競拍土地,按照保證金20%計算,可以拿到價值1375萬的土地,隨后開始建房子,在房子剛打地基的時候就開始預售,拿到錢又去買地,如此循環,大家可以算算加了幾次杠桿。
張三買房子加了一個3.33倍的杠桿,開發商拿地加了5倍的杠桿,兩者相乘就是16.7倍。張三的這個10萬美元的貿易順差,就擴大到了1375萬的M2數字,這么大的杠桿,GDP增長能不高嗎?
張三不買房子,買其他的資產也是類似的,只不過杠桿沒有放那么大。比如說張三用這個82.5萬買了廠房,然后抵押給銀行,銀行按照70%的價格給他貸款58萬,他再買設備,再抵押貸款,如此循環,也可以有四五倍的杠桿。
2008年以前的經濟增長體現主要就是資產負債表的大幅擴張。
2014年以后,經濟持續低迷,很多人都感覺錢不好賺了,特別是2018年以后,外部形勢也急劇惡化,內外壓力之下,很多人的日子都不好過。
很多人知道經濟增長沒有以前那么快,一夜暴富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你細問根源是什么,其實大部分人都說不清楚,一會說是特朗普打貿易戰,可是即便貿易戰,中國的出口還是在增加,所以并不是貿易戰的問題。
根源就是杠桿加不上去了。加杠桿的第一大工具房地產上不去了,導致整個杠桿加不上去。
我們看這幾年的零售銷售總額,除了2020年和2022年下滑以外,其余時期都在走高。兩個很簡單的事情,2015年以前換手機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大額支出,當時有車的家庭還不是那么多。現在換手機只是一兩個星期工資的事情,馬路上到處堵車。
看消費數據很好,旅游景點也是人山人海,用電量也在增加,經濟數據其實不差,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錢難賺,生意難做。
根本原因就是杠桿上不去了。房地產低迷,影響了整個社會杠桿資金的放大量,靠汽車消費無法彌補這個量,因此,繼續找到一個新的杠桿工具,度過杠桿猛然降低的這段困難期。
這個新的杠桿工具有且只有一個,就是股市。
民眾把房產替換成了股票,從資產的角度來說性質是一樣的,房地產是沒辦法繼續玩了,因為人口出生率下滑導致未來20年要買房的人越來越少,但是股市可以玩,中國企業要征服世界,很多企業今后業績會越來越好,中國制造業全世界領先,未來會讓整個西方高科技產業崩盤,我們吸全世界的血,企業的業績能不好就怪了。
既然未來的業績會很好,那何不先把價格拉上去,提前定義未來的業績呢?這就有點類似前幾年的比亞迪,先把股價拉上去,拉到100倍市盈率,當時看著很高,后面幾年業績上來,市盈率自然就降低了。
股市一旦上去,就能對沖房地產下滑導致的居民資產價格下降,整個社會的資產負債表就從收縮重新變成擴張。
比如張三現在房子價值100萬,股票價值100萬,房價跌到70萬,股票價格漲到130萬,對張三來說總資產是不變的。
只要資產價格不縮水,他花錢的意愿就大了,就算他不把股票賣出去也沒關系,這就和前幾年有多套房的人心態是一樣的。
以前很多人一有錢就買房子,銀行卡上沒多少余額,但是敢于大手大腳消費,因為他覺得有幾套房子是信心保障。
一旦把股市拉上去了,全社會的資產負債表擴張,這會直接反應到信貸數據的擴張上,M1會走高,很多人都感覺不差錢了,隨后零售銷售數據大漲,失業率下滑。
這么操作有一個致命的問題:股市上去了,如果大家都賣掉怎么辦?
要讓股市盤活資產負債表,民眾心中建立長期投資的理念,還有一個關鍵的步驟:提高印花稅。
國家隊花了萬億資金,把股市拉到4000點以上,很多人會感覺牛市來了,然后大量資金進場,把成交量推到2萬億甚至3萬億以上,量化瘋狂收割,如此一來,共同富裕的目標沒實現,反而很多人被收割了。
要把股市推上去,同時不讓收割,不讓散戶有及時套現的想法,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印花稅,直接把印花稅從現在單邊千分之一漲到1%。
1%的印花稅可以殺死量化,讓很多投機者也變得無利可圖,股市的成交量就會下來。也就是指數漲到四五千點,但是每天成交量可能只有二三千億,很多公司的換手率不到0.5%,慢慢變成和房子一樣成為不經常買賣的資產,可能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才會操作一次,大家對持有股票最大的想法就是等分紅,這就真是和國運捆綁在一起,而不是大部分股民都是投機客。
這需要花多少錢呢?
其實真不需要多少,可能五千億到一萬億就能把指數推到4000點,達成初步效果,如果把資金量推高到2萬億,可能5000點以上都沒問題。民眾對經濟的信心會大幅增強。
到了5000點,1%的印花稅讓很多人放棄做短線的想法,但是會不會有很多人賣出套現呢?
會,肯定會。
中國股民都不會相信指數一直都在這么高的位置能穩定下來,所以很多人會套現賣出,他們套現之后會怎么投資呢?
? 如果是存在銀行,銀行會轉頭借給其他人,所以這個錢還是在市場流通;
? 如果是買國債,國家會拿這個錢做科技投資,這個錢也是在市場流通;
? 如果去買房子,那就更好了,從一個資產跳到另一個資產。
不管投資者賣出股票之后如何選擇,這個錢最終都還是在市場流通,而不是沉淀在銀行賬戶上不動。賣出股票的投資者發現,大A點位一直在4000點以上不下來,最終他們又會回去再買進股票,久而久之,投資者就會用買房子的心態買股票,就是一直持有,等著分紅。
我今天說的這個邏輯感覺應該沒問題,我們再也找不到比股市更好的資產對沖工具,而且拉高了股市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副作用。我們要站在未來的業績規模看現在的估值,其實是極端偏低的,所以拉上去是完全沒問題的。
我看到了這一點,我相信國家隊也看到了,為什么還不動手,我唯一能想到的理由就是國家隊吸籌還沒到預定的比例。什么時候到,不曉得,但是我感覺時間節點很近了。9月份那次應該是一次預演,再多來幾次就成熟了。
這個方案有一個問題就是共同富裕,股市起來了,改善了那些有股票的人的資產,但是對那些沒有股票的的人怎么辦?
這可能沒有辦法完全兼顧到,市場經濟就是這樣的。
結束
請關注并點贊+在看。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我創作路上的動力來源。
免責聲明:本文由荊棘阿甘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