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此詩諷刺了自北宋滅亡后,南宋的統治者只是為了貪圖享受,忘記了國仇家恨,最后導致南宋的悲慘結局。
當北宋滅亡時,南宋的統治者并沒急著去復仇,而是為了逃命從而保存后代的實力。
南宋皇帝迫于形勢,不得已遷都,而當權者面臨著兩個選擇,一是靠近天險之地的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另外一個是汴州,也就是現在杭州,最終在杭州這個地方形成了當時的統治階級的集中政權。
而統治者在國家岌岌可危、敵人的步步緊逼,危及生死存亡之際,為什么并沒有選擇有很好的防御優勢的南京,卻選擇后者臨安作為都城呢?
南宋建立,落魄而艱難
宋欽宗靖康元年金朝攻下了北宋的都城東京,也就是如今的河南開封,第二年,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擒住,北宋滅亡北宋。
然而戰亂的掃尾階段自然會有一些“漏網之魚”,這些也就成為了北宋的最后的希望,他們也有著一腔復仇怨氣,決心要重振宋朝,使金國覆滅,于是這些人便蟄伏起來勢必要建立一個新的宋朝——南宋。
南宋的建立也是十分倉促,當時趙光義唯一活著的兒子趙構在靖康二年五月初一于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宋朝。
而后由于懼怕實力強大的金人,加之金朝不斷來犯,妄圖吞并中原地區,于是宋高宗趙構將都城南遷,南宋立國時,由于金兵的步步緊逼,使得南宋的國都選址顯得尤為重要。
從應天府到了揚州,之后又逃到了江南,期間用了三年時光,最終選擇了臨安建都,設立建康為行都,主要是當權者不僅僅只是考量了戰爭和防守的因素,還有其他幾個原因。
良好的地理優勢
毋庸置疑,南宋定都臨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地理位置和防御條件。
臨安地處南方,氣候溫和濕潤,適宜農業和漁業發展,同時地勢優越,南臨錢塘江,北倚天目山,東、西兩山環抱。
西北地貌多為崇山峻嶺,深溝幽谷為主,東南多是丘陵,地勢平坦。
因此形成了天然屏障,具有很強的防御能力,臨安山水相依,交通還十分方便。
在當時,金朝勢力一直在侵略南方,而金軍擅長騎射,對水攻并不擅長,因此南宋需要選擇一個地理位置優越、防御性能強的城市作為都城,以抵御金軍的侵略。
此外,臨安地處長江下游和海洋貿易路線的交匯處,也有利于南宋政府開展海上貿易和與外國建立聯系。
臨安的交通便利,有利于政府和商人進行貿易往來,同時臨安周圍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這些都為南宋政府提供了財政支持。
而建康也有極大的地理優勢。建康所屬之地與金兵只有一江之隔,地勢險要,敵方不敢輕易進攻,可謂是易守難攻。
李綱曾言,“據長江之險,擇要害之地”而金人不善于水攻,而南宋的優勢就在于水戰和糧草的補給,在地理和戰術上有極大的優勢。
在風水學上,北臨長江,南有秦淮,西有鳳凰臺,東望鐘山,有“虎踞龍盤”之勢,而建康二字也表達了皇帝對于宋朝能發展千秋百代的愿望。
可見建康和臨安都有優秀的地理優勢,但是為什么不選擇建康為首都,而為行都呢?
主要還是建康距離金人太近了,怕日后敵軍來犯,南宋來不及反應。
而且現在的南宋時期軍事實力不如北宋時期,金人的戰斗力卻一直很強盛,而臨安和金朝中間隔著遼國,一打過來可以作為緩沖。
臨安靠著海,以臨安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地帶可以形成一道強大的水軍防衛線,同時還可以為撤退作出準備。
經濟發展的考量
南宋在臨安設立都城,也是基于當時臨安的經濟發展狀況。而南宋時期杭州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著重大意義。
臨安地處江南水鄉,水網密布,適宜農業和漁業發展,生產出大量的稻米、魚蝦等農副產品,為當時的江南地區提供了重要的糧食和蛋白質來源。
臨安還是南方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有著繁榮的市場和商業活動,各類商品的交易也很活躍。
臨安還擁有很強的手工業和工商業基礎,絲綢制造、茶葉加工、木雕工藝等都是臨安的特色產業,為當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統治者的私心
北宋的靖康之變雖然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但卻是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這是來自岳飛的《滿江紅》中的一句,沉重地表達了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
其實,北宋的滅亡,讓王室十分恐懼金軍的戰斗力,金人攻入當時的東京,金兵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對于宋朝來說是奇恥大辱。
而后趙構即位,然而當時的趙構膽小昏庸,顯然是不能在危難之時作出明智的決斷的,并且趙構胸無大志,聽聞金軍好戰殘忍,直接被嚇得想要棄城逃跑。
宋朝的軍隊雖然規模龐大,裝備精良,但是首先治國方針偏向文,直接導致了宋朝武將的衰弱,并且對于馬匹的飼養也遠不如金人,甚至是很多優良的馬匹都是當年聯金抗遼之際,金軍送來的。
這樣的情況下,失敗是必然的,而趙構當權時期,曾屢次想要金軍服軟來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地位,但是他賄賂錯了人,在自己毫無勝算的戰爭里談和,就是非常可笑而致命的。
其實南宋的實力并不弱,只是當時的統治者一心想求和,并非想要收復北宋。
趙構一來有岳飛等人武將,能夠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同時也有能言巧辯的外交使臣,可他卻利用秦檜等人與金朝進行和談,目的在于以經濟發展換取短暫的和平,而金朝統治者當時同意了,其實也是忌憚南宋的勢力。
原因是一是以宋朝當時的經濟有相互利用的價值,其次是因為金朝附近戰爭不斷,但是與宋人開戰是早晚的事情,不過當前統治者只是被一時的和平假象所麻痹,而沒有認清自己的命運,將生存的選擇權交給了敵人。
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然而憑著南宋的實力也是具有能夠對抗金朝的可能性的。
其實即使是南宋的開始,憑借所有國人的齊心協力,也是能夠打勝仗。
首先是因為抗金已經成為了全民戰爭,不是奪權這種級別的戰爭,金人對漢人而言是外侵者,是兩個民族之間的戰爭。
因此可以說當時宋朝是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宋史先三五八季綱傳上說:“(河東、河北)南路上民所以載宋者,其心甚堅,皆推豪傑以為首領,多者數萬,少者亦不下萬人。”
足以能看出當時老百姓的戰斗熱情,但是卻被當朝統治者給毀了。
同時南宋內部的階級斗爭也很尖銳,當朝者并不想要打仗,甚至還是想要過北宋的奢侈生活,于是南宋政府想要活在自己的粉飾的太平中,甚至還會打壓起義軍,妄圖消滅威脅皇權的勢力,加強中央的統治。
而此舉無形中幫助了金人來對抗自己的子民,這是十分自負和愚蠢的。同時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根據當時宋朝的政策,當權者認為“安內攘外”,需要先平定群民組織的謀反,再來抵抗強大的金人。
此舉嚴重破壞了民族的內部凝聚力,這種政策,導致了內部矛盾增加,人民和當權者的矛盾增多。
因為南宋政府視為心腹大患并不是金人侵略者而是人民武裝力量。
以高宗、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對人民義軍是非常害怕的,他們把人民義軍看成為盜賊,曾先后下令解散諸路應募義軍以及東南巡社,并且調動部隊對在它所控制的地區的義軍實行鎮壓。
建炎四年命孔彥舟進攻洞庭鐘相所部,殺鐘相父子,紹興五年,又調遣岳飛抗金部軍消滅楊么所領導的義軍。
這是因為在軍事上,南宋完全沒吸取北宋滅亡的教訓,首先打發地方和群眾組織勢力也是有前車之鑒的。
當年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軍事上對首領將領疑心太重,不肯放權,而這一點延續到了南宋。
宋朝統治者為了防止地方的權力太重,從而對武將和地方各種程度削弱,導致武將不受重視,國家羸弱。
起先是宋代開國皇帝戰略主張杯酒釋兵權,以防止五代戰亂再次發生,用溫和的辦法避免再次發生藩侯割據的情況,將人權和財權最大程度上集中于皇帝手中。
但這種情況隨著皇位的代代繼承,后世子孫不再有趙匡胤那種軍事和武力才能,并且不能親自帶兵打仗,更多還是需要靠武將統籌軍隊抵御外敵。
逐漸式微的武將們戰斗意識不再,軍備軍需配備跟不上部隊的消耗,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面對金國軍隊來犯北宋大軍節節敗退,大部分情況處于失利狀態,最終導致滅國。
而從南宋統治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并沒有吸取北宋的教訓,重文輕武的思想延續到了南宋時期。
另一方面,統治者內部腐敗混亂,當權者不肯給下面的官員和身份地位都不如文官的武將,皇帝默認的這種做法,朝廷上下享受著經濟上行帶來的富貴榮華,但是卻忘了內憂外患,內部斗爭激烈,主要是文武群臣之間的權力斗爭。
而外敵不斷來犯,周圍蠻夷外族之類蠢蠢欲動,皇帝重用奸臣,并且由于皇帝的不作為,丞相的權力逐漸龐大,即為相權政治。
皇帝的權力已經被架空,導致有才之士沒落,北宋再難收復,最后就連南宋也岌岌可危。
所以能看出定都臨安主要是統治者想要富貴榮華的生活,而并非想要收復失地,復興宋朝。
這對于百姓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悲哀,因為不得不再經受一次宋朝的沒落。
而對于清朝人來說,金蒙古和宋朝的漢人是民族之間的斗爭。這種斗爭的殘酷性遠遠高于一個民族內部的斗爭,統治者最后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結語:
總的來說,南宋定都臨安是基于其地理位置、防御條件、經濟發展和政治背景等多重因素的考慮,最終選擇了臨安作為都城。
臨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都在當時南宋的國家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臨安作為都城,也為后世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
例如文天祥、辛棄疾都是當時的代表人物。宋詞也極大程度豐富了宋代文化內涵,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瑰寶。為中國歷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參考文獻:
1、《靖康要 錄 》卷七
2、《金 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