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漢朝時期,帝王被稱為天子,天子掌管天下,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而如何認同并且尊重君主的權力?
在中國,能夠充分表達對王權尊重的方式—朝貢。
而朝貢的本質就是強國通過自己在軍事,經濟,政治以壓倒性的優勢在其他的國家樹立絕對權威。
而對于它的藩屬國或者外朝使臣來說,通過入朝覲見天子,表達自己作為臣子的忠心,來獲取地位的穩固,天子則會以賞賜冊封來表現自己的權威和恩賜。
朝貢體系雖然源于西周,但是初步形成和見效卻是在秦漢。
秦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帝國皇家時代,帝王享受了絕對的權力,而朝貢體系讓權力影響轉化為了政治影響,使得君王能夠更好地掌握和控制藩屬國。
所以,它更像是一張網絡,一張由等級編織而成的政治秩序網,而漢朝的朝貢體系的演變也是漢朝實力由盛轉衰的體現。
二元并存,華夷難融
在漢朝成立之初,忙于處理秦朝留下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經過幾次戰爭,最終朝鮮被平定。
朝鮮被分為四個郡,不再以藩屬國的身份存在于帝國朝貢體系之中,而以內地郡縣為列。
漢朝的朝貢體系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是內層,是包含藩屬國。第二層是外層,對象是實力和地位與之相等的域外大國,是名義上的朝貢關系。
然而即使是承認匈奴的地位,匈奴還是會對漢朝發動大大小小的戰爭,漢朝統治者為了能夠減少與匈奴的摩擦,都以和平妥協的方式進行解決。
但是本質上都是以金銀和利益來“賄賂”匈奴,而這種對匈奴以兄弟相稱,每年給予匈奴黃金,米,粟的行為卻并不能夠解決實質,反而讓匈奴人覺得漢朝懼怕自己,而肆無忌憚。
往往漢朝都用和親來解決政治問題,渴望以民族融合的思想來感化匈奴,但是本質上和親就是一種朝貢行為,是一種實力不足的代價,一種極其消極的政策。
而統治者往往不這么理解,妄圖用經濟援助掩蓋自己無能無力不得不送出女兒作為朝貢的事實。
雖然這確實換取了漢朝風和日麗的幾年時光,但是從惠帝三年開始到景帝五年,皇帝和親的頻率就不斷增加,并且隨行財物也不斷增加。
可見,匈奴的貪婪越來越難以滿足,而漢朝的統治者卻沒有采用其他的方法,而把它當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極其可悲。
但是實際上和親只是單方面的漢朝自我感動,僅僅是漢朝單方面地向匈奴朝貢,匈奴從未朝貢漢朝,這也是因為匈奴的戰爭實力遠遠大于漢朝,將漢朝的朝貢當成了必然。
而即使是這樣,匈奴依舊會從漢朝匈奴的邊境對漢朝發動大大小小的入侵,不斷挑戰漢朝皇帝的權威,侵犯漢民,漢朝和匈奴兩國之間的國家矛盾,逐漸轉化為民族矛盾。
其中的矛盾主要源于匈奴的“游牧文化”與漢朝“農耕文化”的對立,漢朝講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保守思想。
而匈奴族是民兵合一,上下一心,思想教育中,將對外擴張作為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而匈奴人又缺少教育和道德的約束,并不覺得進犯別國的行為羞恥。
然而如果對外擴張的必要性不能滿足,他們就會出現盜竊,搶奪別國資源和領土的情況,古書有記載“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然固然”表達了漢朝子民對匈奴侵略的一種不滿和鄙視。
帝國獨尊,海內為一
然而,在漢武帝時期,局勢發生了根本性地改變。
原因是,當時漢武帝意識到漢朝為了邊境和平一直履行“朝貢”匈奴的行為,并且職責已經盡到了。
但是匈奴依舊侵犯邊境,讓漢朝的百姓受苦,絲毫未履行協議中“互不侵犯,長久與共”的約定。
可見,溫和地求和不起作用,漢武帝與大臣不斷地商議,最終決定打破華夷并尊的格局,提出“大一統”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對匈奴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征戰。
軍事上的支撐
漢武帝意識到軍事實力是戰爭勝利與否的決定性因素,漢朝的軍事實力一直弱于匈奴,這也是因為漢朝是農耕文化想。
要打勝仗就需要重新整頓兵力,建造強大的軍事力量,于是從軍隊和戰馬上下足了功夫。
在與匈奴開戰數十年間,漢朝戰馬損失頗為慘重,其間漢武帝知道了大宛這個地方的確有良駒,于是特意派遣使者去求馬,而大宛當權者當時卻直接拒絕,并且殺掉了漢朝的使者。
這一下把漢武帝激怒了,立即派遣李廣利伐宛,并且給大宛立了新王。
有了強大的戰馬鼓舞了士氣,加之匈奴自然災害嚴重,國內饑荒頻發,于是與漢朝戰爭多年,物資出現匱乏。
而漢朝憑借衛青六、將軍、霍去病這樣有謀略的將領,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取得了多次勝利。
反觀匈奴,外有漢朝連年征戰不休,內有叛亂分子趁機分裂國家,匈奴陷入五單于之爭,分裂成南北兩部,加之烏孫、丁令等國常常趁機入侵,最終匈奴單于遠遁漠北。
在長達八十多年中,漢朝不斷將匈奴的各地勢力消滅,最終南部匈奴歸漢,北部被誅滅,長達八十年的戰爭最終以漢朝的勝利而結束,匈奴也因此列入漢朝朝貢體系。
而漢武帝時期也是漢朝朝貢的巔峰,而這樣的成就也是源于漢武帝果敢決斷,從溫和求和政策改為了豐富自身實力殺伐的政策,從而成就了以西漢帝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的穩定形成。
經濟政策
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原因是背后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漢武帝也想到了這點,于是實行了鹽鐵官營。
不僅解決了嚴峻的財政困難,而且為朝廷擴大了財政收入,讓急劇增長的軍費開支有了源泉,漢武帝也更加放心去經營朝貢大業。
貿易政策
當時匈奴的很多生活物資不能自已生產,于是經常來邊境集市進行貿易。
漢帝國曾經也在邊境設有對外貿易場所,例如,在高祖時期,在南境設置的關市,再如人們熟知的胡市,朝廷提供場地匈奴和漢民相互貿易,方便了民眾購物的同時,也促進了生產技術的發展。
然而有這樣的貿易行為,讓匈奴在朝貢中獲得了巨大的商機,匈奴人能夠借朝貢的機會來進行貿易,增長收入,對于匈奴的老百姓也是一件好事。
可見,漢武帝制定的貿易政策有利于漢朝和匈奴的百姓。
匈奴平定之后,漢朝用貿易和利益來安撫和穩定匈奴的民心,讓他們不再想要造反。
然而匈奴入了漢朝的朝貢體系之后,也像漢武帝期望的那樣,遵守了朝貢的職守,定期朝貢,并且單于還會把自己的兒子放在漢朝當質子,來表達自己對漢朝的忠心。
大一統形成的必要性
為什么漢武帝一定要將匈奴并入朝貢體系之中?
總而言之一句話:百姓不幸福,帝王不能安心。
二元朝貢本質上是華夷兩個民族各自建立自己的朝貢體系,兩國之間互不侵犯。
但是匈奴并不滿足這種狀態,兩個國家的斗爭本質上還是民族的斗爭,而憑借多年的經驗來看,匈奴很難用除了武力之外的力量去征服。
之前董仲舒提出用思想去改變匈奴,開化他們,來使得他們融合。
然而這種觀點最終證明是錯誤的,漢民和匈奴因為民族不同,難以融合,國弱而民不強,求和的時候漢朝子民和匈奴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而漢武帝關鍵的一棋,將漢朝推向了政治權力集中的制高點,也讓漢民和匈奴人站在了平等的地位上。
這在漢朝的歷史上是空前絕后、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莽改制,諸國絕貢
朝貢體系蘊藏著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觀念,而漢武帝之后儒學和宗教完全形式化,失去了價值,陷入了淺薄的境地,因此對朝貢體系的沒落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當王莽篡權后,漢朝的實力開始日漸衰弱,朝貢體系就開始慢慢地瓦解。
當時漢朝的朝貢體系有幾百年的基礎,不能輕易撼動。
但當王莽篡權之后不僅改變了漢朝的舊法,并且一改對西域諸國的政治態度。
面對匈奴對于西域諸國的侵略,王莽只認為這是小事,僅僅遣兵征伐。
往日,匈奴人一直感念惠帝的恩惠,履行朝貢的職責,而在王莽建新之后,改變了對待匈奴的策略,從而失去了匈奴的民心。
而王莽此舉造成了后世漢朝的朝貢體系的沒落與崩壞,造成了諸國絕貢的局面。
匈奴此時已經有了造反之心,在暗地里也為攻打漢朝做準備,最終王莽被誅,李崇困于龜茲而死。
王莽在朝貢體系上的崩壞主要源于他一系列決策的失誤。
首先政策上的失誤,漢朝朝貢體系百年的基業是有其強大的根基的。
君臣間有約定俗成的規則,然而王莽私自改新的行為造成了西域諸國不滿,加之,軍事上僅僅用兵力去鎮壓而不安撫。
王莽公開挑釁匈奴的行為,并未起到震懾和攻擊匈奴的作用,反而讓匈奴有了反叛之心。
王莽篡位后,也進行了經濟政策的改革,比如王田私屬制。
但卻造成了舊矛盾加劇,新的矛盾產生。王田私屬令規定了土地不能私人買賣,奴隸也改成了“私屬”,不能進行販賣,因而得罪了很多貴族和商人,窮苦人也因為無法像原來一樣送出子女,所以更加窮困而疾苦。
因為時代和經濟政策的不匹配,造成了王田私屬制度的失敗。
最終土地兼并的問題沒有解決,又使國家的財政收入大大減少,從而兵力上缺少了財政的支撐。
這是由于國家提供租賦主要來源于編戶小農,而且其數量隨著新政策的推行急劇減少,加之國家連年對外征戰,軍費開支巨大。
可國家財政減少,軍費開支難以保障,于是不得不橫征暴斂,竭澤而漁的稅收政策導致了百姓苦不堪言。
總而言之,王莽提出的政策并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反而造成了中原疲敝,海內虛耗,加重了國家和國家經濟和民眾的負擔。
雖然王莽不尊重客觀規律,為人又固執,不聽大臣和外臣的勸諫,最終導致了國家由于經濟的崩壞進而導致國家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可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結語:
西漢的朝貢體系從華夷二元并存,再到漢朝獨尊的局勢,也是漢朝從盛大到衰亡的折射。
然而西漢王朝與諸國之間復雜關系和實力的較量使得朝貢制度的不斷地發展、碰撞和重組,最終達成了一套完整的穩固的朝貢系統。
漢朝從消極溫和的政策轉向果斷積極的軍事討伐的政策。
其中既體現了華夏民族面對外敵不卑不亢的精神,也蘊含了西漢王朝驚人的謀略和智慧,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漢書》
2《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