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7年宣布了一項臨床數據結論,切除包皮可以降低60%以上感染艾滋病的風險。這一數據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基于在非洲數萬人的長期研究得出,因此這一重大發現也成為2007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在醫學界,包皮環切被稱為是預防艾滋病的“外科疫苗”。因為包皮環切可以破壞包皮上艾滋病毒生長感染的環境,也能大大減少女性感染生殖器疾病的可能。
從健康和關愛對方的角度出發,我們也希望包皮環切能夠讓更多的人接受。
做包皮環切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衛生】反復炎癥,還會導致配偶反復婦科感染,引起陰莖癌、配偶宮頸癌等。老年后護理不便,更易有異味。
【“性”福】龜頭長期被包裹,成年后敏感性容易受影響,早泄風險增加。
【性病】包皮過長導致局部潮濕、反復炎癥,HPV、HIV等病毒細菌容易滋生、傳播;包皮內板過長,其上有艾滋病病毒的攻擊靶細胞,同時,內板特別脆弱,性生活時容易破損,感染艾滋病病毒。
為什么包皮環切可以減少HIV的感染
應當明確,包皮環切不能完全避免HIV感染,但是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包皮環切去除過多的內板,不僅能避免局部的潮濕環境滋生病菌,也能減少損傷,完整的皮膚可將HIV拒之門外,但破損后極易感染HIV。另外包皮內板上的HIV病毒靶細胞(朗格漢斯細胞)也能通過手術大部切除。
問:很多人都會爭議,包皮環切到底是不是需要做?
答:如果單純從衛生的角度來說,能翻開清洗包皮后不一定要做手術。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性病、“性”福帶來的思考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多,這是我們現在推廣包皮環切重點解決的問題。
文字|泌尿外科 莫志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