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FM93記者 王桔 通訊員 李煦
轉載請注明來源
春潮涌動,茶山迎來了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節。
建德人付大姐(化名)今年59歲,她的生活與大山緊密相連:春天,收茶季節,她忙于采茶;秋天,核桃成熟,她又投身于打核桃的工作中。
常年勞作,練就了她的好身手,用她的話來說,一口氣搬上100斤核桃對她也不在話下。
采著茶,突然掉下個“蛋”
隨著清明的臨近,靠山吃山的付大姐這段時間每天要連續采茶長達12個小時。
這天,付大姐和往常一樣上山采茶,突然感覺下面有個東西,“咣”一下就掉出來了。去廁所一看,下面掉出一個雞蛋大的肉球。
這種情況對她來說并不陌生,以前一勞累就會出現,一般平躺后又會縮回去。這么多年了,她一直忍著,每次都想著農忙結束再說。但這回,“蛋”并沒有縮回去,還開始影響她的正常生活,讓她出現了排尿困難的癥狀。忍無可忍的付大姐這才來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
接診的婦科朱紅麗醫師為付大姐做了詳細檢查,結果顯示,她患上了嚴重的子宮脫垂,掉下的“蛋”就是子宮。
手術讓大姐回歸生活
其實,付大姐的子宮脫垂已持續了10多年。她總覺得生過孩子,年紀大了都會這樣,便沒在意,結果拖到了嚴重的地步。像付大姐這樣嚴重的情況,只能通過手術治療。
然而在術前查體時,她肚子上的一道疤引起了朱紅麗的注意。原來,付大姐在18歲時腹部被毛竹撞傷,導致結腸破裂,當時進行了開腹修補手術,肚子上留下了一道長長的疤痕。這道疤痕很有可能導致腸黏連,給此次手術增添了難度。
針對付大姐的特殊情況,朱紅麗醫師為她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手術非常順利,付大姐也很快出院,回歸了正常生活。
八成患者就醫太遲
朱紅麗分析,付大姐嚴重的子宮脫垂與她長期勞作密切相關。每年清明前后長時間的采茶工作,秋收時徒手搬運上百斤山核桃,這些高強度負重作業讓付大姐的腹腔壓力長期維持在高壓狀態,遠超盆底肌群的承受極限。
研究數據顯示,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女性,子宮脫垂發生率是城市白領女性的6.8倍。此外,付大姐腹部那道20cm的腸修補疤痕,影響了腹壁肌肉彈性,瘢痕組織導致腹壓傳導異常,本該由腹直肌分擔的壓力,70%被轉嫁到本就薄弱的盆底肌群,讓付大姐的盆底支撐系統提前20年“報廢”。
朱紅麗說,如果發生子宮脫垂,早期診治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但她在臨床接診的患者中,有八成以上都是忍到不能忍才就醫。認知誤區致使農村女性平均就醫延遲達7.3 年,遠超世衛組織建議的6個月就診期。
子宮脫垂預防至關重要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嚴重的子宮全部脫出于陰道口以外。像付大姐這樣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過度勞累,尤其是腹壓長期增加的情況,是導致子宮脫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多次分娩、年齡增長導致盆底肌肉松弛、營養不良等因素,也都可能增加子宮脫垂的發病風險。
朱紅麗表示,對于子宮脫垂,預防至關重要。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尤其是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產后女性要做好盆底肌的康復訓練,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等,也有助于維持盆底組織的正常功能。
像付大姐這樣的勞動女性,想要預防子宮脫垂,關鍵是要改變勞動方式。比如采用“分段式負重法”,將50斤山核桃分裝兩筐,用扁擔均衡受力;采茶時每2小時做5分鐘凱格爾運動,給盆底肌做“工間操”。對于術后康復,建議采用“3+3”恢復方案:術后3周絕對避免負重,3個月內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
轉發提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