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29日,《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以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及全球影史票房第五的成績,成為備受矚目的現象級作品。《哪吒2》的“出圈”又“出海”不僅讓全球觀眾領略了中國動畫電影的魅力,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賦予了創新表達,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范式參考。
中式美學的時代意蘊
《哪吒2》在國內上映之初,評論界便對其中國元素與中式審美贊譽有加;而在國外放映時,外國觀眾的第一印象亦是“這是一部源自中國的動畫電影”。那么,該電影究竟是如何體現中式美學的呢?從文化視角審視,中式美學是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歷史演進中形成,以儒、道、釋哲學為精神內核,通過藝術實踐、倫理觀念與情感表達的交融等,共同構筑起的獨特審美體系。它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層面,更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之中。
在《哪吒2》中,其設定上便充分展現了中式美學的時代韻味。在傳統文化符號與視覺元素上,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麥,以及哪吒戰袍上的火云紋、敖丙龍鱗裝上的獸面紋和云紋、青銅器結界獸等,都為中國傳統美學元素賦予了時代新意;而在敘事內核上,《哪吒2》更是將具有東方哲學的敘事內核融入了“逆天改命”的俠義精神,弱化宿命論,強化個人奮斗,呼應了傳統文化中對命運的抗爭和時代正氣追求的結合。這種敘事方式不僅體現了中式美學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更彰顯當下對正能量的崇高頌揚。由此可見,中式美學的本質是一個流動的文化生態系統,并隨時代演進賦予新的內涵。它既包含了如青銅饕餮紋等外在物化的藝術元素,也涵蓋了價值觀、道德思想等內在精神追求。這種內外兼修的美學體系,使得中式美學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了獨特的文化辨識度,也讓《哪吒2》等作品能夠被準確地認定為用中國元素講述中國故事。
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
《哪吒2》用科技掀起了一場視覺革命,將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科技手段完美結合,創造出了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哪吒2》通過以“技術賦能美學”的策略,向世界展現中國神話的現代生命力。
全片1900多個特效鏡頭,深海流體模擬、粒子特效、3D景深設計等,構建出兼具古典意蘊與科幻質感的視覺奇觀。玉虛宮的屋脊設計靈感源自宋徽宗《瑞鶴圖》,永定土樓、敦煌壁畫等中國傳統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場景設計中,以傳統符號的數字化再生形式將諸多文化遺產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而混天綾的飄動軌跡暗合書法筆意,這種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動畫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嘗試,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書法的韻味與魅力,也展現了中式美學在現代科技背景下的無限可能。它告訴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并非簡單地復制或模仿過去,而是在尊重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自信的姿態和創新的思維去重新詮釋與演繹。同時,《哪吒2》的成功也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主創團隊以五年時間聚焦技術細節,開發多項專利,證明中國動畫從“技術追趕”邁向“美學引領”。隨著科技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創新成為文化發展的核心動力和源泉。越來越多“新生的”文化元素和表現形式日漸變為“經典的”,持續充盈著中華文化的寶庫。這些新生的文化符號不僅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也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詮釋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無限可能。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思考空間。《哪吒2》在敘事內核上的創新嘗試,正是對這一時代主題的回應和體現。影片打破了中國神話中“善惡”“仙魔”的絕對二元對立,以哪吒與敖丙的“紅藍對抗”為隱喻,探討了個體自由與社會規訓、個人命運與集體無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這種對傳統神話敘事邏輯的消解與重構,不僅賦予了故事更深的思考維度和哲學內涵,也回應了當代社會對多元包容價值的期待和追求。敖丙背負的“龍族枷鎖”象征著社會的束縛與規訓,而哪吒的“逆天改命”則是對這種束縛的勇敢反抗和超越。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賦能,正以開放的格局和創新的思維,將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元素和優秀的文化基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形式不斷地傳承與弘揚。
共情價值的傳達
情感是人類共通的語言,也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影片從傳統哪吒的“剔骨還父”悲情英雄情節轉變為帶有Z世代特質的“反叛”少年,其“逆天改命”的精神不僅是對傳統神話的致敬和傳承,更是對當代青年勇于挑戰、敢于創新的生動寫照和真實反映,是具有時代性的表達。這種對當代青年精神風貌的描繪和頌揚,不僅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找到了與自己生活經歷相契合的共鳴點和啟示,也讓觀眾在思考人生道路和價值選擇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加深刻的啟迪。同時,《哪吒2》還通過哪吒與敖丙之間的友情、哪吒與父母之間的親情等情感主題,展現了人類情感的共通性。這些情感主題不僅在不同文化中能引發相似的情感共鳴和心靈契合,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跨文化的情感力量。《哪吒2》在展現這些共情主題時,并沒有停留在表面煽情或刻意制造淚點上,而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生動的情節設計,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共感力。哪吒與敖丙之間的友情,不僅是簡單的并肩作戰或相互扶持,更是在彼此的理解、包容和成長中逐漸深化。而哪吒與父母之間的誤解、沖突、和解,展現了現代家庭教育中“理解與陪伴”的價值轉向。
除了友情和親情,《哪吒2》還涉及其他多種情感主題,如師徒情等。影片通過具象化的人物關系,將東方倫理中“師如父”“嚴慈相濟”等傳統情感范式轉化為具有時代性、共感力的人文關懷。這種復雜的情感聯系恰好印證了共情成為跨文化傳播的底層邏輯,即當共情作為一種根植于人性的情感驅動力被激發時,能夠突破文化界限,使信息接收者基于情感共鳴進行信息“同向解碼”。這也解釋了為何《哪吒2》能在全球市場突破文化壁壘,最終實現從“中國神話”到“世界共鳴”的敘事躍遷。
《哪吒2》以獨特的中式美學、文化符號以及共情價值,成為全球現象級作品,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表征性體現。它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以現代科技為手段,將傳統文化符號與創新敘事方式完美結合,兼具時代精神的鏡像投射,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哪吒2》的實踐為中國文化“出海”提供了新范式:傳統文化并非靜態的標本,而需通過創造性轉化形成“流動的文化生態系統”。它通過“本土敘事+技術賦能+美學創新+情感共鳴”的多重共振,為文化“出海”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未來,中國文化產業需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的“元代碼”,以科技激活文化遺產,以共情連通世界,讓更多“哪吒”踏著風火輪,向全球傳遞東方文明的深邃與活力,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系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