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人均200多元的養老金,和企業職工相差了十幾倍,和機關事業單位那更是相差了二三十倍,竟然還有一堆人說不該上漲,應該量力而行。我算是明白了這些人的心理,不就是擔心農民朋友來分蛋糕嗎?
最近,有兩個重要會議召開,一個是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另一個是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這兩個年會上,不少專家都肯定了農民的貢獻,并呼吁加快提高農民養老金。
比如,原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說過去農民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應逐步縮小養老金不合理的群體差異,用五六年的時間追平城鎮職工養老金的低線。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更是直接列出了上漲進度表,他說一兩年內提高到400元,三年時間提高到600元。
如果一個60歲以上的農民,一個月能有600元的養老金,那已經算是很不錯的水平了。但劉世錦覺得不算高,說和城鎮職工養老金的差距還很大。
說實話,非常感謝郭樹清和劉世錦為農民朋友發聲,肯定了他們的貢獻。總有人拿農民沒有交過養老保險,有土地說事。
咱們國家的社保制度建立時間非常晚,1998年才開始全國推開,之前沒交過的,都按照工齡視同繳費年限了。
城里人交個稅,農民交農業稅,都是應該的。那農民交公糧呢?有人說國家將土地免費給農民種,交公糧也是應該的。那這樣說,農民朋友種地也是打份工,城里人在單位打工,可以有工齡,可以視同繳費年限,那為什么農民朋友就不能?
再說一些人說的農民有土地,可以養活自己。先不說現在種地收入微薄,憑什么農民朋友七八十歲了,還得下地賺錢來養活自己?
現在很多農村老人已經退出了勞動力市場,收入水平很低,但醫療支出費用大,日子過的不容易。
還有人拿錢說事,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說農民養老金的支出約90%來自各級財政轉移支付,在制定漲幅時,應該量力而行。
我覺得一位網友的評論就不錯,他說憑什么量力而行就針對農民?錢從哪來?劉世錦說可以將國有資本較大規模劃轉至養老基金,特別是劃轉至農民養老金。實在不行,平衡一下城鎮職工養老金和農民養老金的財政支出,讓農民養老金可以大幅漲一漲,畢竟城鎮職工養老金都漲了21年了。
說了這么多,別再找各種理由反對了,我覺得提高農民養老金就應該“大步快跑”,有兩點原因。
第一,交了幾十年農業稅,公糧,為奠定國家工業化基礎,為城市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農民,正在快速的老去。他們這一輩子吃了很多苦,無私奉獻了很多。如今老了,干不動了,理應給他們一個最基本的養老保障。
注意我說的是基本養老保障,因為現在200多元確實不夠,也不奢望能和城里人一樣的養老金水平。但提升到五六百元,達到低保標準,就算是有一個基本的保障了。
第二,如果還是小步慢跑,一次漲個一二十元,農民養老金和城鎮職工養老金的差距還會繼續拉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農民養老金基數低,假設連續10年漲20元,那也才漲了200元。但我們看城鎮職工養老金,現在平均達到了3500元,即便是未來10年平均漲幅只有2.5%,那也能漲800多元。
所以,希望像郭樹清,劉世錦這些專家的建議,能夠得到重視,農民養老金也確實需要有一個快速的提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