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7歲的李嘉誠最近又成了輿論焦點,不過這次不是因為他的商業神話,而是一場讓他“騎虎難下”的跨國交易。
原本計劃以228億美元(約合1657億元人民幣)將旗下43個海外港口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的長和集團,在3月底宣布“暫緩簽約”。
這一決定背后,是中國政府的強硬審查、美國政府的虎視眈眈,以及李嘉誠家族資產單日蒸發780億港元的市場震蕩。
這場看似普通的商業交易,為何會演變成中美博弈的“新戰場”?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又為何陷入如此被動的境地?
李嘉誠
信息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03-28港媒:香港長和集團賣港口計劃暫緩,下周不會簽約
賣港口行為受到重錘
3月4日,長和集團深夜突然發布公告,宣布與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協議,出售分布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資產。
此消息一出,市場立刻沸騰。
長和股價在次日就暴漲21%,市值飆升300多億港元,仿佛這筆交易是李嘉誠“商業嗅覺敏銳”的又一力證。
然而,表面的狂歡之下,危機早已潛伏。
長和集團
巴拿馬運河是全球海運的“咽喉要道”,全球6%的貨物運輸和21%的中國商船航線依賴這條航道。
長和自1997年起就掌控運河兩端的港口運營權,成為中資企業通往拉美市場的“跳板”。
而貝萊德財團的背景更令人警惕,它是全球最大資管公司管理著超10萬億美元資產,與華爾街和美國政界關系密切,其創始人拉里·芬克更與特朗普關系密切。
交易一旦達成,美國將實際控制中國商船進出巴拿馬運河的“命脈”。
甚至可能通過加征費用、限制流量等手段打壓中國航運企業。
貝萊德財團創始人拉里·芬克
信息來源:中華網2025-3-27李嘉誠要賣43個港口給美國企業 揭開萬億資本布局中國的冰山一角
難怪港澳辦和中聯辦罕見連續轉載評論文章,直指這筆交易“絕非普通商業行為”,是“沒有腰骨的跪低”。
面對輿論壓力,長和最初態度非常強硬,聯席董事總經理陸法蘭堅稱交易“純屬商業考量”,甚至搬出“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擋箭牌。
然而,3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的公開表態,讓形勢急轉直下,他強調“反對國際經貿中的脅迫手段”,并要求“任何交易必須符合法律”。
次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明確表態反對“經濟脅迫”。
這些信號表明,中國政府已從口頭警告轉向實質性行動。
真正的“重錘”在3月28日落下。
李家超
信息來源:極目新聞2025-03-17港澳辦三天內兩次轉載《大公報》評論,向香港長和發出五連問“在大是大非面前,企業家應怎么取舍”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公開表示,將對這筆交易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根據《反壟斷法》,即使交易標的位于境外,只要可能影響中國市場,中國執法機構就有權介入。
更關鍵的是,審查結果可能直接決定交易能否推進——若被認定危害國家利益,長和不僅無法履約,還可能面臨高額罰款甚至刑事追責。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
消息一出,長和股價應聲下跌,單日市值蒸發超780億港元,市場用真金白銀投出了“不信任票”。
面對中國審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僅用“不意外”三字輕描淡寫回應,但這恰恰暴露了美方的戰略意圖。
信息來源:金融界2025-3-21拋售巴拿馬港口事件不斷發酵,《《大公報》奉勸停止交割,李嘉誠在資本市場遭遇滑鐵盧,長和系股價跌跌不休,四家公司市值慈發超780億港元
信息來源:金融界2025-3-28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長和港口交易進行審查
美國的陰謀
自特朗普1月就職以來,美國就頻繁炒作“中國控制巴拿馬運河”的謊言,國務卿魯比奧甚至威脅“必要時動用軍隊收回運河”。
此次交易正是美國“以商圍政”的一步棋——通過資本運作掌控關鍵基礎設施,再以“長臂管轄”施壓中國企業。
貝萊德收購長和港口后,若配合美國政府對中國商船加收“過路費”或限制通行,中國外貿成本將激增,供應鏈穩定性也將遭受沖擊。
美國之所以淡定,是因為早已備好后手。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3日,巴拿馬城,來自美國的海岸警衛隊船只停靠在巴拿馬運河沿岸的海軍基地
信息來源:觀察者網2025-3-14真要“軍事控制”巴拿馬運河?美媒曝:白宮下了指示
據外媒披露,交易協議中暗藏“天價違約金”條款:若長和未能在7月27日前完成交割,需向貝萊德賠付至少210億港元。
這種“商業陷阱”顯然是為逼迫長和對抗審查而設。
美方算準了李嘉誠“騎虎難下”——若毀約,不僅面臨巨額賠償,還可能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若強行推進,則徹底得罪中國市場,失去立足根基。
這場風波對97歲的李嘉誠而言,無異于一場“商業滑鐵盧”。
李嘉誠
過去三十年,他憑借“低買高賣”的策略縱橫商界,從拋售內地房產到撤離英國基建,每次都能精準“逃頂”。
然而這次,他低估了地緣政治的復雜性。
長和集團近年利潤持續下滑,2023年港口業務貢獻了15%的EBITDA(息稅折舊前利潤),出售資產雖能套現190億美元,卻斷送了未來30年的穩定現金流。
李嘉誠
更致命的是,中國市場對長和至關重要——其保留的香港、深圳港口貢獻了超10%的營收,而內地合作方一旦因“賣港”事件終止合作,損失將遠超交易收益。
其實更深層的危機在于信譽崩塌,李嘉誠一直以“愛國商人”自居,但此次交易被港澳辦痛批“見利忘義”,民間輿論更是斥其“背叛國家”。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公開喊話:“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被欺凌的孤兒?!?/p>
這種道德指控對依賴政府關系的長和而言,無疑是致命打擊。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
即便交易最終叫停,李嘉誠的“商業神話”也已蒙上難以抹去的污點。
這場交易暫緩,只是中美博弈的序章。
從法律層面看,中國依據《反壟斷法》審查境外交易,是對“長臂管轄”的正面反擊。
美國則試圖通過資本滲透掌控戰略要道,復制“華為5G圍堵”模式。
雙方都在試探對方底線——若中國強硬否決交易,美國可能聯合盟友對中國企業實施報復性制裁,若放任交易,則開了一個“資本凌駕國家安全”的危險先例。
美國
對中國而言,此案更是完善法律體系的契機。
當前,全球尚無成熟制度平衡“商業自由”與“國家安全”,中國若能通過此案建立跨境交易審查范本,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重要參考。
正如反壟斷專家袁嘉所言:“維護競爭秩序不是閉關鎖國,而是為全球化注入規則和公平?!?/p>
反壟斷專家袁嘉
李嘉誠的遭遇給所有跨國企業上了一課,在全球化退潮、大國博弈加劇的今天,商業決策絕不能只算經濟賬。
巴拿馬港口交易曝光后,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已緊急審查外資持有的關鍵基礎設施,防止“貝萊德模式”復制。
企業若忽視政治風險,輕則損失金錢,重則淪為大國角力的犧牲品。
結語
近年來,中資收購境外港口、電網等資產時,屢遭美歐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撓。
此次事件反向證明,關鍵領域必須堅持自主可控,絕不能為短期利益讓渡戰略主動權。
97歲的李嘉誠或許沒想到,自己會在人生暮年卷入如此巨大的風暴。
李嘉誠
這場交易暫緩,不僅是商業計算的失誤,更是一堂殘酷的地緣政治課——當資本遇上國家利益,任何“騎墻派”都難逃被時代洪流吞沒的命運。
而對普通民眾而言,這場風波再次印證了一個樸素的真理:商人可以沒有祖國,但祖國永遠是人民最堅實的后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