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4月2日簽訂出售港口的計劃,在多方的影響之下,現在幾乎被確定為不會簽了。
李嘉誠賣港口的事情終于要告一段落了嗎?從現狀來看,并不是。
最新消息顯示,李嘉誠又將目光放在了倫敦,他要剝離長和全球資產,在倫敦上市,規模預估高達190億美元。
又是190億美元,李嘉誠難道在玩“聲東擊西”?這筆交易又將如何發展呢?
長江和記暫緩港口出售
長和實業向美國財團出售港口的事情,一經曝出就掀起滔天巨浪。
在中美博弈的特殊背景下,李嘉誠出售包括兩個巴拿馬運河港口在內的43個港口的行為,被人們廣泛認為是損害了國家利益。
尤其是巴拿馬運河,身為全球最重要的水道之一,每年承載了全球約6%的貿易量,其中我國貨運 占比高達21%。
一旦美國控制該咽喉要道,那之后中國的貨船將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就像是現在,美國就已經想對停靠在美國的中國船舶征收巨額“服務費”了。
這個時候,仍然有一些人表示,這是單純的商業交易行為。但我們可以想想,為什么李嘉誠出售港口,直接選擇了美國財團,而非公開招標呢?
所以李嘉誠和美國財團的行為很明顯,就是一起打著商業之名,卻關乎著地緣政治問題的不單純的交易。
對此,官方三番五次發聲提醒李嘉誠,而民間也給予了強烈譴責。但任憑輿論怎么蔓延,李嘉誠都沒有任何回應。
眼看距離正式簽訂日期越來越近,不僅港府專門派人就此事和長和實業進行接洽,3月24日,我們還正式頒布了《反外國制裁法》。
在如此特殊時間節點頒布法案,什么意思已經不言而喻。果然,在該法案頒布之后,李嘉誠旗下公司股票瞬間受到劇烈沖擊。
眼看該行為的影響愈加增大,龐大的壓力之下,3月28日,港媒報道稱,長和高層人士透露,他們在未來一周內不會簽訂任何關于出售港口的協議。
這場交易似乎就此被按下了暫停鍵,但從多方面來看,該交易的背后仍然隱藏著許多問題懸而未決。
第一,根據消息顯示,4月2日是一個可以簽署協議的“最早日期”,而非簽訂協議的最后期限。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該交易都將被作為博弈的重心存在著。
第二,該交易難以被“終止”。在交易條款上,一旦長和單方面違約(停止交易),那長和將需要向貝萊德財團支付約15.4億美元的違約金。
雖然相比較出售港口的228億美元來說,這一筆違約金似乎不算什么,但要知道,就是這15.4億美元,就是長和去年凈利潤的23%。
在巨額違約金之下,長和只能選擇暫緩,該怎么解決仍然需要協商。
第三,就算是以上兩點都解決了,那我們也需要考慮到貝萊德等財團在金融市場的影響。
他們是全球最大的資管集團,一旦和長和實業的交易出現問題,那長和系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運轉將會出現一定風險,這對長和來說是不利的。
所以該怎么解決,遠不是一句“終止”就可以概括的,但目前我國的反壟斷審查成為了關鍵。
3到6個月的審查時長,一方面是給該交易留有足夠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給長和換取一定的空間,避免直接激化矛盾。
但可以預見的是,該交易一旦失敗,美國政府必然會瘋狂施壓,對華遏制將會進一步加大,所以我們仍然需要時刻保持戒備,避免相關企業出現類似事情。
然而,其他企業還沒動靜,李嘉誠帶著長和系企業又開始轉向倫敦市場。
倫敦上市意欲何為
路透社報道,李嘉誠的長和集團,目前正在計劃剝離估值超1000億港元環球電訊業務,并且尋求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
如果成功的話,這將成為近年來倫敦交易規模最大的一次,預估將在128億到192億美元。
而對于模式目前正在商討的有兩種,第一種純電信,也就是將歐亞的電訊業務整合成一個;第二種則是電信加基建,這種將會捆綁一部分歐洲資產,估值更高,但風險也會更大。
為什么長和作為一個香港企業,卻選擇在倫敦上市?李嘉誠究竟在想些什么?
對于長和企業來說,一方面,是為了維持公司運營穩定而做出的選擇。2024年的時候,港交所出具新規,要求香港上市企業中的香港董事占比不得少于三分之一,而長和企業運行這么多年,9名董事中,只有兩名是香港人。
他們想要將電信業務拆分上市,要么就是動管理層,要么就是另尋出路,而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無疑會讓長和面臨更小的風險。
倫敦證券交易所
另一方面則是降低了國內的交易風險。此次港口交易事件已經告訴李嘉誠,交易并不是為所欲為的,他在做決策之前需要考慮各項事宜。
但如果將企業轉向國外,那不僅擴展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還能有效降低交易風險。尤其是這種比較敏感的電信業務,上市后將會受到英國《公司法》的保護。
而對于倫敦來說,長和的這一動作也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倫敦交易所的募資額一直不如納斯達克,他們需要一個大項目來提振信心,而長和系此次拆分的電信業務就是一個很好的跳板。
加上英國對上市企業的政策調整,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倫敦金融城的地位。
從過往來看,李嘉誠的嗅覺一直非常敏感,此次對長江和記業務的拆分,再一次表明了他對資本動向的敏銳。
在經歷過港口事件之后,李嘉誠正在嘗試走“曲線”,不管是港口還是長江和記的其他業務也好,李嘉誠現在要么是將資產分割出售,要么是引入第三方對沖風險。
無論如何,李嘉誠應當明白的是,利益固然重要,但過于追逐利益,只會讓自己陷入深淵。
金融界:港口出售受阻 長和傳分拆千億港元環球電訊業務在倫敦上市
觀察者網:港媒:香港長和集團賣港口計劃暫緩,下周不會簽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