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從跨文化、跨學科和跨語言這“三跨”視角出發,才能真正實現哲學學科研究的科學化。
原文 :《哲學研究的“三跨”視角》
作者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教授 劉立群
圖片 |網絡
從古希臘和中國先秦至今,哲學研究歷經曲折持續了兩千五百年以上,涌現出大量著述和學說,有學者試圖對此作出某種總結并對哲學研究的未來發展作出某種預測。本文從跨文化、跨學科、跨語言(簡稱“三跨”)的視角出發對此進行探討。
跨文化哲學研究
西方哲學的源頭是古希臘,中國哲學的源頭是先秦,印度哲學的源頭是吠陀和奧義書時代,雅斯貝斯稱此時代為“軸心時代”,這些都與當時各自文字體系誕生后能較完整詳細地記錄思想并進行書面交流和流傳密不可分。此后哲學先主要是各自發展,自近代以來發生愈益增多的交流和碰撞,產生相互影響。學術界目前已開展跨文化哲學或比較哲學研究,包括對德語哲學、法語哲學、英語哲學、漢語哲學等的不同特點進行比較,國內外均出版了比較哲學研究著作(如張祥龍《中西印哲學導論》)及刊物(如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編《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如學界普遍認為英語哲學(英美哲學)的經驗論傳統強,歐陸哲學的唯理論傳統強,這與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及語言特點表達不同等都有關,但又都相互產生一定影響或啟發。
跨學科哲學研究
筆者在《哲學與邏輯學、心理學及語言學關系簡論》一文中指出,科學研究離不開學科劃分,沒有學科劃分就沒有科學研究。兩千多年來,科學學術的發展創造出數千個以上不同的學科,而且會繼續創造出更多的學科,不過從某種角度上說,只有兩大類學科即哲學與實證科學。古希臘開始的“哲學”主要指廣義的科學學術研究,近代以來各門實證科學紛紛脫離哲學而自立門戶,哲學研究的道路似乎越走越窄,但實際上,這也意味著對哲學研究的要求越來越高,如胡塞爾便提出“哲學應成為嚴格的科學”。
跨語言哲學研究
古希臘時僅使用希臘文,不需進行翻譯,從古羅馬開始便把希臘文文獻譯為拉丁文,之后拉丁文成為整個中世紀的主要語言。近代以來,歐洲各種民族語言和文化愈益發達,把希臘文及拉丁文文獻相繼譯為英、法、德等文。西方語言相互之間翻譯大多使用音譯即轉寫(transcription)。漢語翻譯外文詞必須以意譯為主,其原因在于,絕大多數漢字本身都是有意義的,古漢語大多一字一詞,若僅實行音譯就必然導致拋棄漢字,但漢語口語區別能力相當弱,完全拼音化會使漢語口語和書面語都陷入混亂,失去語言文字的表達功能。
西文詞意譯為漢語科學學術術語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把單義的西文詞譯為單義的漢語詞,雙方都是等義詞,例如“hydrochloric acid”譯為“鹽酸”,“sulfuric acid”譯為“硫酸”;二是把一個多義的西文詞分解詞義,譯為幾個不同的漢語詞,如“law”譯為“法律、規律、定律”,“sign”譯為“符號、癥候”;三是把兩個或更多不同的西文單義詞譯為一個漢語多義詞,如“plural”和“complex number”都譯為“復數”。第一種情況主要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中;第二種情況主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翻譯中,迄今有不少分歧、爭論乃至混亂;第三種情況很少,主要通過語境即使用范圍解決。中國翻譯西方哲學術語單義化在一定意義上改造和發展了西方哲學,對哲學科學化有特殊貢獻。
語詞的意譯其實是一種再創造,而且一個新的譯名在誕生后需由使用者即學術界或社會來檢驗。如德國有學者在18世紀創造出“Weltweisheit”一詞來意譯“philosophia”一詞,但此德文詞未被廣泛接受和流傳。日本學者西周曾把這個古希臘詞用漢字譯為“哲理學”等,也沒有被廣泛接受,而“哲學”這個譯名在創造出來后很快被廣泛接受,這與“哲學”一詞表達簡潔明確有關。所謂“概念史研究”其實也部分涉及跨語言和跨文化研究。筆者在《超越西方思想——哲學研究核心領域新探》中從跨語言的視角討論了中外文若干重要哲學術語的詞義情況。中西語言的差異相當大,如把西文系動詞“to be”及其現在分詞“being”譯為“存在”還是“是”就有較大爭議。因此,要對中西語言作較全面深入的比較研究,才能得出有說服力的結果。
有德國學者把約翰·穆勒的“the moral sciences”一詞譯為德文詞“Geisteswissenschaften”,后英語學界則普遍把“Geisteswissenschaften”一詞譯為“humanities”,這是英文和德文表達上有差異并使各自思想觀點不盡相同的一例。另一例是德語學界多把英文(和法文)的“idea”譯為“Vorstellung”(此外也譯為“idee”),英語學界后大多把德文“Vorstellung”(漢語譯為“表象”)譯為英文“representation”(漢語多譯為“表征”),由此必然產生思想觀點差異,也導致中國學界的翻譯和研究出現某些分歧。對這些復雜情況都要作深入細致的跨語言研究,研究者要盡量查閱原文,同時也離不開跨學科和跨文化視角。對于這類研究,西方學術界做了一些,但還不夠充分徹底,尤其是沒有和哲學觀點的差異以及哲學理論創新密切結合。中國學者在這方面還大有可為。
筆者在《超越西方思想》中把哲學研究分為核心領域與外圍領域。哲學外圍領域指各門實證科學基礎研究,這本身就是跨哲學與實證科學的跨學科研究;哲學核心領域則要以跨學科、跨語言和跨文化研究為基礎,同時必然涉及兩千多年來哲學術語翻譯的單義化趨勢,這些努力的目標都是使哲學研究科學化。有學者(如胡塞爾)雖致力于使哲學成為真正的科學,但只有從這“三跨”出發,才能真正實現哲學學科研究的科學化。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5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