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和老公不熟怎么也克服不了”的話題引發熱議,無數網友紛紛留言自己跟老公是怎么不熟的:
有“客服式溝通”,夫妻倆過日子像匯報工作;
有“健忘式溝通”,聊著聊著就忘了對方是誰;
還有“復讀機式溝通”,聊來聊去都是那一個字。
原以為在這個熱搜話題下面,會是大家對婚后生活的集體焦慮。
沒想到評論區的畫風完全不一樣,清一色在說:
“都事事有回回應有了,還不熟?。俊?/p>
“我老公要能做到這樣,我這輩子都粘著他?!?/p>
“這種相處方式已經是我的理想型了。”
明明和慣常認知里的“恩愛夫妻”截然不同:沒有親昵的稱呼,沒有驚喜、浪漫,沒有噓寒問暖……
可就是這種看似“不熟”的相處,卻透著一股令人會心一笑的默契與隨性。
讓人感覺到一種獨特的舒適、默契與松弛。
為什么?
其實,高質量的親密關系,從來不等于黏膩,也不需要用力過猛。
這種“不熟”背后暗藏的松弛與舒適,恰恰是現代婚姻的“高質量調情”。
看上去不熟?其實很甜蜜
在最新一期《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有這樣一幕:
其他3對明星夫妻都在互相拍照,只有戚薇和李承鉉夫妻在旁圍觀。
直到別人家老公,都給自己老婆拍了好幾輪美照后,李承鉉才反應過來:
“我是不是該給你拍幾張?”
戚薇說:“你才反應過來?。咳思叶家呀浥耐旰脦纵喠??!?/strong>
說完兩人都哈哈大笑。
活像兩個看熱鬧看得太入迷的吃瓜群眾,突然發現是自己忘了加入群眾了。
這種不黏膩卻充滿生活氣息的相處方式,讓無數觀眾直呼“好甜”,“怪不得你倆是夫妻。”
而類似的“甜”,其實也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
@L女士
出差近一個月即將回家,老公問我:“要來接你嗎?”
我第一反應是:“不用啦,我想自己坐輕軌慢慢晃回去。”
對話框那頭秒回:“好嘞!”,配著一個偷樂的表情包。
于是,他繼續在家享受空調和午覺;
我也樂得自在,一個人慢悠悠欣賞輕軌沿線江景。
這種獨處的愜意,竟也成為歸家路上的一份期待。
朋友們總說我們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夫妻——不會時刻黏在一起,不會事無巨細地報備,不會刻意浪漫一下……
每當這時我跟老公就相視一笑,其中的默契只有我們自己懂。
其實,我們的相處非常同頻:聊得來、吃得來、睡得來。
我和老公都很享受現在的這種狀態,這也是獨屬于我們自己的甜蜜。
@X先生
我愛書法,我老婆愛打牌,我們的興趣愛好截然不同,閑暇時總是各待一間房,身邊朋友都調侃我們是“平行線不相交”。
但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誰也離不開誰。
結婚7年,我每天必做一件事:逗老婆。
直到聽見老婆吼我:“你皮癢是不是!欠揍!”
我才覺得渾身舒坦。
要是老婆出差,少了這番“你來我往”,我甚至不能安安心心睡個好覺,總覺得少了什么。
而老婆呢,也有自己的堅持。
每當她要去一個陌生地方,總會提前找我看路線。
這個習慣從我們大學相戀一直延續至今,那時她總在圖書館門口等我集合,等我送她、給她指路。
如今十多年過去,這個小習慣依然未變。
每當她倚在門框上問路時,我總能看到她眼里的狡黠——這哪是真的不認路,分明是我們心照不宣的小游戲與甜蜜。
我還挺上頭的。
這些夫妻用他們獨特的相處之道,悄悄改寫了我們對親密關系的想象——
“原來愛情最動人的模樣,未必是如膠似漆的纏綿?!?/p>
在那些看似“不熟”、“不恩愛”、“沒有共同愛好”的背后,藏著夫妻更深層的情感鏈接與親密。
“不熟”背后,是更深的情感紐帶
這種深層次的情感鏈接,不是要兩人融為一體,而是在相愛的同時,在親密關系中留出恰到好處的空間。
——就像兩棵并肩而立的樹,根,緊握在地下;枝葉在陽光下各自生長。
既共享雨露,又保有自我的完整邊界。
具體來說有以下2點:
1.允許彼此做自己,真實表達
如果你留心觀察那些相伴數十年的恩愛夫妻,會發現他們往往掌握著一種獨特的相處智慧:
他們懂得為彼此保留一定情緒空間。
這個空間可以讓彼此自然表現出“我現在累了/生氣了/不愉快了”,同時不影響和傳染對方。
比如,當吵架不斷升級時,按下暫停鍵。
一方自己到小區里走幾圈,或去房間刷手機、聽歌轉移下注意力,另一方也在單獨的空間冷靜下。
當然,有人會認為這是回避問題、冷暴力。
然而,渾濁的水,需要時間來沉淀變清,激烈的感受也需要一個暫停的空間來消化。
不然,在情緒的風暴中“頂風”溝通,往往會適得其反。
對于這類夫妻而言,暫停也不是疏遠的信號,反而是彼此深度鏈接后,一種細微的默契。
——是在漫長的相處中慢慢磨合出來的。
他們學會了識別彼此的情緒邊界,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靠近,什么時候該退一步。
允許自己跟對方都有壞的情緒反應,給彼此的真實情感留出舒展的空間。
2.保有自我完整性的同時,與伴侶同在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
“健康的親密關系,是既能與伴侶同在,也能安然獨處。”
這句話揭示了2個現代人常常忽略的關系真相:
1)好的親密關系,需要“獨處的能力”;
2)愛需要自我完整;
唯有保持完整的自我,才能真正與另一個人深度聯結,成就更好的“我們”。
但這樣的觀念,跟我們對婚姻的普世認知是相悖的:
“如果我一個人都能過得很好的話,那我為什么要結婚?”
“如果婚姻不是越來越親密的,這段關系不就走到盡頭了嗎?”
在這樣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統下,
- 有人會因為伴侶不陪伴自己,懷疑感情出現裂痕,在猜忌中消耗彼此;
- 有人會為了維持家庭表面的和諧、親密,不斷壓抑、忽視自己,陷入關系的內耗;
- 有人會因為伴侶不懂得自己而神傷,認為他不愛自己,開始對關系失望;
于是,對親密的執著,讓我們越來越走向孤獨。
因為我們的自我“走丟了”。
事實上,真正親密、好的關系,需要在關系中保有自我的同時,與伴侶同在。
這種同在,就像雙人舞一樣,有時相擁,有時分離,但始終能在心里感受到對方:
是你在房間加班到深夜,他在旁邊靜靜玩手機,即便你們沒有言語交流,但某種陪伴在靜默中流動;
是你享受寧靜的閱讀時光,他喜歡跟兄弟喝酒、熱鬧,看似不同的生活節奏,但對彼此精神世界的尊重與支持讓關系得到滋養。
對這類伴侶而言,關系中的空間恰恰構成了親密與獨立同時存在的動態平衡帶——
就像交響樂中的休止符,看似是聲音的留白,實則是讓音樂更和諧飽滿的關鍵。
好的關系,七分熟
真正健康的關系,就像熬一鍋好粥,需要恰到好處的火候。
全熟的粥,會黏鍋糊底;
一味追求全熟的關系,會讓人窒息——會讓關系中的自我在互相擠壓中,變得吞噬、共生、過度依賴。
事實上,好的關系,是7分熟的,保留3分恰到好處的空間。
這個空間讓我們不用把過多注意力放在伴侶身上,而是留了很多力氣去發展自己,使自己有力量滋養支持關系。
就像韓劇《好久沒做》中那對夫妻:
婚前干柴烈火,婚后熟稔到能預判對方的每個動作——
對方一抬腳,就知道幫TA套襪子;對方一抬手,就知道幫TA戴手表。
但他們卻也因此失去了相愛的激情,到最后,連一個離婚擁抱都顯得刻意而勉強。
然而,離婚后的第一個圣誕節,好久沒見的他們再次重逢,隨意坐地上喝酒聊天。
他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空間:
可以拋開社會責任、身份角色、生活壓力,不去“硬擠”恩愛,僅僅隨心所欲的暢談、自然感受彼此之間情感流動。
很快,愛火重新點燃,他們很自然地擁抱、親密,就像剛戀愛時一樣。
這個故事,讓人不禁重新思考那句老話中的智慧:
“距離產生美?!?/strong>
或許,這句老話中的"距離",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關系中“空間”的重要性。
這不是冷漠或疏遠,而是一種心理上的留白藝術:
就像中國畫的留白,看似空無一物,實則是最具張力的表達。
親密關系也是如此。
*本文由芒來小姐和張德芬空間主筆團共同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作者丨芒來小姐和張德芬空間主筆團
策劃|小熊
編輯丨李小豆
主播丨姝璇
副主編 | 花花
總 編 | 康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