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主旨報告嘉賓介紹
為助力地學青年學者在學術征途上勇攀高峰,給參會學者提供包括自然科學基金政策、學科發展趨勢以及職業發展規劃等全方位的指導,本屆論壇特邀以下資深專家學者作大會主旨報告,為青年學者的科研探索、職業導航與學術進階提供全景式指引。
★ 竇賢康 院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 鄭永飛 院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姚檀棟 院士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汪毓明 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張 兵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摘要提交延期通知
第十屆青年地學論壇自2025年2月啟動征稿以來,得到了廣大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截止目前,注冊人數已經突破4000人。論壇原定摘要截止日期為3月31日,但是近期接到不少專題召集人反饋希望延長征稿日期,以便確保各位專家學者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并提交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經論壇組委會和青年地學論壇理事會討論,決定將第十屆青年地學論壇摘要投遞截止時間延期至2025年4月9日。逾期將不再接收稿件,請大家合理安排時間。
第十屆青年地學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以及深空探測實驗室聯合承辦,定于2025年5月9-13日在合肥濱湖會展中心舉辦。會議主題、大會主旨報告和特邀嘉賓以及參會注冊、投稿、酒店預訂、會后考察等詳見論壇官網(https://www.qndxlt.cn),歡迎廣大地學同仁踴躍投稿,薈萃科研思想,共襄地學盛會。
論壇日程安排
序號 時間 議程 1
5月9日
嘉賓報到 2 5月10日上午
論壇開幕式+主旨報告
3
5月10日下午-12日(全天)
論壇分會場專題報告
4 5月13日 離會&會后考察
論壇專題設置
上下滑動展示
主題1: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
專題1.1 第四紀地質年代學方法與應用
專題1.2 多學科交叉的人類世科學
專題1.3 樹木年輪與全球變化
專題1.4 湖泊沉積與全球變化
專題1.5 泥炭地生態演變、碳循環與環境變化
專題1.6 石筍與全球變化
專題1.7 黃土與古氣候
專題1.8 極地古環境
專題1.9 珊瑚生物礦化過程與古環境重建
專題1.10 海洋沉積記錄與全球變化
專題1.11 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
專題1.12 第四紀海洋碳循環演變
專題1.13 第四紀古海洋演變:指標記錄與數值模擬的對比
專題1.14 末次間冰期以來氣候環境演化的記錄、模擬和數據同化
專題1.15 古臺風重建與模擬
專題1.16 典型溫暖期氣候變化
專題1.17 多時空尺度古氣候模擬
專題1.18 微體化石與人地關系
專題1.19 生物分子標志物與氣候環境變化
專題1.20 青藏高原多時空尺度氣候與環境變化過程及機理
專題1.21 絲路文明與氣候環境變化
專題1.22 全新世人類活動與環境適應
專題1.23 更新世人與自然協同演化
專題1.24 古水文與古文明
主題2:地球化學
專題2.1 高維度同位素、古環境和油氣資源
專題2.2 大氣碳氮同位素地球化學
專題2.3 表生地球化學
專題2.4 匯聚板塊邊緣地球化學
專題2.5 有機與生物地球化學
專題2.6 金屬穩定同位素測試新方法及其應用
專題2.7 堿金屬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和地質應用
專題2.8 環境地球化學
專題2.9 深部揮發分的賦存、演化與效應
專題2.10 磷的地球化學循環及效應
專題2.11 大氣與海洋新污染物的環境命運
專題2.12 金屬同位素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主題3:地質災害與工程地質
專題3.1 崩塌滾石災害
專題3.2 能源、礦山、水利水電水害探查與防治專題
專題3.3 工程地質力學與地質災害
專題3.4 深部能源開發中的地質災害多場耦合機制
專題3.5 人工智能與滑坡/泥石流風險評估
專題3.6 可持續工程地質新技術
專題3.7 復雜地質環境下地應力研究新理論、新方法及應用
專題3.8 結構性巖土體工程性質與災害防控
專題3.9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工程與關鍵技術
專題3.10 環境地震學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專題3.11 紅層災變與防治
專題3.12 黃土地質災害致災機理與風險防控
專題3.13 微生物工程地質
專題3.14 生態工程地質與可持續環境
專題3.15 地質災害機理和預測預報
專題3.16 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與監測
專題3.17 膨脹土邊坡災害
專題3.18 巖土體多場多尺度災變機理與防控
專題3.19 地質災害大數據與智慧監測預警
專題3.20 鏈式災害判識、演化與機理
專題3.21 特殊土工程地質
專題3.22 污染場地防控原理與技術
專題3.23 水工地質災害形成機制與防治
專題3.24 重大工程災害監測預警與評價
專題3.25 土的破壞機制與防護措施
專題3.26 工程地質物理模擬與數值模擬
專題3.27 極端環境地質災害與工程地質
主題4: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專題4.1 “典型脆弱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重點專項青年項目群專題討論
專題4.2 陸路交通生態效應與可持續發展
專題4.3 全球變化生態學與生態遙感
專題4.4 水生態系統過程與管理
專題4.5 河流湖泊坑塘碳循環與碳排放
專題4.6 旱區生態系統變化、驅動與可持續發展
專題4.7 生態模型理論與應用
專題4.8 極端事件與植被變化
專題4.9 退化生態系統評估與治理
專題4.10 脆弱生態系統水土過程及其生態效應
專題4.11 生態系統服務感知與居民福祉
專題4.12 生態系統服務流與生態補償
專題4.13 濕地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
專題4.14 濕地生態系統水文過程與調控
專題4.15 “糧食-水-生態”紐帶關系與可持續發展
主題5:環境科學
專題5.1 污染物暴露與環境健康
專題5.2 污染物被動采樣、監測分析及風險評估
專題5.3 新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和微生物過程
專題5.4 生態修復的固碳減排機制及碳中和途徑
專題5.5 環境耐藥組的傳播機制、風險評估與防控技術
專題5.6 流域面源污染監測評估與防控
專題5.7 喀斯特生態地質環境評價與對策研究
專題5.8 新污染物的源排放清單與控制
專題5.9 流域生態環境智能監測與AI建模應用
專題5.10 農業農村廢物資源化與污染防治
專題5.11 金屬組學與環境健康
專題5.12 電能微生物及其環境效應
專題5.13 農食系統與環境可持續
專題5.14 環境電化學污染治理與資源循環
專題5.15 有機污染物多介質環境分析及生態毒理
專題5.16 鹵代有機物轉化與循環
專題5.17 河湖碳氮硫循環機制及生態修復技術
專題5.18 汞的環境地球化學
專題5.19 放射性核素分析與環境示蹤
專題5.20 固體廢物治理與資源化
主題6:海洋地球科學
專題6.1 深海極端環境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專題6.2 海洋甲烷循環與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環境效應
專題6.3 海洋地質災害引起的沉積物輸運與記錄
專題6.4 數據驅動下的海洋地球科學研究
專題6.5 海洋物質輸運過程與沉積特征
專題6.6 海洋沉積與環境演變:古地磁和環境磁學視角
專題6.7 海底地震探測與深部結構
專題6.8 深海典型生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專題6.9 河流-河口-近海連續體碳循環的多尺度過程及其生態效應
專題6.10 全球變暖背景下的熱帶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
專題6.11 海洋巖石圈結構與形成演化
專題6.12 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專題6.13 氣候環境演變的海洋生標示蹤與重建
專題6.14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海洋科學領域的應用與進展
主題7: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
專題7.1 城市氣象與生態環境
專題7.2 地學大數據融合與應用
專題7.3 植被結構與功能參數遙感
專題7.4 資源環境與人類活動智能分析
專題7.5 城市熱環境與景觀可持續性
專題7.6 水信息遙感技術與應用
專題7.7 農業遙感與耕地利用
專題7.8 山地遙感立體觀測、反演建模、產品研制及應用
專題7.9 遙感輻射建模與參量反演
專題7.10 SAR遙感農林應用
專題7.11 災害遙感觀測與過程模擬
專題7.12 熱紅外遙感:理論、方法與應用
專題7.13 時空大數據智能分析及應用
專題7.14 熱紅外遙感信息處理與應用
專題7.15 遙感智能解譯與地理空間建模
專題7.16 能源地理與可持續發展
專題7.17 水環境遙感機理與應用
專題7.18 全球變化下的陸地生態系統物候與碳循環
專題7.19 地理大數據場景建模
專題7.20 旱區農業水資源遙感與應用
專題7.21 農業地理與農業遙感大數據
專題7.22 實景三維建模與應用
專題7.23 空間統計與生態修復評價
主題8:人文地理與區域高質量發展
專題8.1 風險視角下聚落減災與韌性重構
專題8.2 碳排放與可持續消費
專題8.3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科技創新與區域高質量發展
專題8.4 國土空間治理與綠色發展
專題8.5 國土空間安全韌性
專題8.6 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旅游強國建設
專題8.7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可持續
專題8.8 人地系統全程耦合研究的中國實踐
專題8.9 數智時代的時空行為與空間規劃治理
專題8.10 雙碳目標與區域綠色發展
專題8.11 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
專題8.12 農業強國建設與鄉村全面振興
專題8.13 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專題8.14 面向氣候變化風險的能源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主題9:地球物理與大地測量
專題9.1 基于地震學物理基礎的地震動合成及危險性分析
專題9.2 AI賦能地球物理與大地測量
專題9.3 影像大地測量前沿技術與防災減災應用研究
專題9.4 雷達干涉測量地質災害監測與應用
專題9.5 震源物理
專題9.6 GNSS水文大地測量與遙感
專題9.7 衛星大地測量監測新技術及高精度應用
專題9.8 地球深部結構、組分與動力學過程
專題9.9 地下結構成像與變化
專題9.10 地球物理測井在非常規油氣地質、工程評價中的應用
專題9.11 地球物理勘探技術、裝備及應用
專題9.12 地震大地測量方法與應用
主題10: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
專題10.1 月球樣品研究進展與展望
專題10.2 月球遙感與就位探測
專題10.3 火星探測研究進展與未來任務
專題10.4 太陽系小天體與其它天體探測研究
專題10.5 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
專題10.6 天體生物學
專題10.7 深空探測創新任務
專題10.8 深空探測先進載荷技術
專題10.9 深空探測關鍵支撐技術
主題11:空間物理與空間天氣
專題11.1 太陽物理
專題11.2 磁層物理
專題11.3 電離層物理
專題11.4 中高層大氣物理
專題11.5 空間探測技術
專題11.6 空間物理實驗模擬
專題11.7 空間物理載荷設計與數據處理
專題11.8 太陽活動與空間環境擾動
專題11.9 量子精密測量在空間科學的應用
專題11.10 低層大氣與電離層垂直耦合
專題11.11 空間科學數字化技術
專題11.12 磁場重聯專題研究
專題11.13 磁層波粒相互作用專題研究
專題11.14 大磁暴期間電離層擾動專題研究
主題12:地表過程與地貌
專題12.1 風沙(塵、雪)運動機理、過程與災害防治
專題12.2 沙塵傳輸的物源示蹤與區域環境動力機制
專題12.3 干旱區地表過程、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
專題12.4 風沙、河流地貌的年代學與演化過程
專題12.5 構造地貌過程
專題12.6 古地磁學在構造地質學研究中的新進展
專題12.7 氣候變化下的海岸環境演變
專題12.8 海岸帶泥沙輸運過程與地貌演化
專題12.9 喀斯特區地表過程與生態環境演變
專題12.10 冰川地貌過程與環境
專題12.11 寒區地表災害過程與模擬
專題12.12 干旱生態系統觀測、實驗、模擬與評估
專題12.13 干旱區生態環境健康與修復
專題12.14 生態水文與土壤水文
專題12.15 土壤生態過程與全球變化
專題12.16 土壤風蝕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專題12.17 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
專題12.18 地貌演化研究新進展:過程、記錄與模擬
專題12.19 極端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
主題13:大氣物理與氣象氣候
專題13.1 云物理外場試驗、遙感和模擬
專題13.2 云降水觀測與模擬
專題13.3 東北冷渦對極端天氣氣候的影響機理與預報技術
專題13.4 氣候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的調控作用
專題13.5 青藏高原地氣系統能量與水分交換過程研究
專題13.6 海氣相互作用與大氣水循環
專題13.7 能源氣象
專題13.8 大氣邊界層
專題13.9 數值模式模擬與預測
專題13.10 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
專題13.11 平流層-對流層大氣動力耦合和物質交換
專題13.12 雷暴電學及其中高層大氣效應
專題13.13 氣象與大氣污染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
專題13.14 人工智能在大氣科學領域的應用
專題13.15 氣候變化動力機理及預測
專題13.16 臺風天氣氣候變率及其氣候反饋效應
專題13.17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預報預測
專題13.18 高影響海氣環境事件:特征、機理和預測
主題14:氣溶膠與大氣環境
專題14.1 大氣新粒子形成與生長
專題14.2 海洋氣溶膠
專題14.3 大氣活性氮的遷移轉化及環境效應
專題14.4 大氣沙塵的釋放、傳播沉降及健康效應
專題14.5 大氣氣溶膠化學機制
專題14.6 吸光氣溶膠理化特性及環境效應
專題14.7 大氣環境與極端事件
專題14.8 人類活動與大氣污染
專題14.9 大氣環境遙感和人工智能應用
專題14.10 多尺度大氣化學與傳輸數值模擬
專題14.11 消耗臭氧層物質和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監測、排放與環境影響研究
專題14.12 大氣污染源排放測量與表征
專題14.13 天然源排放與人為污染相互作用機制與模擬
專題14.14 水體/土壤-大氣交互機制及環境影響
專題14.15 室內環境質量與人類健康
專題14.16 氣體和氣溶膠組分來源和生成機制的同位素制約: 方法、原理和應用
專題14.17 高海拔地區氣溶膠特性與區域環境影響
專題14.18 大氣環境外場觀測與實驗模擬
專題14.19 大氣有機污染物:從篩查識別到環境影響
專題14.20 大氣二次有機氣溶膠
專題14.21 棕碳的源排放、大氣演變及其效應
主題15:水文地球科學
專題15.1 巖溶-深地水文地球化學及碳中和
專題15.2 裂隙介質滲流機理、模擬和應用
專題15.3 地下水水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污染環境修復
專題15.4 同位素水文
專題15.5 地熱成因及勘探開發
專題15.6 地表水與地下水交互:耦合機制、數值模擬與實際應用
專題15.7 干旱區生態水文
專題15.8 水資源系統模擬與優化管理
專題15.9 海岸帶水循環及其環境效應
專題15.10 基于數據同化與深度學習的地下水模擬與分析方法
專題15.11 土壤-地下水新污染物遷移歸趨及轉化衰減
專題15.12 區域劣質地下水分布、成因及供水安全
專題15.13 土壤和地下水交互過程污染物遷移轉化
專題15.14 氣候變化下的巖溶水文過程和水環境
專題15.15 巖溶環境與新污染物
專題15.16 含水層自由基環境化學
專題15.17 喀斯特關鍵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及其環境效應
專題15.18 水網體系水文過程模擬與多目標調控
專題15.19 全球變化背景下的生態水文研究進展
專題15.20 人工智能與水文過程監測、模擬及管理
專題15.21 變化環境下的極端水文氣候事件及其生態效應
專題15.22 山區遙感水文
專題15.23 陸地水體的演變與全球變化
專題15.24 干旱監測、機理、影響與數值模擬研究新進展
專題15.25 地下水中膠體界面行為、運移機制及環境效應
主題16:礦產與資源
專題16.1 鋰的圈層循環與成礦過程:硬巖、鹽湖與黏土
專題16.2 沉積盆地水-巖過程中氫的地球化學行為及其能源效應
專題16.3 戰略性礦產成礦過程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
專題16.4 鹽湖戰略礦產資源與綠色開發利用
專題16.5 鈾成礦作用與勘查進展
專題16.6 華南鎢錫稀有金屬成礦作用與找礦勘查
專題16.7 固體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技術及新進展
專題16.8 巖漿礦床與稀貴金屬成礦作用
專題16.9 海洋礦產資源
專題16.10 碳酸巖-堿性巖體系稀土稀有金屬成礦作用
專題16.11 熱液金礦床理論與找礦勘查
專題16.12 高光譜找礦研究進展及勘查應用
專題16.13 自動礦物分析技術在礦床研究和工藝礦物學中的應用
專題16.14 低品質礦產(煤系等)伴生關鍵金屬賦存、高效提取利用與環境影響示蹤
專題16.15 斑巖成礦系統及層圈相互作用
主題17:古生物、古地理與古環境
專題17.1 地球早期元素循環與生命起源
專題17.2 古生物、古地理和古環境演變的油氣資源效應
專題17.3 非傳統同位素示蹤古環境演變:測試、原理與應用
專題17.4 古火山活動的識別及其對環境、氣候和生態系統的影響
專題17.5 前寒武紀地球和生命系統協同演化
專題17.6 地質年代學在深時地球生命系統研究中的應用
專題17.7 深時地球系統數值模擬
專題17.8 氣候—生態突變
專題17.9 青藏高原隆升與氣候變化和風化剝蝕
專題17.10 亞洲內陸不同時間尺度古環境和古氣候變化的孢粉學視角
專題17.11 關鍵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環境演變與資源效應
專題17.12 動物起源和寒武紀大爆發
專題17.13 化石藻類與微體古生物化石:古地理意義與古環境變化
專題17.14 生物礁演化與環境變化
主題18:冰凍圈科學
專題18.1 冰川-冰湖相互作用及影響
專題18.2 冰凍圈工程與技術
專題18.3 冰凍圈極端水文氣象事件變化及影響
專題18.4 冰凍圈微生物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專題18.5 冰凍圈遙感測繪與地理信息
專題18.6 高山區冰凍圈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模擬
專題18.7 積雪變化及其影響
專題18.8 極地海冰變化機制及氣候反饋
專題18.9 冰凍圈微生物氣候環境效益與生態安全風險
專題18.10 冰凍圈流域地表環境地球化學
專題18.11 冰川變化遙感監測與評估
專題18.12 冰凍圈服務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專題18.13 冰凍圈變化與碳循環
專題18.14 冰凍圈災害
專題18.15 極地地球物理
專題18.16 極地冰-海-氣過程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專題18.17 凍土變化及其影響
專題18.18 極地凍土工程與環境
專題18.19 極地冰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動力演化事實和模擬
專題18.20 冰凍圈科學交叉前沿
專題18.21 極地大氣與氣溶膠探測及變化機制研究
專題18.22 冰氣相互作用及其微物理過程
專題18.23 極地海洋動力過程及其氣候效應
主題19:土壤科學與環境健康
專題19.1 土壤的非傳統同位素
專題19.2 農業土壤環境污染與治理
專題19.3 農業地質與土地質量
專題19.4 土壤病毒與環境健康
專題19.5 礦山土壤污染防治
專題19.6 作物-逆境土壤互作
專題19.7 礦冶場地生態修復
專題19.8 土壤與植物營養
專題19.9 土壤微生物與養分循環
主題20:地球關鍵帶與全球變化
專題20.1 氮循環與可持續發展
專題20.2 小微濕地的過程與功能
專題20.3 大數據背景下溶解有機質的分布模式及機制
專題20.4 高寒流域地球關鍵帶與氣候變化
專題20.5 生態系統植被與氣候變化關系
專題20.6 地球關鍵帶生態過程與服務
專題20.7 地球關鍵帶礦物的重要作用
專題20.8 全球變化與水沙過程
專題20.9 全球變化與硅-碳-水耦合循環
主題21:城市海岸帶與陸海統籌
專題21.1 面向陸海統籌的海洋/海岸帶景觀生態學
專題21.2 大數據驅動的海洋生態環境研究
專題21.3 河流-河口-海灣連續體碳氮循環
專題21.4 人海系統耦合過程與演化
主題22:碳中和科學與技術
專題22.1 清潔能源資源、技術與政策
專題22.2 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與模擬
專題22.3 海洋負排放與海岸帶藍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