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孟買商業峰會上,印度外長蘇杰生再次放出驚人言論,引發關注。他罕見地承認印度發展滯后于中國,但卻將中印之間的差距歸咎于“西方長期奉行‘抬華抑印’戰略”“中國發展得好是因為有西方的幫助”。
印度外長蘇杰生
蘇杰生在演講中拋出了三個核心觀點。
一是西方長期“捧中抑印”:中國是西方戰略焦點,成就被各種贊揚,而印度則被刻意貶低。他甚至追溯到19世紀英俄“大棋局”,稱英國為遏制沙俄而扶持中國。
二是殖民歷史遺留問題:中國被西方國家視為“戰略資產”,而得以保留下來,因此有了發展的機遇,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導致了“系統性破壞”。
印度孟買
三是中印“不同起點”論:由于兩國歷史軌跡截然不同,因此印度需付出加倍努力才能追趕中國。
小編認為,這些論點本質上是“西方中心論”衍生出的怪胎。將中印競爭置于西方敘事框架下,忽視兩國發展道路的本質差異。蘇杰生的言論有三大硬傷。
其一,中國崛起是“西方恩賜”?
蘇杰生聲稱中國依賴西方幫助取得成就,但歷史事實截然相反。近代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國家主權和經濟命脈長期被掌控,這種歷史創傷與“恩賜”毫無關聯。從改革開放到“一帶一路”,中國的發展始終基于自身國情探索。
蘇杰生
此外,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貿易壁壘從未間斷,華為5G技術突破、空間站自主建設等成就,正是突破西方遏制的有力證明。中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源于中國人的自主創新,而非外部“輸血”。反觀印度,莫迪政府耗資230億美元的“生產激勵計劃”(PLI)因官僚腐敗和效率低下失敗,制造業占比不升反降。
印度火車站
其二,殖民歷史是“印度困境”的根源?
實話實說,所謂的“印度困境”與英國殖民的歷史有一些關系,但一定不是其根源。蘇杰生將印度落后歸咎于英國殖民,卻選擇性忽視印度獨立后的政策失誤。
印度獨立后選擇的混合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模式等政策路徑,與其發展困境存在直接關聯例,許可證制度、國有化浪潮等政策抑制了市場活力,導致經濟長期停滯。
其次,種姓制度、宗教矛盾等社會結構性問題,遠早于殖民時期便已存在,英國統治并未創造這些矛盾,反而通過文官制度、法律體系等現代治理框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對立。如印度種姓制度至今仍導致27%低種姓人口被剝奪教育權,8億人日均生活費不足2美元。
印度
其三,所謂的“不同起點”實則為印度戰略短視
蘇杰生稱中印起點不同,但真正的差距在于發展決心。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浦東開發被西方預言“注定失敗”,但如今已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印度則沉迷于“口號式發展”,新德里機場航站樓啟用即漏水、高鐵十年未貫通等荒誕現象,與其“2075年50萬億美元經濟體”目標形成強烈反差。
蘇杰生的言論雖荒謬,卻暴露了印度精英階層的認知困境。他們既渴望崛起,又無法擺脫對西方標準的依賴;既想借力中國發展,又擔憂“被西方拋棄”。然而,現實利益終將推動中印回歸理性合作。
蘇杰生和王毅
中國制造業的韌性可為印度提供供應鏈支持,而印度龐大市場可為中國產業升級提供空間。例如,中印在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已初見成效。正如新加坡學者所言:“中印若內耗,受益者只會是西方。”
發展權是奮斗出來的。印度若想真正實現崛起,與其在國際場合“表演悲情”,不如回到街頭巷尾,修好每一條斷頭路,教好每一個失學孩童。畢竟,發展權從不是媒體賜予的禮物,而是實干家用汗水澆灌的果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