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央視名嘴朱軍彎腰在民勤戈壁種下梭梭樹苗時,這個動作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公益活動范疇——它是一場關于生態覺醒的宣言,更是一堂生動的公眾人物社會責任實踐課。在荒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27.4%的中國西北,這場以名人效應為杠桿撬動的治沙行動,正在書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范式。
這片被巴丹吉林與騰格里兩大沙漠夾擊的綠洲,不僅是全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更是檢驗人類與自然博弈的終極考場。作為甘肅籍主持人,朱軍深諳家鄉生態痛點:年均降水量僅120.8毫米的嚴酷環境下,民勤人用半個世紀將森林覆蓋率從3%提升至18.28%,但沙漠治理仍然任重道遠。他的躬身示范,將明星流量轉化為生態關注度,讓“云植樹”“樹苗認養”等創新模式突破地域限制,使千里之外的網民也能通過屏幕參與治沙。
當朱軍與甘肅省電商商會會長潘從明聯手,治沙便不再是悲情敘事:沙蔥產業年產值超2億元,日光溫室節水技術讓農業用水效率提升20%,電商平臺將民勤羊肉、人參果等特產推向全國。這種“生態修復—產業增值—反哺治沙”的閉環,正在破解環保與發展的傳統悖論。正如志愿者在沙漠肉燴菜鍋邊交流時所言:“我們現在種的不僅是樹,更是未來的產業根基。”
這場活動創造了環保參與的新維度。通過抖音直播種樹實況、開發“治沙能量包”文創產品、在植樹基地設置美食補給站等設計,硬核生態工程被解構為可感知、可參與的生活場景。當志愿者捧著全羊湯黃米面條笑談“吃完能再種十棵梭梭”時,環保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成為充滿成就感的集體儀式。
在黃沙與綠洲的永恒博弈中,朱軍的民勤之行猶如一束星光,照亮了公眾人物履行生態責任的全新路徑:既要善用影響力搭建關注橋梁,更需深度介入產業鏈重塑;既要傳承文化根脈,也要創新參與形式。當更多星光匯聚,明星公益治沙帶來的流量價值,或許真能成為生態治理新模式的里程碑。此刻,每一棵梭梭樹的年輪里,都鐫刻著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和解。
記者:聶兵遠
編輯:周旦
審校:李筱
責任編輯:閆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