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來得有點晚,維多利亞港的風還帶著冬天的刺骨寒意。可這股冷風,比不上李嘉誠此刻心里的寒意。
3月28日,香港《南華早報》爆出一條重磅消息:據“接近長和高層”的消息人士透露,長江和記實業(簡稱長和)下周不會簽訂任何關于出售巴拿馬港口的協議。這話一出,輿論炸了鍋。有人松了口氣,有人冷笑連連,還有人直接開罵:“李嘉誠,你玩什么緩兵之計?以為拖一拖就能糊弄過去?”
從3月初宣布要把全球43個港口賣給美國貝萊德集團,到現在迫于輿論壓力只能“暫緩交易”,短短不到一個月,這位97歲的“超人”從商界傳奇,硬生生轉變成了人人痛罵的“賣國賊”。全網討伐、官媒喊話、股價暴跌,李嘉誠這回,真的是迎來了人生最至暗的時刻。
這場風波,不是簡單的買賣糾紛,而是牽扯到國家利益、地緣政治、民族大義的超級大戲。李嘉誠想賣的,可不是普通的碼頭,而是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咽喉——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在內的43個戰略要地。買家是誰?美國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背后站著剛上臺的特朗普政府。
這筆交易,價值228億美元(約合1772億港元),表面上是“高位套現”的商業操作,可落在中美博弈的棋盤上,那就是赤裸裸的“遞刀子”。從《大公報》五次發文痛批,到港澳辦官網接連轉載,再到外交部、特首李家超的強硬表態,李嘉誠被圍剿的態勢愈演愈烈。這篇文章,咱們就來好好捋一捋,這場大戲是怎么上演的,李嘉誠到底怎么把自己玩到了絕境。
一個無視國家大義的人,必然被大多數人圍攻
賣港風波的導火索:特朗普的野心和李嘉誠的“秒跪”
事情得從2024年12月21日說起。那天,剛當選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在自創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發了一篇狠話:“我們的海軍和商船在巴拿馬運河受到了非常不公平且不明智的對待。巴拿馬收取的費用太荒謬了。
這種對我們國家的徹底‘敲詐’將立即停止!”他還點名中國,說運河不能“落入錯誤的人之手”。這話啥意思?明眼人都看得出,特朗普盯上了巴拿馬運河,想從中國和巴拿馬手里“奪回來”。4天后,12月25日,他又發文,硬說“中國軍人非法運營巴拿馬運河”,矛頭直指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因為長和通過和記黃埔,運營著運河兩端的兩個關鍵港口。
特朗普的野心不是空穴來風。巴拿馬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承載全球6%的海運貿易,中國貨輪占了21%的流量,是中國通往拉美市場的“黃金通道”。美國呢?占了73%的貨運量,是運河最大用戶。可特朗普不爽的是,運河歸巴拿馬管,港口有中國公司運營,他覺得這威脅了美國霸權。
2025年2月1日,新任國務卿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首訪巴拿馬,直接逼宮總統穆利諾(José Raúl Mulino),結果巴拿馬宣布退出中國“一帶一路”,還要審計長和的港口業務。這信號太明顯了:美國要動手了。
按理說,面對這種壓力,李嘉誠可以拖一拖,和國家通個氣,甚至找中資接盤。可他干了啥?3月4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開幕當天,長和突然甩出一紙公告:要把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199個泊位,賣給貝萊德,總價228億美元。這速度,快得讓人懷疑他是不是早就跟美國談好了。
巴拿馬那兩個港自不必多說,其他41個港,分布在全球貿易咽喉,比如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荷蘭的鹿特丹港,哪個不是戰略要地?這一賣,美國一夜之間控制了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中國航運的命脈,直接被捏住了半條。
民意炸鍋:從“超人”到“賣國賊”
消息一出,中文互聯網炸了。網友們列出李嘉誠的“罪狀”:
配合美國,卡中國脖子:賣港等于把中國貨輪的通行權交給美國,未來可能面臨高額附加費甚至禁運。
偷偷摸摸,不打招呼:這么大事,連聲招呼都不跟國家打,直接“先斬后奏”。
見利忘義,跪得太快:美國一施壓,他就秒投降,連掙扎都沒掙扎。
嘴上愛國,實則背刺:當年靠香港和內地起家,現在卻把戰略資產賤賣給美國。
微博熱搜迅速被“#李嘉誠賣43個港口給美國#”“#賣國賊李嘉誠#”刷屏。有人翻出舊賬:“2013年拋售內地資產時,他說‘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現在連腰骨都不要了!”還有人怒斥:“香港回歸前他是英國籍,回歸后拿中國香港籍,現在賣港給美國,他到底忠于誰?”憤怒的民意,像潮水一樣涌向李嘉誠,連帶著長和股價都坐了過山車,3月中旬一度蒸發78億港元。
這種憤怒,不是民眾的無腦噴,而是基于樸素的國家情感。巴拿馬運河對中國意味著啥?中國商船占比21%、4700億美元的年貿易額,一旦被美國控制,中國貨輪可能被“選擇性限流”,供應鏈安全直接拉響警報。
更別提特朗普政府還拋了個“301調查提案”,計劃對中國船只收高達150萬美元的入港費。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商業交易了,這是你死我活的經濟戰!李嘉誠這時候賣港,無異于在中美博弈的關鍵時刻,朝自己祖國捅了一刀。
官媒開炮:五次喊話,步步升級
民意沸騰,官方也沒閑著。香港《大公報》半個月內連發五篇評論,標題一個比一個狠:
3月13日《莫天真 勿糊涂》:點名這不是普通買賣,是美國霸權的棋子,勸李嘉誠想想立場。
3月15日《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拿霍英東、包玉剛等愛國商人對比,質問李嘉誠有沒有民族大義。
3月17日《飲水思源有擔當 背靠祖國謀發展》:提當年內地援港供水的歷史,提醒李家別忘本。
3月21日《停止交割 切勿因小失大》:從法律角度警告,交易可能違法,別因小利毀大局。
3月26日《營商不顧國家利益 終究會自毀基石》:直接定性,賣港損害國家利益,跪低只會自毀。
更狠的是,港澳辦官網三次轉載這些文章,信號明擺著:國家生氣了。3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記者會上說:“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同日,香港特首李家超也表態:“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港府會依法處理。”這態度,擺明了不讓李嘉誠輕易過關。
李嘉誠呢?面對圍剿,他擺出一副“優雅”姿態,對記者說:“我讓你們拍照,但不會說一句話。”這架勢,像極了鴕鳥埋頭,以為不吭聲就能躲過去。可他忘了,時代變了。國家利益當前,民心不可違。你無視大義,必然被圍攻。這不是道德綁架,這是底線。
習慣了投機倒把的人,會一直投機倒把
從香港到全球,李嘉誠的投機發家史。李嘉誠這輩子,最擅長的就是“投機”。別看他頂著“超人”光環,發家路子可沒那么光彩。1965年香港銀行擠兌風波,他低價掃蕩地皮;1973年石油危機,他抄底物業,等市場回暖高價拋售。這種“低買高賣”的套路,玩了一輩子。
改革開放后,他搖身一變成了“愛國港商”,靠內地政策紅利囤地賺錢。比如上海陸家嘴那塊地鐵交匯的地皮,2005年32億拿下,捂了10年沒動工,2015年200多億賣出,凈賺168億。這種“龜速開發”“囤而不建”的招數,他在廣州、東莞、成都玩得爐火純青,賺得盆滿缽滿。
這次賣港,也是老套路。特朗普一施壓,他就慌了。怕巴拿馬政府在美國逼迫下把港口國有化,像當年英國收他資產那樣血本無歸。于是,貝萊德一出價,他二話不說就賣了。228億美元,看似不少,可比2015年中資出價低多了。當年招商局和中遠想買和記港口40%股份,開價1500-1600億港元(約合息稅前利潤26-28倍),他嫌少沒賣。現在90%股份才賣1772億港元,還搭上控股權,這賬怎么算都不聰明。
跪得太快,錯失翻盤機會。有人替他說:“特朗普那么狠,李嘉誠扛不住啊!”這話聽著在理,可細想想,扛不住就不扛了?華為扛住了美國制裁,TikTok拖住了特朗普的收購,你李嘉誠連試都沒試就跪了。3月4日交易公布時,距離特朗普1月20日上任才40多天,談判到簽約只留28天,連個喘息的機會都沒給國家。他完全可以拖一拖,打打官司,或者找國家幫忙。
可他呢?秘密交易,不打招呼,硬生生把國家晾在一邊。這不是聰明,是短視。投機慣了的人,遇到大事就想著“趕緊套現跑路”。他忘了,華為、TikTok能撐下去,靠的是國家撐腰。李嘉誠要是早點通氣,中資完全可以出更高價接盤,或者國家出面跟美國談判。可他信不過國家,只信自己那點小算盤,結果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家族錯位:李澤楷的北京行。更戲劇的是,3月中旬,正當賣港風波鬧得最兇時,李嘉誠小兒子李澤楷突然現身北京,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這時機太巧了。外界紛紛猜測:他是來滅火的,還是另有打算?李澤楷跟大哥李澤鉅不一樣,性格冒險,早就獨立創業,搞電信和科技,跟家族傳統產業不太沾邊。
這次訪京,有人說他想平衡家族形象,有人猜他是趁機找新機會。可不管啥目的,他這趟來得太晚了。賣港的事,李澤鉅在北京開兩會時都沒吭聲,現在李澤楷再補救,輿論早炸了,股價也跌了,晚了不是一點半點。這父子仨,活脫脫上演了一出“錯位戲”。李嘉誠投機賣港,李澤鉅沉默看戲,李澤楷事后救場。可惜,投機這條路,依賴的是時機和算計,一旦算錯,滿盤皆輸。
你被什么成全,就被什么毀滅
靠國家起家,卻背刺國家
李嘉誠的商業帝國,離不開香港和內地。1962年香港大旱,內地建東深供水工程救香港;1997年回歸前,他收購香港電燈穩經濟;改革開放后,他靠內地政策囤地發財。沒有國家的成全,哪來的“李超人”?可現在呢?國家需要他站隊時,他卻把港口賣給了美國。這不是普通的資產,是中國航運的命脈。他這一賣,美國可能用“長臂管轄”卡中國脖子,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滯留中國貨輪的事,未來可能在巴拿馬重演。
更可氣的是,他嘴上喊著“愛國”,卻從沒真把國家放心上。2015年撤資內地時,他說“做生意低買高賣很正常”,現在賣港,他又拿“在商言商”當擋箭牌。
可商人和國家,真能分開嗎?霍英東頂著港英壓力援內地,包玉剛為回歸奔走,李嘉誠當年也靠愛國人設上位。現在國家有難,他卻跑得比誰都快。
美國的算盤和巴拿馬的曖昧
這事背后,美國的算盤打得響。特朗普上臺后,高喊“美國優先”,要重塑全球航運體系。3月14日,G7發布《海上安全與繁榮宣言》,強調審查港口所有權,矛頭直指中國。貝萊德CEO芬克跟特朗普關系鐵,這筆交易,擺明了是美國戰略的一部分。巴拿馬呢?穆利諾嘴上說“運河永遠歸巴拿馬”,可2月1日盧比奧一訪,他就退出“一帶一路”,擺明了想在中美間兩頭討好。可他忘了,美國要的是控制權,不是合作。
李嘉誠這時候賣港口,等于是給美國送了大禮。228億美元,他賺了,可中國丟了命脈。長和股價3月4日公告后漲了21.86%,可沒幾天,在輿論壓力下又跌回去。他以為自己高明,殊不知成了美國棋子。
國家的反擊:法律和外交齊上陣
國家也不是吃素的。3月23日,國務院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第19條明擺著能叫停交易。香港《國安法》第6條“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也能拿來用。《反壟斷法》更不用說,貝萊德若壟斷全球港口,威脅中國航運,中國完全可以否決。外交上,3月14日,中方率團訪巴拿馬,表示要鞏固友好關系,擺明了在拉攏巴拿馬。
3月28日《南華早報》那條“暫緩交易”的消息,不是空穴來風。長和和港府還在“博弈”,可從李家超“依法處理”的表態看,這交易八成懸了。李嘉誠想拖,可拖不下去。他被國家成全,卻反過來傷國家,現在,他將為他的選擇付出代價。
尾聲:至暗時刻的代價
97歲的李嘉誠,走到人生盡頭,卻迎來了最黑暗的春天。
從“李家的城”到“李家的港”,他用一生建起的商業神話,只用一個月就塌了半邊。
《大公報》說得好:“有些交易,賺的是錢,輸的是魂。”他或許還想著靠“暫緩”翻盤,可民意不饒他,法律不放他,國家不信他。
這事還沒完。交易是簽還是停,還得看李嘉誠的“態度”,4月2日“暫緩交易”的緩兵之計成不了你李嘉誠的護身符。無論結果如何,你李嘉誠現在都輸了名聲,傷了根基。
你別忘了,資本無國界,但企業家有祖國。沒有國家的庇護,你的資本帝國不過是海上浮萍。
這場對李嘉誠全方位的圍剿,不是網民的一時沖動,而是時代的審判。
李嘉誠你就做個好人吧,別再執迷不悟了。時代變了,你所謂的精明,救不了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