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老一輩革命者已經步入晚年,就是我黨曾經的國民黨戰俘宋希濂也進入了晚年生活,這一年他前往美國,終于與子女團聚,并定居下來。
即使遠在他鄉,宋希濂也關注著國家大事,并盡可能地為祖國貢獻力量。
人到晚年,常常追憶的是過去,更何況是過去那段戰火紛飛的日子。宋希濂提及自己的被俘經歷,其實他是有機會起義的,只是現實環境下,他終是有牽絆。
不過在他被俘后,有人回憶說,宋希濂將自己攜帶的黃金,都交給了我軍。如此,當時發生了什么?
1949年,老蔣能用的國民黨將領已經屈指可數,這時的宋希濂在國民黨別提多重要了。在老蔣的指揮下,宋希濂似乎能看到些希望,但隨著國民黨一敗再敗,局勢很快顯而易見。
宋希濂被老蔣委以重任,在川湘鄂地區展開武裝力量組建工作。
這么看來,老蔣是有機會,一旦西南地區被他重視起來,而且這一工作有了突出進展,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勢必有所回升,有了有利的時機,老蔣自然不會放過再來一次的機會。
只是計劃和現實還是有區別的,老蔣的舉動十分清晰,難道我軍會沒有察覺?既然知曉他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讓他們的計劃得逞。
如此,我軍所走的每一步都十分謹慎,而且為了我軍解放工作,我軍各部隊全方位考慮,更在有利的條件下爭取和平解放。
此前北平的和平解放給了我軍很大動力,如果能爭取更多的和平解放,對于我軍乃至老百姓必然是一大幸事,還能減少沒有必要的傷亡。
考慮到這些,我軍的下一步在湖南,同時我軍沒有放棄繼續向西南進軍,也便不能讓老蔣的計劃順利進行。
首先湖南和平解放是有機會的,其中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程潛,一個則是陳明仁,只要他們的想法確定,此事也就提上了日程。
而且他們倆與老蔣離心,老蔣的所作所為讓很多人不喜,那么他們倆也能算是其中之一。既然有了嫌隙,我軍便趁機做和平解放工作,隨著國民黨逐漸不占優勢,當時的局勢陳明仁、程潛兩人也就看得明白。
最后,我軍目的達成,和平解放事宜也就隨之而來。
而在這期間,陳明仁曾與之取得聯系,他的想法很簡單,作為老同學,自然希望彼此能有一個好的結局,此前他們同處一個陣營,可是當時老蔣的失敗已經注定,他們的堅持又有何意義呢。
而且作為黃埔畢業生,宋希濂還是陳賡將軍的老鄉、老同學。
1923年,他們二人一同南下,只為趕赴廣州考入陸軍講武學校,后來黃埔軍校建立,他們無疑是一期生。
此后他們共同學習,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后來在學習期間,便加入了國民黨,并進入部隊,參與一定斗爭。
畢竟是黃埔一期生,他們的能力都不凡,陳賡將軍不必多說,宋希濂也是其中表現出眾的一員。后來陳賡堅定跟隨我黨,自然也希望宋希濂能做出正確選擇,所以在他的介紹下,宋希濂曾加入我黨。
但革命形勢緊張,老蔣一度威脅大,根據環境形勢,宋希濂最終還是退出了。
不過他與陳賡之間的交情還是很深厚的。
如此陳明仁率部起義時,陳賡也正率部前往了西南地區,如果宋希濂起義,當然是有機會的。
其實宋希濂也想過,但老蔣也會花心思留住這一重要將領,這時司令員的重要職位給到他,還有在西南地區的重要地位,宋希濂只能說很難不心動。
而且我軍優待政策也不是人人都知曉,甚至有人提出疑問,宋希濂聽了去,自然更加謹慎。
總之,宋希濂沒有抓住這一好機會,他的結局也就注定了。
解放戰爭開始后,宋希濂繼續聽從老蔣指揮,前兩年他大多在西北,隨著戰局發展,解放軍的腳步逐漸南下,這時宋希濂自然是被想起的得力干將,黃埔出身的他也算是嫡系將領。
1948年便被委以重任,為阻止我軍進入四川展開行動。
而戰爭期間,宋希濂的想法也很深。當時徐蚌會戰,老蔣本是要他指揮的,可就徐蚌的局勢,他并未看到希望,甚至在他看來,已經到了難以挽回的局面,就此他還是堅決辭任了。
到了1949年,國民黨已經岌岌可危,可給到宋希濂的職位可不少。直到我軍開始向西南進軍,宋希濂的敗仗也便很快來了。
隨著一場又一場的敗仗,宋希濂所率部隊只能落入我軍大包圍中,最后一敗再敗,為了逃命他們只能率部撤退。
當然撤退得也不過是殘部,而且為了分散我軍的注意力,宋希濂還是很聰明的,他將其一分為三,只為順利逃脫。
而宋希濂終究是小瞧了我軍的實力,逃至大渡河,他們終于被解放軍給追上了。
自知大勢已去,宋希濂想要親手了結了自己,但還是我軍戰士快了一步,留下了他的性命。
此后宋希濂不再是國民黨將領,而是解放軍戰犯,隨后進行改造工作。
被俘后,宋希濂本不配合我軍工作,而且這時還在質疑我軍的優待政策,也就沒少與我軍戰士鬧矛盾。
但后來楊勇將軍跟他聊了很多,有關于他可能的起義事宜,還有就是要他相信我軍的優待。當然情況已經如此,宋希濂自然要為自己的后半生考慮。
總之楊勇說了許多,宋希濂也牢記在了心里。
而后見到陳賡,他們的身份早已天差地別,有了陳賡勸解,宋希濂終于相信了,并積極展開學習和改造工作。
宋希濂被俘后,和他一起逃跑的人曾說,他將自己攜帶的黃金都交給了我軍,并囑咐說:“這是人民的血汗吶。”
由此可見,宋希濂心中還想著百姓。而且早在抗戰期間,他便積極投入其中。
如日軍進攻武漢時,戰火猛烈,隨即就向富金山發起了進攻,而當時宋希濂所率部隊早已到達,當戰火燃起,他自當沖鋒陷陣。
只是日軍的炮火不容小覷,他們為此集中了火力,戰火將更加猛烈,對抗展開后,可謂是一場場的激戰,足足十個晝夜,其實不僅我方傷亡很大,就是日軍的傷亡也只多不少。
這時他們的行動受阻,只能從其他方面加強自身的優勢,果不其然日軍部隊進行了支援,隨后就是竭盡全力地進行攻占。
而國民黨的實力也不容小覷,他們繼續堅守,日軍也便情況依舊,盡管已經進行增援,但還是難以有較大的進展。
最后宋希濂所率部隊接到命令,雖然放棄了這一陣地,但他抗戰的腳步卻沒有停止,隨后帶領部隊轉移,并展開防守作戰。而日軍的攻擊依舊,但他們終是給予敵軍沉重打擊,并打消了敵軍的搶占念頭。
總之,宋希濂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是戰功赫赫,盡管是在國民黨部隊,他戰場上作戰的能力不小,當然也念著國家乃至百姓的安危。
1949年,在宋希濂看來是自己不幸的一年,畢竟接連敗仗,還落得個家破人亡,確實是要不如意一些。
但我想也是有幸事的,他雖然落入我軍之手,但他的后半生至少是安穩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