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難得君
先看幾張圖:
前不久,我在另一個被休息的號上寫過小米新車SU7 Ultra發布的事,或許有些朋友還記得。
當時我就說,小米的饑餓營銷做的很好,而售價52萬顯然也不是面對屌絲群體,而是高凈值人群。兩小時1萬訂單就搶光,再次證明了一件事,收入高學歷高并不代表認知水平就高,這是完全不相關的兩碼事。
一個人,總會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我對小米的其他電子產品評價很高,也是它的深度用戶。對雷軍本人,我并不討厭,相比于那個到處嚎叫“遙遙領先”“不買就是不愛鍋”的幾把玩意,以及誰曝光他家垃圾電車自燃就送誰進監獄的犬雜種,雷軍是個很務實的人!
但是,電動汽車真的不是普通產品,它關乎人的生命安全。
電車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數以萬計的零配件。要讓這個系統穩定而安全地運行,不是投資多少錢、招聘多少高級工程師就能解決的。它需要經過時間的驗證,需要收集無數用戶使用的數據反饋,然后不斷地調整完善。
最重要的一點,目前電車的電池安全性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在革命性技術沒有出現之前,目前市場所有的電車汽車,包括特斯拉,都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德國工程師在零下40℃的極寒實驗室記錄電池衰減曲線時,某些中國車企的設計師正在為車內星空頂的LED燈珠數量較勁。
這種荒誕的對比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現實:我們用百萬像素級別的車內屏幕、128色氛圍燈、全景天幕和車載冰箱,精心遮掩著技術空心化的危機。
某些"造車新貴"的研發中心儼然成了裝修設計工作室,底盤調校工程師的工位旁坐著香氛系統設計師,三電系統實驗室的預算被挪用給意大利真皮供應商。
這種本末倒置的研發邏輯,使得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像安裝了四個輪子的精裝樣板房,當消費者為"零重力座椅"和"車載KTV"支付溢價時,沒人告訴他們這些花哨配置的成本,是從本該用于電池安全研發的經費里摳出來的。
更荒誕的是行業話語體系的異化。"續航里程"變成了"數字藏品","電池密度"被偷換為"用戶生態",真實的電池穿刺實驗視頻永遠敵不過發布會上精心剪輯的CG動畫。當某車企CEO在鎂光燈下大吼“遙遙領先”時,他身后的工程團隊正在連夜修改電池管理系統的故障代碼。
內燃機領域的技術洼地,在電動化時代非但沒有填平,反而演變成更隱蔽的投機。
某些增程式電動車搭載的發動機,熱效率還不如十年前的豐田混動系統,這種"考古級技術"的復活不是懷舊,而是赤裸裸的糊弄。當德國人將活塞環摩擦系數降低了0.0001時,我們正在為儀表板上那方實木飾板的紋理走向召開專項評審會。
動力電池的研發更是陷入"數據美容"的怪圈。某品牌宣稱的"永不起火"電池,實際是給電芯穿上五層防護罩,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案,本質上與給危房貼瓷磚無異。更令人震驚的是行業集體回避的測試標準:
敢不敢公開-30℃環境下的真實續航?
能不能展示5000次充放電后的容量保持率?
愿不愿直播底盤遭受30mm鋼筋穿刺的實況?
實話說,我沒有開過小米汽車,我也不知道它究竟質量如何,但是我覺得在汽車這個領域,雷軍要走的路還很長!
另外,聽說慘劇發生后,有傳言稱:“這消息現在都發不出來了”。
我覺得,小米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直面公眾質疑,慰問受害家屬,畢竟你是不一樣的品牌!
你不能和其他垃圾車企一樣,采用刪帖跨省抓人的方式掩蓋真相。
希望雷軍和小米,千萬不要辜負了你數以億計的忠實用戶!
最后,愿望三名花季女孩能討回公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