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調查:12份預包裝牛羊肉,7份檢出添加劑…
近日,多位網友向人民日報記者留言反饋,稱在多家電商平臺購買的預包裝羊肉和牛肉存在問題。這些肉煮后口感異常,網友們懷疑并非新鮮包裝的肉,但因缺乏檢測手段,無法確定問題所在,遂求助于人民日報記者。
為了查明真相,記者從多個電商平臺的不同商家購買了12份預包裝的羊肉和牛肉。從外包裝來看,這些肉的包裝各異,有的標注“原切肉”,號稱是新鮮的現切肉;有的僅簡單標注為羊肉或牛肉。
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配料表中均未標注任何食品添加劑成分。這與網友們的反饋一致,僅從包裝確實難以辨別這些預包裝牛羊肉是否存在問題,畢竟網友也是在煮食后才察覺到口感異樣。
帶著疑問,記者將這12份牛羊肉送往上海一家具有行業權威性的專業食品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經過15天的等待,檢測結果出爐。令人震驚的是,12份預包裝肉中竟有7份被檢測出含有食品添加劑成分,那問題產品的占比可是高達六成,而且其中兩種添加劑的含量還超過了國家標準。被檢測出的焦磷酸鹽、焦磷酸鈉等成分,長期食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根據我國相關食品安全規定,原切肉不允許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劑。商家添加這些添加劑,目的是改善食品的新鮮度。但原切肉講究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新鮮,添加劑過多必然會影響口感,這也驗證了此前購買過這些牛羊肉的網友的說法。
問題發現后,記者以顧客身份詢問購買平臺客服。各平臺的處理方式不盡相同,有的表示會加強對商家產品質量的監督;有的要求記者提供詳細證明;還有的稱可聯系商家為記者辦理退款。
公眾對此事深感擔憂。既然這些羊肉和牛肉添加了對人體有害的食品添加劑,為何還能在電商平臺公然售賣?食品監督機構是否履行了市場檢驗和監督的職責?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12種不同的牛羊肉,竟有7種被檢測出問題,這樣的比例實在高得離譜。從另外5種未檢測出食品添加劑的肉來看,達到合格標準并非難事,可部分平臺和商家顯然沒有做到。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我國食品合格率高達99%以上,檢測范圍涵蓋米油醬醋茶等。但這些含有食品添加劑的牛羊肉又是如何流入市場的呢?對于在電商平臺公開售賣問題肉的廠家,相關部門是否應該追究責任,徹查問題根源?
此次事件不僅關乎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和權益,也對市場的誠信經營和監管體系提出了挑戰。希望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電商平臺強化審核責任,商家堅守誠信底線,共同營造安全、可靠的食品消費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