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28日下午14時20分,緬甸發生7.9級大地震,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12時,已造成2056人死亡、3900人受傷、270人失蹤的慘重損失。
中國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第一支救援隊于3月29日清晨抵達,同時緊急調配14顆衛星進行太空變軌,對緬甸災情進行觀測,為救援工作提供了準確的信息。
美國也宣稱要向緬甸提供援助,卻遲遲不見行動,而中國的救援行動,反倒引起了美軍的不安,在搶救災區民眾生命的緊要關口,美國究竟在想什么呢?
14顆衛星變軌所帶來的震撼
緬甸國內局勢并不穩定,自身國力也有限,面對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及時的救援,第一時間就向國際社會請求援助。
中國迅速展開行動,馬上開始調配14顆近地衛星,臨時實現精確變軌,對災區進行觀測,24小時之內,獲得了20次衛星成像,獲取災后有效數據16景,共享歷史數據3景,中國資源衛星中心表示,會持續對災區進行觀測,提供準確的信息。
這一消息引起了美國軍方的注意,有外媒報道,美軍對于中國衛星的變軌能力感到不安。
實際上,在3月18日,美國太空作戰副部長邁克爾·蓋特萊恩就曾在防御計劃會議上重點談到了中國衛星的變軌技術,他提到2024年中國進行了五顆衛星以厘米級誤差完成同步變軌纏繞動作的一次演練。
近地軌道衛星的飛行速度達到每秒數千米,在這樣的速度下準確控制衛星的飛行軌道,實現變軌,充分說明中國的衛星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哪怕出現一點誤差,都無法保證衛星的安全。
蓋特萊恩認為美國和中國的技術差距正在快速縮小,這令美國太空軍的高層感到擔憂。
而這一次,中國緊急實施變軌的衛星多達14顆,并且是肩負了實際的觀測任務,如果運用在軍事上,又會達到什么效果?這正是美軍深感不安的原因。
近些年,中國太空科技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除了探月工程、火星探測等大型項目,中國的在軌衛星已有900多顆,位居世界第二,雖然比不上美國4800多顆在軌衛星的數量,但在科技創新、實用功能等方面已經接近美國。
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國的太空科技發展方向有著明顯差別,中國更強調民用、商用,讓太空科技造福人類,而美國把更多的預算投入到太空科技軍事化的研究當中,包括本次對緬甸的援助,可以很清楚的看明白兩國之間的差異。
中美就災形成強烈對比
在第一支中國救援隊的37名隊員抵達仰光后,3月29日下午,中國的第二支救援隊共82人,攜帶22噸救援物資抵達仰光,同一天,中國政府決定向緬甸提供1億元人民幣人道主義援助。
地震之后的黃金72小時救援期是最寶貴的,中國救援隊是第一支趕赴災區的國際救援隊,中國速度又一次得到了驗證。
同時,中緬邊境特事特辦,利用“綠色通道”,確保救援人員以及各種救援物資順暢通關,對于入境就醫的人員第一時間快速放行。
而美國也在3月28日當天承諾將提供援助,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則聲稱無法給出具體的救援時間表。
同樣是在28日,特朗普下達命令,要求將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幾乎所有剩余的崗位全部裁撤掉,進而關閉該部門。
外界普遍認為,USAID已經喪失了實施人道主義救援的能力,目前在崗人員只剩800多人,3800多人在休行政假,數千名派往全球各地的雇員已被解雇。
馬斯克任職政府效率部之后,USAID成為第一波被裁撤的機構,馬斯克更是在社交媒體上說:“USAID是一個犯罪組織,是時候讓它死亡了”。
姑且不論USAID是不是應該被裁撤,但至少一個大國的救援力量不能因為一項裁員的行政命令就完全停滯吧,這只能說明美國的治理體系存在明顯的缺陷。
特朗普一向反對向外國提供援助,哪怕是烏克蘭,也要把5000億美元的援助要回來,像緬甸這樣的國家,可能根本不在他的關注范圍之內,雖然口頭上承諾要提供援助,但現在USAID已經名存實亡,特朗普剛好可以以此為由搪塞過去。
可這樣的做派,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全球的“燈塔”呢?作為大國,視國際義務為兒戲,更不在意身處災難中的民眾,還談什么大國的國家形象與信用呢?
別說是緬甸,就連美國國內的災害,美國政府也不會放在心上,從夏威夷山火到加州大火,美國政府呼吁民眾自救,哪怕燒成一片白地,也不會組織有效力量前去救援,這或許就是美國的民主與自由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