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營收凈利雙雙“失守”,蒙牛千億夢斷
2024年,曾高舉“雙千億”目標的蒙牛乳業交出了一份堪稱“變臉式”的年報——營收跌破900億元大關,凈利潤幾近歸零,巨額商譽減值拖累賬面業績,更暴露出其激進并購策略的嚴重后遺癥。在收入結構單一、負債高企的多重壓力下,蒙牛或正被“過去的自己”反噬。
營收凈利雙雙“失守”,蒙牛千億夢斷
3月26日晚,蒙牛乳業(02319.HK)披露2024年全年財報:全年實現營收886.75億元,同比下滑10.09%,凈利潤更是從2023年的48.87億元暴跌至僅1.05億元,同比驟降97.83%。這意味著,蒙牛2024年盈利水平已“腰斬”數次,僅維持在盈虧邊緣。
事實上,這也是蒙牛近五年來首次營收倒退,從2023年接近“千億門檻”的986億元,直接回落超百億,徹底跌出“雙千億”目標賽道。若與最大競爭對手伊利股份對比差距更加明顯——后者2023年營收已突破1260億元,市占優勢日益穩固。
商譽減值成“業績黑洞”,并購策略被反噬
蒙牛此次利潤“歸零”的直接原因,是對其海外子公司貝拉米及聯營公司現代牧業的大額資產減值。
財報顯示,2024年蒙牛對貝拉米計提了11.55億元商譽減值和34.9億元無形資產減值,同時沖回相關遞延稅項資產,合計影響業績近40億元。現代牧業方面則錄得商譽減值及其他損失,致使蒙牛應占虧損超8.2億元。
兩者合計超48億元減值虧損,幾乎“吞噬”了公司全年經營所得,成為壓垮利潤的直接誘因。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皆為蒙牛近年來實施的并購重點對象——從2013年收購雅士利,到2019年溢價59%并購貝拉米,蒙牛持續押注外部擴張,卻頻頻“踩雷”。
高商譽、高杠桿:財務風險持續積壓
盡管2024年蒙牛經營活動凈現金流仍達83.32億元,但其凈流動資產卻轉負,由2023年的15.34億元跌至-12.39億元,流動性風險隱現。
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末,蒙牛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高達346.37億元,其中166.62億元將在一年內到期,而其現金儲備僅為173.39億元,償債壓力已至“警戒線”。
更令人擔憂的是,商譽和無形資產計提之后,蒙牛仍有高達190億元的“賬面懸雷”未爆。一旦未來被投企業持續虧損,公司將面臨二次減值風險,利潤承壓將成為常態。
收入結構單一,“液態奶依賴癥”難解
盡管宣稱構建多元化品牌矩陣,蒙牛收入結構依舊嚴重依賴“液態奶”業務。2024年,該板塊收入730.66億元,占總營收的82.4%,且同比下降11%,拖累整體營收。
反觀近年來力推的奶粉業務、冰淇淋業務亦無起色,分別下滑12.7%、14.1%。唯一實現增長的奶酪業務收入43.2億元,距離其“百億單品”目標依舊相距甚遠。
對比來看,伊利的奶粉、冷飲業務合計占比已超35%,在品類分布與抗風險能力上,蒙牛明顯處于下風。
分紅“自救”or“掏空”?股東回報引發爭議
面對利潤驟降,蒙牛卻選擇將分紅比例上調至45%,全年派息19.94億元,占凈利潤近20倍。雖表面上意在穩信心、撐估值,但過高分紅比例已引發外界質疑:在自身流動性承壓、商譽減值尚未釋放完畢的背景下,是否將透支公司未來的償債與投資能力?
曾在2020年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的蒙牛,如今僅剩700多億,股價也從巔峰期的52.09港元跌至當前不足20港元,蒸發近八成市值。市盈率一度飆升至近700倍,反映出市場對其盈利前景的極度悲觀。
在激進并購遺留的資產風險、收入結構高度集中、行業需求疲軟等多重挑戰下,蒙牛的“一體兩翼”戰略轉型能否及時止損、自我修復,尚需觀察。眼下,“千億營收”目標已然失守,真正考驗的是,蒙牛未來是否仍具穿越周期的能力,而不是止步于“做大難做強”的尷尬境地。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