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國銀行披露了2024年業績。這家資產規模超過35萬億元的金融巨頭,再次交出了營收凈利雙雙增長的成績單。
業績發布后,中國銀行管理層回答了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問題。在交流中,高管們不僅解析了中國銀行高質量發展密碼,更介紹了過去一年增強金融服務能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種種創新性舉措。
正是這些創新性舉措,讓中國銀行在過去的一年頻頻引發市場關注。從豪擲215億參股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到設立規模300億的科創母基金,再到拿出1萬億專項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這家國有大行正源源不斷向市場引入新的“活水”。
這些新的“活水”,顯然不僅僅是銀行業所輕車熟路的信貸投放,而是政策和市場層面所熱議和期待的“耐心資本”。
在業績發布會上,中國銀行表示,下一步將優化綜合經營戰略布局,加快投行、資管、投資等綜合化專業能力建設,提升綜合金融服務的適配性和競爭力。
這無疑表明,百年中國銀行,正在一盤更大的棋局上頻頻落子。
耐心資本“頭雁”
在耐心資本布局上,中國銀行創造了多個“第一”。
2024年8月,中國銀行設立總規模為30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這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尚屬首次。
據了解,該母基金由中國銀行旗下中銀證券擔任發起單位和管理人,聯合地方政府、產業龍頭分批分期設立,將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在國家重要科技創新區域和節點城市快速布局,積極助力重大科研實力提升,有效服務關鍵核心技術轉化應用,切實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化發展。
3個月之后,該基金再有進展。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政府與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中銀證券共同發布合作中銀大灣區(深圳)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基金,規模50億元。這是中國銀行300億元科創母基金在深圳布局的首個項目。
2024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做好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來,中國銀行扎實推進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工作,著力打造高質量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截至目前,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已與全國18個試點城市全面達成基金合作意向,并已完成北京、蘇州、杭州、南京、廈門等城市8支股權投資試點基金的工商設立。已儲備優質科創企業項目超過100個,重點覆蓋商業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新興賽道,并完成多個項目的立項和投資審批。
實際上,自去年上半年,中國銀行已經在緊鑼密鼓推進耐心資本落地。2024年5月27日,中行發布公告,擬以自有資金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15億元,與其他國有大行一起參與投資,這也是國有大型銀行首次使用自有資金參與集成電路國家大基金投資。
今年1月,中國銀行再次出手,出臺了《中國銀行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行動方案》,計劃未來五年為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各類主體提供合計規模不低于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債合計不低于3000億元,同時建立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相適配的專項制度保障,服務產業鏈各環節金融需求。
有行業人士表示,中國銀行頻頻出手,助力耐心資本供給,為當前市場注入全新動力,這既推動了科技金融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也支持了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履行了國有大行的責任和擔當。
探路金融服務“新范式”
中國銀行擴大股權投資試點,不僅僅是為市場主體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更重要的是,中國銀行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出了扶持企業成長的科技金融服務“新范式”。
圍繞科技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特點的差異化金融服務需求,中國銀行制定了針對性產品服務策略,推出創新積分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等信貸產品,持續完善優化與科技型企業特點相適應的信用評價模型,打造“全周期覆蓋、全場景適配、全要素協同”產品服務矩陣,增強授信能力與科技金融的適配性和精準度。
中國銀行還通過持續統籌推進“科創生態伙伴計劃”與股權投資試點業務,不斷完善以服務科技企業為核心、以股權投資為牽引、“股貸債?!鄙钊肼搫拥目萍冀鹑诰C合服務體系,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據悉,“中銀科創生態伙伴計劃”,吸引了政府、智庫、投資機構、科研院所、產業合作方等生態伙伴參與;計劃實施以來,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十余個科創活躍地區構建科創生態圈,與400余家投資機構建立合作,為4000余家科技企業提供“股、貸、債、保、租”多元化金融需求對接服務,賦能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發展,以支持科技企業為核心,打造全鏈條、全周期服務體系。
截至2024年末,在科技創新綜合化金融供給方面,中國銀行已累計為科技企業提供股權、債券和投行等綜合化金融支持超7000億元。
在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中國銀行表示,未來將進一步釋放科技金融乘數效應。推廣科創生態伙伴計劃,升級科技金融專屬授信服務,打造“中銀科創智能化系統”等數智創新產品,實現民營企業客群線上批量觸達和需求對接。
除了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中國銀行還發揮全球化經營優勢,借助覆蓋64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機構、16個國家和地區人民幣清算行網絡,為有跨境發展需求的科技企業提供結構化融資、跨境并購、供應鏈金融、外貿新業態金融等方面“一點接入、全球響應”綜合服務,助力企業“引進來”國際科技資源,“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場。
中國銀行表示,該行將充分依托全球化優勢和綜合化特色,更好發揮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頭雁效應”,持續為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化提供一體化“商行+投行+跨境”“融資+融智+融商”的全生命周期、全鏈條金融服務支持,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力量。
中國銀行的大棋局
財報顯示,2024年,中國銀行新增1.8萬億元信貸投放,有力支持了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向好。同時,中國銀行自身也穩健發展,各項財務數據表現良好。
3月30日,中國銀行發布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的預案。財政部擬以不超過165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認購全部股份,用于增加中國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這意味著,中國銀行的資本基礎將進一步夯實,資本結構將進一步優化,穩健經營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將進一步提升,也意味著中國銀行將有能力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更好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作用。
在業界看來,中國銀行加速布局耐心資本,是基于對當前金融形勢的深刻理解,是為支持經濟社會發展而做出的戰略轉型。
近日,在2024年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上,中國銀行董事長葛海蛟解釋了戰略轉型的底層邏輯。他認為,中國現代金融體系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金融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金融服務的精準性、有效性、適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葛海蛟分析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對金融服務提出更高要求,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重抵押、重擔保的傳統商業銀行信貸難以完全匹配創新發展趨勢;
二是資本市場金融產品供給相對不足,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相對缺乏,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
三是在金融增進民生福祉方面,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金融產品的匹配度有待提升;
四是在金融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普惠金融服務的可觸達性依然不足,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金融要素差異化配置、精細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葛海蛟表示,在國內低利率環境下,中國金融機構要找準功能定位,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模式,平衡好功能性與盈利性的關系。
正是基于對當前金融形勢的深刻理解和清醒認識,中國銀行在做好“五篇大文章”答卷中不斷謀新篇、開新局,近來包括擴大股權投資試點、創新科技金融“新范式”、加速布局耐心資本的系列動作,正是中國銀行面對新挑戰而展現出的新作為、新舉措。
作為國有大型金融機構,中國銀行充分發揮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強化與內外部投資、證券、融資擔保、保險等機構合作,加速布局耐心資本,共同培育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必將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國銀行表示,要堅定發揮好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實干家、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作用,要更加緊密地將自身發展放在大局中謀劃和推動,優化高質量發展路徑,不斷書寫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行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