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用友2024年營收91.53億元,同比減少6.57%,且出現20.61億元的虧損。
除了業績的變化之外,員工隊伍的變化也引人注意。截至2024年末,用友員工數量較2023年末減少3666人,因人員離職,其支付的經濟補償金也增加了1.423億元。
這種大規模的裁員,與業務結構調整有直接關系。新浪科技援引多位用友網絡內部人士的消息稱,未來公司交付模式將主要轉為外包模式,對標國際巨頭SAP專注于產品。“今年年底前,公司最終交付人員比例只剩余約20%,其余的會選擇和外包合作”。近日的另一條消息則透露,2025年用友將再裁掉10%至20%員工,這意味著2125人至4250人受影響。說實話,這種調整的力度,有點“放血療法”的意思了。業內的普遍的評價是,賭注押得不小。
這一系列調整舉措顯然與本年1月初上任的總裁黃陳宏有關。但3月30日上午,用友卻突然宣布,總裁黃陳宏自2025年4月1日卸任總裁職務,此時,距離其上任僅85天。業務結構調整和人員調整剛剛走入深水區,就有這樣的換帥動作,屬實罕見。
戰略轉型帶來業務結構的調整,業務結構的調整又會導致組織的變化,這是簡單的道理。但如何讓這類調整“穩健而高效”,卻考驗企業對于“組織”的操盤能力。用友的這一系列調整能否成功猶未可知,但整個過程卻難言穩健。從這個案例里,我們的確可以發現一些成功進行組織精簡的必要前提:
01 有清晰的戰略
企業必須有堅定的戰略,戰略上的業務才應該堅持,戰略之外的業務應該有計劃地撤退。戰略的模糊會導致業務重點不清,當每個業務都嗷嗷待哺,企業的資源一定分不明白,最后就變成了撒胡椒面一樣的結果,各項業務都會在平庸中走向死亡。
但大量企業誤把“戰略意圖”當做“戰略”,如“All In AI”或“All In云服務”這類就是戰略意圖,不是戰略。在軟件行業所謂“產品化”也不是戰略,只是戰略意圖。真正的戰略是在戰略意圖里具體的取舍,而不是一句方向性的口號。其實,大量企業在喊出口號之后,資源的分配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這足以說明口號不是戰略,提供的更多是情緒價值。
02 有層次的組織
正因為有了戰略,組織設計才變得清晰。核心競爭力鏈路上的組織建制應該保留,而其余部分則可以靈活處理。最忌諱的操作,就是沒有類似的分層,組織結構采用模糊設計,并不呼應業務戰略。
這類企業里的每個部門看起來都有一定的工作內容,但大量的工作內容卻是無效的。有意思的是,企業一旦要削減某個部門,又會從他們部門的工作內容里找出還有點價值的部分。真是要強行精簡,就怕裁到了“大動脈”。這樣一來,不少部門就變成了雞肋,頑強地在一次次的組織調整里,在老板一遍遍的猶豫不決中,存活了下來。
在我們的視野里,很少有企業能夠做出合理的組織設計。一方面,他們并沒有適時根據戰略來校調組織,另一方面,他們的在組織設計中忽略了若干基本原理,犯下了不少低級錯誤。這些企業的組織設計現狀,更像是“順其自然的妥協”。
03 有核心的人才
組織應該有層次,人才也應該有層次。越是在經濟寒冬里,越應該守住核心人才倉,抓住奮斗者,他們是產生80%以上業績的人,剩下的其實建立正常的勞資關系、合法用工即可。最迷惑的操作就是,很多企業有“普度眾生”的偏好,特別害怕對員工有所區別,要堅持“人人可成才”的宣傳口號,還喜歡做撒胡椒面一樣的“大培訓”。
實在發現人才激勵、培養的資源不夠,亦或是實在發現人才成長的效率不同,他們才會想到重新做人才分層。此時,很多企業就會拿出那套爛大街的“業績-價值觀”的二維矩陣,做做所謂的盤點。要知道,這類盤點跳過了組織設計,簡單把人當做樸素個體,盤點出來的結果根本就沒有太大的價值。舉例來說,一個最不重要的崗位上的某個員工,如果業績和價值觀都很突出,他還應該是核心人才嗎?
人才的分層首先要看組織的分工,企業真正的核心人才倉,一般不會超過3個。這些核心人才,支撐了核心部門的核心工作,支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造了最大的經營結果。如果企業資源有限,那一定要集中火力,抓住這群人。
04 有彈性的激勵
上述的幾個要點,都是在規劃出企業組織建制和人才隊伍里的核心部分,是為了主動劃出“大動脈”,避免誤傷。但如果涉及到短時間內的巨大組織調整,依然會產生相當的成本(勞動補償金等)。其實,企業要形成并保持精簡組織的最好方式,是建立激勵的風向標,給奮斗者足夠的好處,讓劃水者無法躺平。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一定要打造出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換言之,一定要讓分配真正體現員工的價值貢獻。如果能夠達到這個效果,奮斗者就會得到鼓舞,對企業產生越來越強的歸屬感;而劃水者自然就無處遁形,他們只會逃向另外做“大鍋飯”激勵的企業里。
這種理念意味著,薪酬結構一定要足夠彈性,在員工的薪酬結構中,應該降低固定部分,大幅拉漲彈性部分,而后對彈性部分進行精準量化,反映出被激勵者對經營結果的貢獻。其實,這就是現代激勵設計的大趨勢,不少企業不是沒有意識到這種操作的好處,他們只是缺乏落地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