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佳嵐 廣州報道
3月31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人形機器人領域知名獨角獸企業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闥機器人”)正陷入危機。
據南方財經全媒體報道,達闥機器人位于廣州黃埔區知識城鳳桐橫街4號的分公司大門緊閉,杳無人影,緊靠玻璃門內側的一棵發財樹還落了一地枯葉。該媒體報道還提及,該棟大樓是達闥買下而非租賃,但目前水電費已停繳。有員工稱該棟大樓將會被回收拍賣,但這點未得到知識城方面證實。
3月31日,一位在廣州的固定資產回收、土地回收商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提及,達闥公司人員3月30日還在與其洽談賣地、賣樓意向合作,而3月31日,達闥方面已經無法聯系上了。根據該回收商描述,達闥意向售賣的標的位于廣州市黃埔區鳳桐橫街4號廣州知識城廣場B2,交易標的所在廣州知識城廣場東面為奧飛文創中心,南面為永九快速路,西面為知識三路,北面為創新大道,其附近有廣州國際創新驅動中心、知識大廈、人才大廈、廣州綠地城等商業辦公樓。
記者在小紅書平臺上搜索發現,還有房地產銷售代理放出了達闥位于上海的人工智能創新產業基地的招租,該房地產銷售代理表示,基地業主是金地集團,當時租給達闥,現在達闥退出來了是空置招租狀態,該招租已經放出來有好幾個月了。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也就達闥公司被曝相關情況通過微信方式試圖聯系采訪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不過,4月1日,黃曉慶通過達闥微信公眾號平臺發文稱:“公司是全球云端智能機器人領域的開拓者,盡管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挑戰,但始終會以技術創新為錨點,堅守人形機器人產業化初心,在行業寒冬中穩步前行。”
黃曉慶透露,目前,公司推出全球首款58關節人形機器人Ginger2.0,已斬獲數千萬元訂單;國內首創的68關節雙足人形機器人研發進展順利,預計2025年年底進入試商用階段。與此同時,公司自主研發的“海睿云端大腦”已經完成DeepSeek深度融合,實現機器人全場景智能化升級,進一步鞏固技術領先地位。
達闥機器人的背景并不俗。
公開資料顯示,達闥機器人成立于2015年,由通信領域資深專家黃曉慶創立,公司以 “云端大腦+5G網絡+終端身體” 為技術路線,在醫療、教育、智慧城市等場景實現商業化應用,并在2023年獲科技部批復建設 “云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達闥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曉慶還因此獲得了上海 “白玉蘭紀念獎” 殊榮。
截至目前,達闥機器人已完成5輪融資,在A輪、B輪與B+輪融資額均達到或超過1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軟銀中國資本、啟明星辰、深創投、中關村發展集團、金地集團、富士康等。累計融資超54億元,專利申請量超2000項,已授權專利超過1000項。
據IT桔子發布的《中國機器人行業獨角獸名單》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國內在榜的機器人獨角獸共有14家,達闥機器人以30.77億美元(約合223億元人民幣)的估值,位居14家人形機器人獨角獸榜首。
達闥機器人也曾多次謀求上市,但均未成功,2019年7月,達闥機器人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書,計劃赴美上市融資5億美元,但因美國商務部的技術限制令以及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上市計劃擱淺。2023年,達闥科技又計劃在香港上市,募資最多5億美元,并與中金公司、海通國際等洽商IPO事宜,但因技術商業化進度不達標,南京產業基金暫緩審批,港股上市計劃也未能實現。
然而,據報道,自2024年年初起,達闥機器人陸續出現欠薪、裁員現象。有員工透露,公司采取 “萬元以上工資折半發放” 等臨時方案拖延支付,最終演變為全面停薪、停繳社保,部分員工被迫簽署分期支付協議卻分文未獲。
而達闥機器人資金鏈緊張或早已有了跡象。
天眼查數據顯示,達闥機器人公司自2024年7月30日起,就陸續有股權被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上海閔行法院、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公司從2025年2月25日至2025年3月26日,連續被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新增六起執行案,被執行總金額達3530.09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月17日,達闥機器人還與廈門松霖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松霖機器人是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603992.SH)旗下專注于機器人業務的全資子公司。當時,達闥機器人副總裁楊光華、松霖機器人負責人韓鋒鋼等還共同出席了此次簽約儀式。
2025年以來,隨著宇樹機器人在春晚上的一曲秧歌舞,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持續升溫,可以說已然成為熱門賽道,但機器人賽道的火爆背后也值得反思。
2月27日,高盛發布了一份調研報告提及,春節后對宇樹進行了調研,宇樹硬件表現穩健,但人形機器人技術拐點仍不明朗,距離真正“上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繼高盛看空機器人之后,3月28日,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嘯虎也在公開給人形機器人“潑起了冷水”。朱嘯虎表示,因“商業化不清晰,共識度高度集中”,正批量退出對人形機器人的投資。在朱嘯虎看來,人形機器人企業面臨著兩大棘手難題:其一,技術成本居高不下,單臺機器人售價高達數十萬元,遠遠超出了實際應用場景的付費意愿;其二,落地場景模糊不清,許多企業聲稱的客戶需求,更像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并非真實存在。目前,人形機器人的主要客戶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央企,但在朱嘯虎眼中,這些客戶并不能構成理想的可持續商業化模式。
“達闥是國內唯一獲科技部‘云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認定的企業,也是國內唯一被美國‘實體清單’制裁的機器人企業。”黃曉慶在發文中坦言了2024年,公司面臨了全球科創融資環境趨緊及美元資本撤離的壓力,但公司已啟動戰略調整,進行了聚焦核心領域(集中資源聚焦人形機器人研發,深耕智能制造、銀發經濟、商務服務三大場景,加速機器人規模化商用落地)、優化運營效能(通過組織架構調整與資源整合,提升研發與交付效率,確保核心項目持續推進)、夯實經營底盤(2024年實現營收約6億元,2025年待簽約及新簽訂單金額達2億—3億元,業務基本面保持穩健)等動作。
黃曉慶稱,達闥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民營力量的一個縮影,科創的發展需要全行業支持和呵護,尤其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這個“0—1的產業”希望能夠引起行業共振和支持。
(編輯:吳清 審核:李正豪 校對:翟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