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舉措,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國家面貌。中國改革開放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極其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系統化和學理性地研究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以及提煉其可供借鑒的普遍化經驗,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理論基礎,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構建勢在必行。
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概念何為
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全部實踐進行科學抽象形成的科學知識系統。它是涉及改革開放立場原則、過程方法、偉大成就與寶貴經驗,涵蓋概念、范疇、原理等要素的知識結構和思想系統,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既涉及改革開放的實踐模式,更強調改革開放的內在規律。理論體系構建旨在對復雜現象的發展模式與規律形成體系化認識,從而為實踐提供預見性指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強調:“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建構,一方面需要對成功的實踐模式進行凝練總結,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超越實踐模式的總結,深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社會事實,挖掘其背后社會結構轉型與經濟結構轉軌的內在根本性規律,將偉大實踐成就向科學認識體系轉化。
第二,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歸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但不等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部實踐的理論化成果,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則深入探討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如何通過確立獨特經濟運行體系與社會制度體系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在性質上歸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但應注意,盡管改革開放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現實的全部領域,它也僅作為各個領域中革新優化與調整升級的部分存在,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關鍵組成部分,而非其全部內容。
第三,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改革開放實踐的理論化成果,但不可稱為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科學。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組成包括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部分。上述三大體系都需要理論體系所提供的基本概念、范疇、原理作為支撐,雖然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正是這種貫穿于三大體系之中的重要成分,但尚不可獨立為三大體系之一種,更無法被稱為一門特定的科學。
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構建何以緊迫
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勇于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于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
首先,建設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亟須強化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路徑和核心方法論。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已實現極大滿足,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如期建成小康社會,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新成效,凝練出了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并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但總體而言,改革開放理論建設與實踐發展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其次,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亟須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提供科學引領與指導。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十四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我國改革開放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隨著實踐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如何“立”?對一些具有探索性但又十分緊迫的改革舉措,要深入研究、穩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亟須加強改革開放理論體系研究,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為改革開放咨政建言、戰略謀劃、前瞻研判,自覺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推動進一步深化改革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
最后,盡顯大國責任擔當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亟須改革開放理論體系的支撐。一方面,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為國際社會貢獻物質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改革開放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日益被世界認可,但對其背后的科學理論、人民智慧、文化精髓,國際上仍存有質疑、誤讀甚至是詆毀。因此,有必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以徹底的理論說服人,使各國人民了解、理解、認同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的步伐,以此形成以改革開放成功實踐和改革開放理論體系為支撐的改革開放文化,通過不斷的實踐創新和理論生長產生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輻射效應,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構建何以可能
一個理論體系的構建離不開三個核心問題的解決,即知識來源問題、內容構成問題和質量水平問題,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的構建同樣如此。
首先,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既來源于學理概念的科學抽象,更扎根于豐富的改革開放實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理論體系的構建遵循從概念到概念、從實踐到概念兩條路徑。運用學術概念對中國特色改革開放實踐進行抽象概括,是開展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研究的應有之義。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研究只有深深扎根于現實的改革開放實踐活動中,回應改革開放進程中遭遇的時代課題和現實難題,才能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
其次,構建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不僅要注重體系的完整性和內容的全面性,更要注重對核心問題、核心概念、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的界定和把握。理論體系既然被稱為體系,全面性、系統性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凡事有先后,亦有主次,依據馬克思主義矛盾論,問題的解決需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的構建亦是如此,在兼顧內容的全面性、體系性的同時,要突出重點,把學術性地構建核心概念、學理性地確立基本范疇和探尋原理方法作為研究的核心任務,比如澄清什么是改革、什么是開放、改革與開放是什么關系等。只有優先突破改革開放理論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體系化的建設目標方能實現。
最后,構建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既要觀照中華五千多年歷史文化,又要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為此,必須堅持宏大的歷史視野和寬闊的國際視野,實現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廣闊的人類文明借鑒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只有思考當代改革開放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歷史方位,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傳承中汲取智慧,思忖如何構建理論體系,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建構才有歷史實踐之基和思想文化之源。另一方面,構建中國特色改革開放理論體系不能閉門造車,要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社會改革、科技創新、全球化發展等成功經驗,尤其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刻分析其時代背景、內在規律和可借鑒性,既實現為我所用,也為文明交流互鑒奠定基礎。
作者系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改革開放研究院執行院長、特聘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蘇威豪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