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早晚溫差大,天氣干燥。市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友杰提醒,市民要注意順應時節變化,通過科學養生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春捂’有講究,建議采用多層穿搭法,重點保護頸部大椎穴、腹部神闕穴及下肢,避免寒濕侵襲?!蓖跤呀苷f,除了及時增減衣物做好“春捂”,還應注意通過使用加濕器來增加室內濕度,室內濕度建議維持在40%—60%。
春季飲食宜遵循“少酸多甘”原則,適量增加山藥、大棗、茯苓等甘味食材,有助健脾養胃。王友杰推薦早餐食用山藥小米粥或茯苓餅,午餐可搭配南瓜、紅薯等粗糧;濕熱體質者(如舌苔黃膩、易出油)可用薏米、赤小豆煮水代茶,寒濕體質者(如畏寒、舌苔白)宜選擇生姜紅棗茶或芡實蓮子粥。春季還應減少山楂、檸檬等酸味食物攝入,避免抑制肝氣疏發。適量食用香椿、韭菜、蔥等辛溫食材,可助陽氣升發,但陰虛上火者需控制用量。
祛濕養生并非人人適用。濕熱人群若盲目溫補可能加重口苦、痤瘡等癥狀,寒濕體質者過量食用薏米等涼性食材易導致腹瀉;陰虛體質(舌紅少苔)及血虛體質(面色蒼白)人群應慎用祛濕方,可改用銀耳百合粥、四物湯等溫和調理。兒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建議咨詢中醫師定制方案,如糖尿病患者可用雜糧飯替代粥類,高血壓患者宜飲菊花決明子茶平肝潛陽。王友杰說,春季細菌繁殖活躍,需格外注意飲食衛生。生熟砧板分開使用,肉類、海鮮徹底做熟,溏心蛋、隔夜泡發木耳等高風險食物慎食;冰箱內熟食存放不超過3天,綠葉蔬菜建議2天內食用;出現輕微腹瀉可飲用淡鹽水(500毫升水加3克鹽)防脫水,兒童嘔吐需多次補充電解質水;若癥狀持續或出現血便、高熱、意識模糊,須立即就醫。
春季養生需因人、因時調整,慢性病患者及孕婦等特殊群體應遵循個性化指導。人們若出現持續不適或嘗試調理后癥狀未緩解,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避免延誤病情。
來源:商丘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