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朝代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
不過這些文學形式也并非這個時代獨有的,后人也能仿照前人的寫法來創作,不過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人混淆。
《全唐詩》之中收錄了“牟融”的六十九首“唐詩”,可是這牟融壓根不是唐朝人……
《全唐詩》是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下令編寫的一本詩集。
康熙皇帝找來了很多學者,將天下的唐詩全都匯聚在了這一本書之中,總共匯總了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確實稱得上是“全”唐詩。
不過這本書在編寫的時候,主打一個“全”字,并沒有說“真”字。
因此,其中的詩句并不確定就是唐朝人寫的,也有可能是后人偽裝成“唐朝人”寫的。
不過這種情況也很難發現,畢竟年代實在太過久遠,如果沒有找到絕對正確的證據,誰也不敢亂說。
萬一人家真的是唐朝人,卻把人家的詩排除在《全唐詩》之外,這對于詩人來說很殘忍。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近現代的學者比清朝末年的學者更了解唐朝人,因此《全唐詩》中的一些紕漏,也就被找了出來。
其中著名的一個錯誤,就是近現代專家陶敏指出的錯誤,“牟融”并不是唐朝人,那些詩句也并非“牟融”所寫。
在《全唐詩》中,確實存在一個叫牟融的詩人,而且這個詩人也很有名,他寫的一首《客中作》,火了幾百年。
很多人都知道這首詩,也都知道其中的名句:“一杯重向樽前醉,莫遣相思累白頭”。“牟融”不止這一首詩,他還有很多其他有名的詩作。
從表面上看,這個“牟融”寫的詩一點問題都沒有,完全就是唐朝詩歌。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專家們發現了異常。
“牟融”確有其人,但他并不是唐朝人,而是東漢時期的一位著名學者,在漢明帝時期曾官至太尉。
這就很巧了,這位牟融與《全唐詩》里的“牟融”居然能同名同姓。
不過這種事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并不少見,很容易就被人忽視了,但如果碰上一位“較真”的專家,這位假牟融便藏不住了。
只要仔細研究一下假牟融的這些事,就會發現很多不對勁的地方。
在《全唐詩》中,收錄了牟融的一首《送徐浩》,這種送給友人的詩句并不少見。
著名詩人李白就有一首《贈汪倫》,其他的詩人也寫過很多這種以“贈某某”或者“送某某”為題目的詩,直接看是看不出什么問題的。
而這個題目中的徐浩,也確有其人,而且還是一位唐朝人。
唐朝有位著名宰相叫張九齡,很多人都知道他,而徐浩就是張九齡的外甥。
而且徐浩也不是無名之輩,人家是個有名的書法家,他還有存世的書法作品,就在西安碑林里。
徐浩生于公元702年,去世于公元783年,活了八十歲,算是一位非常長壽的書法家了。
而在這首《送徐浩》中,“假牟融”與徐浩友情頗深,而且還經常在一起喝酒,就算是在臨行前,也要邀請徐浩來上兩杯,就像是真的面對臨行好友一般。
單從這首詩來看,也看不出什么來,但是“假牟融”還有一首詩叫《題朱慶馀閑居四首》,朱慶馀也是真實人物,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學者。
但是朱慶馀和徐浩可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因為朱慶馀考中進士時,已經是公元826年了,當時的徐浩已經死了快五十年了。
一個正常人,怎么可能活這么久?不可能有人能與徐浩把酒言歡,再與朱慶馀成為好朋友,除非他是長生不老的神仙。
像這種“跨時空交友”的事經常出現在“假牟融”的詩中,他甚至還能去跟李白交個朋友,與李白把酒言歡,這實在太夸張了。
從這些詩中我們就能看出來,這個“牟融”肯定不是真正的唐朝人,他很有可能是一個向往唐朝的后世之人。
為了能與那些唐朝大詩人相識,這個人寫了很多這種“假詩”,假裝自己與那些古代名家相識。除了這種不合邏輯的“跨時空交友”,假牟融的詩中還有很多漏洞。
就比如,唐朝詩人寫詩的時候,是很少用本朝的典故來說事的,因為這根本不叫“借古諷今”,這叫“借今諷今”,當時的朝廷不可能允許他們這么干。
而在“假牟融”的詩中,用唐朝典故來說事的詩句有很多,這顯然不合常理。
他甚至能把“還未發生”的事當作典故,與自己的唐朝朋友交談。如果他不是假唐朝人,那么他就是一個穿越者。
這兩種可能一比較,他是假唐朝的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假牟融”的詩中,還出現過一些名人,但是這些名人,卻并沒有出現在唐朝,而出現在了明朝。
在假牟融的詩中,還出過一個叫范啟東的畫家,這是個明朝永樂年間的人。明朝人認識唐朝人沒問題,唐朝人可不能認識明朝人。
因此寫這些詩的人,很可能就是個明朝人,而且是個明朝初年的人,這也正好與范啟東對得上。不過這個明朝人為什么要這么干呢?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非常想學習古人,但是他能學誰呢?往前一點是元朝,讓他學元朝肯定是不可能的。
再往前是兩宋,朱元璋可看不上兩宋,中原百姓經歷的苦難正是由于兩宋的懦弱與無能,朱元璋是個當兵的,他肯定不想學習兩宋。
兩宋再往前,就是唐朝,而朱元璋的偶像,正是同樣出身兵營的李世民。
因此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對唐朝十分推崇,就連明朝的官服都是仿照唐朝官服做的,而且朱元璋還十分推崇唐朝的詩歌,甚至將唐詩加入了科舉考試之中。
一旦出現了這種政策,那么考生們必然開始學習唐詩,從而在民間掀起一股學習唐詩的浪潮。
為了提高知名度,有的人就會將自己寫的詩,偽裝成唐朝人寫的詩,來博取人們的眼球,而且他選擇的這個唐朝人,必須有名,但是也不能太有名,太有名就會被人發現。
那么在東漢時期的牟融為什么會成為這個明朝人的目標呢?因為在《新唐書》中,收錄了牟融的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是研修佛學的文章。
雖然不知道《新唐書》要收錄這兩篇文章的原因,但是一定與佛學有關,因為排在牟融后邊的文章,出自唐朝人傅奕,這個傅奕也是研究佛學的。
如此一來,后世之人在翻閱史書時,很容易就會將牟融誤以為是唐朝人,于是就將“牟融”作為自己的假身份,以“唐朝牟融”的身份寫詩,從而造成了這場誤會。
因此,事情的真相就是:明朝初年,學術界推崇唐詩,有個人便打算將自己寫的詩,偽裝成唐朝人寫的詩,以此來博得更多的關注。
但是當這個人翻閱《新唐書》尋找合適的唐朝學者時,卻錯誤地選擇了一個東漢時期的學者牟融。
但是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牟融是東漢人,再加上這個明朝人是以唐朝人的口吻在寫詩,因此人們就信以為真,以為這些事真的是牟融寫的,并且以“唐朝詩人牟融”的名義流傳世間。
后來到了清朝康熙時期,康熙皇帝下令編寫《全唐詩》,在收集唐詩的過程中,“唐朝詩人牟融”也被誤以為真的是一個唐朝人。
于是他們便將明朝人寫的這些詩,當作是唐朝詩人牟融的詩收錄到了《全唐詩》中,一直到現代才被陶敏教授發現其中的疑點,這才揭開了事情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